刘广超
【摘要】一个民族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滋养,正是源于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个民族才能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稳固的精神支柱,因此,做好文化的研究和保护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本文对当代社会发展中民歌的文化特征进行了解析,文章从阐述民歌的概念入手,进一步分析了中国民歌发展概况,最后探讨了民歌的具体文化特征。
【关键词】民歌;当代文化特征;概念;发展概况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民歌,是大众化的来自民间群众的歌曲。中国的民歌尤为丰富,比如号子、山歌、小调、长歌等。时代不断进步,民歌不断得到进步与完善,并且化身成了群众思想情感的大熔炉。基于此,也可以看出民歌就是直接呈现社会生活的镜像,它是一个时代下经济、政治、文化的记录和缩影,民歌的语言往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短小的篇幅里往往蕴含着最真挚、丰富的情感和内涵。
一、中国民歌发展概况
进入近代社会,当我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我国的民歌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压迫,但依然顽强地存在着。当时的许多进步人士甚至还对民歌进行了创造性发展,他们传播新思想、创建新式学堂,宣扬爱国主义精神,其中的爱国音乐人士有沈心工、萧友梅等。及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对民族音乐的发展越加关注,政府组织专人整理国内各个地区不同传统民歌的独特唱法,在其基础上对部分民歌小调进行了改编创作,《白毛女》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它融合了中国传统民歌和西方歌剧二者的优点。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带动了国内经济、政治的腾飞与进步,城市化削弱了民歌发展的活力,西方文化带来的冲击,使得民歌的唱法发生变化,民歌的传授不再是口传心授,而是借助五线谱,传统民歌的韵味也因此淡了很多。信息社会到来,给民歌文化插上了快速传播与发展的翅膀,但同时也使其受到了多种文化元素的冲击,民歌如何在社会中保持獨立优势并发扬光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民歌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文化特征
(一)民歌文化的民族性
在民族成员里,每个个体具有相似的情感、信仰和语言,群体的共同成长构成了民族的发展。民歌作为民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元素,和其他艺术形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更多的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民歌文化一直都是民族发展中未曾中断的文化作品,它作为社会形态和情感内涵的缩影而存在着。古代的人们往往用民歌来倾诉爱情、讴歌自然和祭祀祖先等,其中大多充满着对美好的向往和对社会民族进步的自豪。尽管时代变迁,但民歌一直保持着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特色,并根据时代不同奏响不同的主旋律。在抗战时期,民族音乐的主题就是团结,用民歌来凝聚民心。比如,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其最大的价值在于唤起了整个民族的觉醒。在抗战期间,为了鼓舞民族走过艰辛岁月,民歌音乐家深入生活底层,去感受群众的真实生活,去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从而创作出贴合百姓心理状态和生活特征的伟大作品。
(二)民歌文化的传承性
民歌文化千百年来未曾衰微,是因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传承性,民歌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持续地总结不足、发现精华、有批判有继承的过程。因为传承,让民歌在不同的时代中随着社会发展做出恰当的转变,扎根于古老的民歌的土壤,加入与时俱进的新元素。因为民歌大多是劳动者即兴创作而成的,加之其传播依靠口口相传,所以,其创作、传唱、加工的每一步都可能融入更多人的主观思想。所以,民歌文化的传承会因为不同人的价值观、不同地区的地域特点、人文特征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比如,陕北民歌“信天游”、青海的“花儿”,流传甚广,民歌因此存在一定的变化,但是其艺术表现方式和蕴含的情感没有改变。
(三)民歌文化的教育性
民歌文化的教育性是在音乐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自古音乐文化就有一定的教育功能,我们在学习儒家文化的同时便已了解到孔子对于音乐教育是多么重视,孔子认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音乐排名第二,这无疑体现音乐在教育事业中的价值。音乐的教育也是一个传授与接受的过程,关于音乐的教育分为两种:第一,音乐的教育行为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行为,音乐在人们生产和劳动中均有涉及,这种教育行为较为特殊。第二,有目的、有组织的音乐教育,其主要是指学校的音乐教育,当然也包括一些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学校的音乐教育有较强的目的性,因此,家庭和社会的音乐教育较为重要。
三、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当代社会发展中民歌的文化特征的解析,对于保护传统民歌文化意义十分重大。在当前时代发展背景之下,我们需要明确民歌的概念和中国民歌发展概况,在此基础上分析民歌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文化特征,包括民歌文化的民族性、民歌文化的传承性、民歌文化的教育性,并通过不断的发展与传承,使民歌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吕蔓萍.民歌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文化特征[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