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音乐流行与社会现象的联系

2018-05-14 08:59王涛
北方音乐 2018年21期
关键词:社会价值

【摘要】流行音乐和社会发展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 优秀的流行音乐以其良好的社会导向作用,有促进大众积极进取,弘扬优秀美德的积极作用。在良好的社会背景下更容易产生优秀的作品。本文主要从音乐流行的表述及特征、音乐流行的社会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与读者一起进行交流与分享。

【关键词】音乐流行;音乐特性;社会价值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我国的流行音乐,受到很多政治环境,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有自成一格的发展趋势。社会的发展在不断递进,音乐的传播工具也在推陈出新。在音乐商品经济的大潮中,也不断有新的思想涌入。流行音乐的高峰一波接着一波,流行的时间却越加短促。社会接受的冲击和震荡也越加强烈。根据流行音乐近些年的发展态势,再纵览流行音乐发展历史。音乐的“流行度”不仅能体现音乐受欢迎程度和大众熟知的程度,也能反映很多社会现象,社会现象和音乐流行度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音乐流行的表述

流行是指多数人喜闻乐见的,被人们接受、采用、推广的过程,可以有一定的反复性,可以是一种事物、一种观念或一种行为。

流行的特征是“通俗易懂、转瞬即逝、朝气蓬勃、妙趣横生、诙谐幽默等等。”

(一)流行和音乐流行

从文化范畴方面来理解,或从中文意义上解读,流行,一般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区内,某种特定的语言、思想、行为方式和趣味在社会成员和群体中为大多数人所承认、接受并争相仿效、逐渐普及的社会现象。服装款式的流行、饮食口味的流行、网络语言的流行,音乐作品和风格的流行。流行渗透于生活各个方面。流行不仅从宽度上有一定的群众熟悉度,更体现在了深度上深入人心和受人喜爱的程度。

音乐流行,是指社会上的一部分人群在一部分特定时间内,由于受到内心情感和需求的冲击而产生发泄情感的特定音乐方式[1]。致使某种唱、奏、听的方式或者某一曲目或运用某一风格有其特定受众,不断扩散,导致这种音乐在一定的社会阶层和社会范围内不断扩展蔓延。形成流行。其实音乐的历史就是音乐作品、风格、流派、体裁、社会存在方式等的流行史。音乐虽然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特点。但因其有独特受众就会在特定时间和区域内掀起大大小小的社会冲击波,给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和风潮。流行音乐的浪潮一浪接着一浪。社会在不断接纳和要求着新的流行音乐。音乐的历史就像浩瀚的大海,不断兼收并蓄并产生新的内涵。

(二)音乐流行不等于流行音乐

音乐流行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开始慢慢远离了自生自灭的天然状态,和其他诸如服饰、饮食的流行一样,被纳人到社会化商品生产环节,流行音乐变得充满了经济目的,可预计、可按需制造、可掌握音乐流行现象变得更明显,也更纷繁复杂,整个流行冲击波可能历时更短而影响更大。

音乐流行的范畴比流行音乐要大的多。正如我们在上面谈音乐流行的定义时也讲到,音乐流行不仅仅是音乐作品、风格、流派、体裁等本体的流行,还包括音乐流行带来的技术基础、社会存在方式等方面的流行等等。 比如卡拉OK的流行,就是音乐的技术系统的流行。“卡拉OK”是日文的音译,原意是“无人伴奏乐队”,演唱者随着预先准备或录制好的配乐进行演唱。音乐流行,是指音乐作品、风格流派以及技术基础的支持德道广泛散布、传播的一种现象。而流行音乐,起源于美国的爵士音乐,被当时大众喜闻乐见,一事引发狂热的追求。得到较广和长时间的传播。流行音乐源于大众,又受到大众追捧,亦可称流行音乐为“大众音乐”[2]。音乐流行研究的首要对象是流行音乐,与流行音乐受众广,传播快,历史悠久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音乐流行的特性

(一)普及性

音乐流行现象之所以成为当代最普及和最有群众基础的文化现象。主要在于受众基数的庞大,几乎渗透于各个阶层和各种人群 。无论是学生还是上班族,从民工到白领,从平民到偶像,男女老少社会各阶层都会主动迎合流行趋势,紧跟流行步伐。再者,由于流行本身就来自于大众,所以更为容易被大众接受,再加之其无比迅速的传播力度和速度。 因此流行歌曲的大众性使受到感染的人群数量极其庞大,这一点很生动地反映在网络歌曲上。

音乐这种特殊符号,如同语言一样,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表达情感,体现社会文化。

(二)时效性

流行不可能是永恒的、不间断的。毋庸置疑,所有的流行音乐势必会经历产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今天的流行,也许在明天社会的表层就把它遗忘了。 流行的这种时效性,致使一波又一波的音乐被传播,这也成为音乐流行文化的基本存在形式。

(三)周期性

就像產品一样,音乐流行也有寿命,周期性是音乐流行最重要的一个特性。在当代社会,由于很多流行是商家的刻意炒作,加之传播媒介的高强度、高密度宣传,流行往往呈现出周期短、峰值高、波动剧烈的特点。

(四)节奏性

音乐流行的节奏性,是指音乐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内出现、扩散、发展并消失,又以一定的节奏,在一定的时间之后重生和反复。流行不是对过去风格的单纯模仿,而是不断添加新元素并对过去风格的一种反驳,其形态并不是单向、单维度延续的直线方式,而是有间隔性的螺旋循环。

(五)多样性

音乐通过结合更加多元化的创作形式和丰富多彩的风格,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变得更加技术化,更具复制性和变化性。在如今的流行的新一代音乐中,依稀可以看到黑人音乐的影子,比如柔摇滚,即是对黑人音乐的发展和延伸。还有通过混合和结合的方式产生的摇滚乡土音乐等等,这些衍化形式都是流行音乐不断和不同元素结合,吐旧纳新从而产生的的产物和结晶。因其不断发展出新的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从而为大众所喜闻乐见,产生庞大而多阶层的受众群体。

三、音乐流行的社会价值

(一)从音乐文化方面看

在中国古代,由于印刷媒介和书写文化占主导地位,“视觉文化”备受重视,就连听音乐也是伴随着诗词、曲牌等文本的吟咏,甚至今人也只能从古老的文字谱中解读古琴的音韵。而在媒介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视”“听”“思”“触”多种文化同时发展,尤其是在媒介的作用下,“听觉文化”快速兴起。 媒介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人们的听赏习惯和方式。

(二)从媒介产业角度看

网络媒介不仅不局限于传统的功能属性,还纷纷开发新的适应市场和受众的赢利方式。音乐网站的出现,使人们获得流行的途径更加便捷[4]。大众可以随时随地获得自己想要的音乐。甚至很多原创音乐也能为大众轻易获取,在受到欢迎之后加入电影或影视剧中得到传播。促进了原创音乐的发展。

(三)音乐流行的“冷思考”

新型媒介的产生替换了传统媒介。互联网更是为信息的传播加快了速度。新兴事物在很短时间就会被大众熟知。但也会造成过度消费现象。狂热过后便是无人问津。流行音乐的流行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伴随着流行音乐产生了一系列“造星运动”和“追星一族”“粉丝”,可谓是一种奇特的文化現象。因此,应该正视流行音乐产生的“造星运动”和“追星族”现象,避免由此引发的音乐生态环境“浮躁”与“浅薄”倾向。特别是“追星族”中有大批青少年群体,对于他们的盲目崇拜和追星行为都应加以正确引导,使其明白偶像崇拜只是流行音乐产业的一种手段,在面对“新星闪耀”的今天,我们应当更加多一分理性和从容。

(四)音乐流行发展面临的问题

在充斥着眼球经济的今天,音乐流行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在外部环境来看,很多网络歌曲缺乏监管,以低俗夸张甚至暴力血腥的粗俗歌词和曲腔怪调吸引大众眼球,这种哗众取宠的异类因其迎合了少部分人的低级趣味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但其艺术内涵匮乏。词曲作者不具备专业素养。在经历过短暂的“春天”之后,便马上消声灭迹。而其他的此类作品又纷纷涌现,使大众在短暂消费后审美疲劳。其次,现今流行歌曲自身也缺乏深层次的理论研究,这方面可以说依然薄弱。在外来思潮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很多作品为了马上迎合市场需求刺激消费,无底蕴无内涵。很多作品经不起推敲。所以应培养更多的流行音乐创作人才,创作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积极的作品,提升技术水平和艺术内涵。加强监管,为流行音乐市场打造利于发展的干净环境。制定正规的行业规范和发展模式。多管齐下。从内因外因两个角度解决流行音乐发展问题。

(五)不良的音乐流行给社会现象带来的后果

有数据统计显示:当下十分流行的一些音乐视频app, 四分之三以上的使用者在24岁以下,00后甚至10后占据很大比例。 其中有一些所谓音乐不过是做一些博人眼球的行为,如:恶搞红歌、歌词低俗、舞蹈动作不雅、炫富等,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和青少年心理。

(六)音乐发展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

流行音乐和社会发展两者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物不平则鸣,很多流行音乐作品既是对社会现状不满的倾诉,亦或是对优秀事迹的歌颂。正是因为这种舆论导向作用,流行音乐作品也成为社会发展的监督员,督促社会向更好方向发展。流行音乐自身也在批判和倾诉中得到发展。而和谐的社会环境也会为优秀作品的产生创造条件。正是有了和谐的社会环境,流行文化才能避免风雨的摧残不断向前发展。

四、结语

音乐流行根据其生命周期的发展必然会经历从高峰到衰落的过程,但给大众带来的情感依托和慰藉却不会被遗忘。正是因为音乐作品的不断推陈出新,音乐流行度才能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加之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为音乐提供了新的消费形式和流通渠道,甚至影响到了音乐本身的内容和意蕴。音乐从大众中来到大众中去,已经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相信随着音乐的不断发展,前景会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汪月波.由《中国好声音》引发的音乐传播思考[J].音乐传播,2013(01):45-48.

[2]万钟如.大众文化视域下流行音乐的论域、对象与定义[J].人民音乐,2016(03):72-75.

[3]仇博.网络时代下中国流行音乐的传播特性[J].音乐创作,2013(07):118-119.

作者简介:王涛(1988—),男,汉族,吉林延边人,助教,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学前教育。

猜你喜欢
社会价值
发掘数学文化资源 提升学生课堂情趣
不求个个升学,但求人人成功
智能时代的“边缘人”:中老年人如何融入智能时代
现代中国歌剧表演的艺术形式与价值体现
浅谈人的本质与价值
产品设计创新的社会价值最大化探讨
创新管理,完成鞍钢自主集成的冷轧2130工程生产线
青年志愿者的社会价值及其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