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莹 冯雷
【摘要】中国自近代以来,由于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民族管弦乐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在音域、音量及音与音之间的和谐等方面。由此,相关学者对中国民族乐器进行了改良,但都没有取得确切的进展,甚至未说明乐器改良本身是否是必要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整个20世纪中国民族乐器改良的历程进行梳理,思考这场乐器改良是否还要再继续下去。
【关键词】民族乐器;乐器改良;历程
【中图分类号】J63 【文献标识码】A
1840年以后,中国音乐界逐渐有了方方面面的改良思潮,乐器改良就是其中之一。中國按照西方的作曲技术理论和管弦乐队编制来创作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作品和编制建立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相比西洋管弦乐队的编制,中国的民族管弦乐队在律制、音域、音量、音色、音与音之间的协调、声部之间的协调及演奏效果等方面出现种种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很多学者意识到中国民族乐器势必需要一次改良,目的是在进入乐队编制时,能够更好地与其他乐器相互协调合作。但到了21世纪,很多上世纪的遗留问题却仍未解决。由此,本文通过梳理20世纪中国民族乐器改良这一历程,旨在探讨这场乐器改良本身是否是一场必要的改良。
一、民国时期的乐器改良(1903-1949)
民国时期是中国由传统向现代的重大变革时期。由于西乐的输入,导致中国音乐学界展开了一场关于乐器改良的讨论,主要代表人物有匪石、萧友梅、郑觐文、青主、刘天华、杨荫浏、吕骥等,他们均以个人的身份或理论或实践,开启了20世纪中国民族乐器改良的大门。
该场讨论围绕着乐器的分类以及乐器的制造方法这一主线展开,具体讨论了乐器改良的方式方法,并最终应用在如何建立民族管弦乐队的具体方向上。
(一)理论方面
1.全盘西化论
匪石在《中国音乐改良说》(1903)中首先阐述了中国音乐的弊端及自己的思考:中国的音乐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合奏必定会出现参差不齐的问题;音乐的曲调不像西方那样有类似于军队进行曲的旋律,而多以咿咿呀呀的甩腔为主;音乐的发音没有像西方的乐器那样能够利用器械发音而达到“经济”,在转调方面亦会出现很多的困难;由于古代乐谱发展的不完善,并以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作者在文章的末尾强调,音乐改良的最终结果就是达到西乐的程度,因此需直接采用西乐,方能使我国民之兴盛。萧友梅在《对于大同乐会拟仿造旧乐器之我见》中认为“整理国乐”并非只是仿造古代乐器,而要用科学的方法分类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研究旧乐器本身有无价值;第二是创立一套整理的衡量标准;第三是要全面讨论有无改良的价值;第四改良的程序要请专家共同商定,经过多次试验才可达到目的。青主在《我亦来谈谈所谓国乐问题》[3]中以啤酒、胡琴、西装三个例子,阐述中国人仿造西方的东西制作出来的都能被称作国货,为何仿造西乐所制作出来的音乐不能称之为国乐;第二方面讲到只有在乐队里面占据一个位的乐器才算是好的乐器。
2.中庸理论——中西方互相借鉴理论
杨荫浏在《国乐前途及其研究》中从国乐的事实、国乐地位的前瞻、国乐特殊注意的必要、国乐在我国的出路、国乐研究多方面的准备、国乐基础的深度、国乐基础的广度、国乐园地中的工作、各人的责任以及去取的审慎十个方面进行论述,认为国乐在世界范围内是被肯定的,并以与世界音乐相融为趋势,最后得出国乐的取舍要有选择性的进行批判和反省。
3.全盘中化论
郑觐文在《制乐》中提出将国乐分为雅乐、大乐、国乐(燕乐),认为国乐要与国家政治发生关系才能称之为国乐。吕骥在《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中从研究民乐的目的、原则和方法、范围、应该研究的问题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目的是以中国民间音乐的优秀遗产建立现代中国新音乐;原则和方法是:不能仅局限于音乐的形式和技术,而要深入劳动人民的思想和情感;不能以西方的规律作为衡量国乐的唯一标准;对于民间音乐应选择性的批判和发扬;研究民间音乐要注重其共同性与特殊性;所研究的国乐范围是民间劳动音乐、歌曲音乐、说唱音乐、戏剧音乐、风俗音乐、舞蹈音乐、宗教音乐、乐器音乐八种;给出了民间音乐研究的方向,是要从民间音乐本身的创作者——劳动人民及其音乐本身的特殊性——入手,而不能以西乐为主要标准。
(二)实践方面
民国时期乐器改良在仿制西方乐器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刘天华,尤其是对二胡进行的改良:扩展音域。仿造小提琴的演奏方法,将其音域扩大至五个把位;提升技能。根据小提琴的揉弦、颤弓等演奏手法,将其移植在二胡的弓弦上面,名曰“吟揉”;改变音色。分别使用不同的皮质尝试性的扩展共鸣箱,以达到扩展音量及改变音色的目的;创作手法。根据西方作曲理论创作出了二胡独奏作品《空山鸟语》《月夜》等。
从以上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的乐器改良多数只是民间音乐界的人在理论方面探讨如何改良中国乐器,实践方面仍是以西方乐器为模板,将中国的乐器从丝弦、材料、技能及作曲方法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改良,由于个人能力有限,这一时期的乐器改良并未有“质”的发展,受西乐影响的现状仍未改变。
二、建国后的乐器改良(1949-2000)
1949年之后的乐器改良主要集中持续在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是由国家出面来承担整个的改良工作,也是1949-2000年这一阶段乐器改良的主要讨论时期。
这一时期的乐器改良最突出的例子要数济南部队的前卫文工团。他们从吹管乐、拉弦乐、弹弦乐、打击乐四个方面入手,逐渐趋于向民族管弦乐队适用发展,最终达到继承和发展我国民族音乐的目的。其中李伟的《前卫歌舞团民族乐队建设的成就》;杨荫浏的《在乐器改革工作方面也要向解放军学习》;张式业的《前卫文工团民乐队的改革措施》;彭修文的《民族乐队音乐发展的几个问题》等文章重点阐述了建设一支大型的媲美西洋管乐队的民族管弦乐队,是当时的重中之重。
承袭民国时期的理论,当时理论方向仍是“三足鼎立”。第一,认为乐器改良如果按照西乐为模板,必将使得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逐渐消逝,是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亵渎;第二,认为可以借鉴西乐,但必须以中国民族音乐为根基,在此基础上,将中国民族乐器发扬光大;第三,认为由于音乐只是服务的工具,不用再费时费力进行乐改,直接将西洋乐器拿来使用即可。
具体改良措施如下:
1.律制
由之前的不平均律改为十二平均律,使得整个乐队的律制一致。管乐方面以调整音孔的位置和补充半音为解决措施,调式调性也由之前的黄钟不能还原无法转调,改为黄钟能够还原的、可以转调的律制。由此在音准方面,由于古代中国乐器制造技术欠缺和律制混乱导致管乐音孔无法准确无误地开在某一个震动频次上,由此产生音准的误差,音准最重要的解决措施就是添加键子,以机械性质的键子控制音孔,来增加乐器演奏的丰富性。
2.音域
要求扩大音域,将不同调式乐器的音域综合在一个乐器上面,以增加管乐的簧片数量,添加音孔及添加键子为解决措施,即以西洋木管乐器的键子控制法为原理。如将唢呐、笛增加半音音孔。
3.音量
有些乐器需扩大音量,如二胡、阮等,有些乐器則需要减小音量,如唢呐;音响方面,以高、中、低三个声部进行分组,尤其是低音方面,低音乐器的改良最终以交响乐队的呈现形式表现出来,解决措施就是以增加西洋作曲技术理论的和声和复调,或添加低音性质的乐器。
4.音色
高、中、低三个声部能够丰满音色,材质也是影响音色的原因之一,在提升材质的可用性同时,其中解决措施为添加金属弦、齿轮转轴、键子等。如由于笙的音色融合性强,可将笙作为低音乐器。
由以上可以看出,建立一支民族管弦乐队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旋律,由此衍生出如何达到各乐器之间音的协调却是挡在前面的难题,最后实践的结果仍是以西洋管弦乐队为参照,对乐器改良的具体发展方向仍未有清晰的认识。以及如何乐改的问题在学术上也没有得出准确的结论,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从清末民初到20世纪末尾,中国民族乐器改良历经两次大高潮,针对这一“事件”,百年来的实践在学术界却并未得出一个准确的结论。从实践结果来看,无论是吹管、拉弦、弹弦、打击乐,改良方法仍然是采用仿制西洋乐器的手法,创作手段也仍是沿用西洋作曲技术理论的方法创作作品。无论是从民国时期的个人行为,还是建国以后的国家行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非经济,该行为的“果”皆没有收到显著的效果。由此,不得不思考,这场乐器改良的大前提——是否真的是一场必要的改良?!以及该论题的讨论是否还要再继续下去。
参考文献
[1]民族器乐系建系60周年系列演出活动[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7(01).
[2]颜春英.地方院校音乐学专业民族器乐选修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3).
[3]崔莉.西北地区民族器乐艺术分析[J].戏剧之家, 2017(05).
[4]中国近现代民族民间器乐发展历程——以二胡发展历程为例[J].郭磬雅.大众文艺,2017(16).
[5]张丹.民族器乐与声乐间的联系、交融与相互促进[J].乐器,2017(06).
[6]张强.论民族器乐教育的创新思路[J].黄河之声, 2017(14).
[7]郝方.中国民族器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研究[J].戏剧之家,2016(01).
作者简介:艾莹(1993—),女,回族,河南郑州人,西南大学音乐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音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