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意境的审美内涵

2018-05-14 09:56张新成
名家名作 2018年5期
关键词:情景交融范畴物象

张新成

[摘 要]“意境”在辞源学上是“意”与“ 境”的融合,是我国古代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广泛应用于各种文学艺术当中,是中国古代作家、艺术家共同追求的审美标准。试从意境的特点来分析一下审美内涵。

[关 键 词]意境;审美特征;审美内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5-0025-01

意境是中国美学审美思想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审美范畴,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具世界性贡献的一方面”。那究竟什么是意境呢?“以境为高”的审美标准又是怎样体现的呢?

一、意境的审美范畴

意境在各种艺术中,借匠心独具的艺术手法熔铸成情景交融、虚实相间的统一,深刻表現宇宙生机和人生真谛。在艺术创造欣赏和批评中,它也可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

作为审美范畴,意境的基本规定在于境,“境”本指一定的疆土范围,它从一个日常语言词汇转变为审美范畴的词汇是受佛教的影响。“境”在佛教中指人生的状态或人的存在方式。佛教禅宗认为五境与法境是可以相通的,不可闻、不可见的法境实际上就存在于可见可闻可感的日常生活中,包括人的内在心灵和能体现人类情感愿望的自然。

叶朗先生认为意境“就是在感性的日常生活和生命现象中,直接呈现某种形而上的意味”,“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世界、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空间,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二、意境的审美内涵

我认为意境的审美内涵包括象、境、意三个层次,在具体的理论关系中这三个层次浑然一体。

(一)缘“象”立意

所谓“象”就是一些感性的“景致”,如人、事、景、物等一些感性的日常生活和生命现象。王昌龄在《诗格》中曾这样说:“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是境于心,应然掌中,……了然镜像,以得形似。”生活中的一些物象都可作为入境的对象,而要使这些“泉石云峰”逼真地表现出来,达到形似以至于神似,就要对其了解透彻,这就是情景交融了。情景交融就是审美主体的审美认识与审美客体的审美特征之间产生的审美关系。

第一个集中论述情景交融问题的是明代的谢榛,他在《四溟诗话》中详细地论述了这一问题,并把它上升为“意境论”:“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谢榛在这里主要论述了情与景的关系。他认为情与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二者必须浑然交融,使“内外如一”,“出入此心而无问”。但是他并不把情与景等量齐观。“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就表明“景”是诗的外在条件,是诗的媒介,而“情”是诗的内在因素,是诗的灵魂与胚胎。正如黑格尔所说的:“抒情诗的真正源泉就是主体的内心生活。”这不仅分清了主次,也击中了诗歌的本质特征,即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对外界景物的描写带上丰富的情感色彩,审美活动诉诸情感形式的物象,这些 “象”又以深远意蕴的审美意象为表现形态,在物的景与在心的情有机统一,相互交融,成为意境创造的方式。

(二) “境”生象外

意境的第二层次“境”的意义来自于形象之外更深的领域,是由第一层次的“象”的审美想象引起并通过主题审美能力的积极作用达到的,是审美主体的情思,是超然有形之物的情感体验。

走向时空,境生象外之境,这是中国诗学最终的文化追求,所以“境生象外”之境就是一种文化心理之境。李白《独坐敬亭山》中高飞的鸟、独去的云,把人的精神境界带到流动的空间和悠远的空间之上。人在可得的世界里独坐山巅,静观世界,人山永恒相对、亲近无隔。这里有道家的“游”于“自然”的“静虚”“无为”,有儒家的仁道的个人修养自然“比德”,又有禅宗的瞬间的永恒体悟,使诗的境界既深入心灵又旷达潇洒。

(三)超然“意”出

这是主客体之间高度和谐“物与神游”的存在状态和人生体验,是一种审美活动中对“韵外之致”“无言之美”的崇尚,如王维的“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诗中只有诸般物象,而从象外流露出来的志趣确实要读者自去领略,这是艺术上一种虚实相生、趣味无穷的“虚灵”。意出尘外,“意”便有味,意境中便含有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明代的陆时雍在《诗经总论》中说:“诗,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意蕴”便是作为审美范畴最大的特征。由意生出韵,营造出余韵无穷的意境,达到“神与物游”的自由境界。

意境之所以能使审美主体从日常生活现象中获得对人生、历史、宇宙理想的感受领悟,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给人韵味无穷的美感,也正是因为意境审美内涵的复杂性,象、境、意三层审美内涵是已经不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再现,而是一个审美境界深层的结构,从直接感想的摹写,到最高灵境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50.

[2]王昌龄.诗格[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9.

[3]黑格尔.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

猜你喜欢
情景交融范畴物象
如何与物象相处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语文阅读教育中的三对重要范畴辨正
同为“渔夫”,异为“渔夫”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范畴观与认知语言学上的范畴等级结构
新时代的音乐教育
语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以“非美”意识辨析观光旅游产品的设计
论情景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