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连浩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参加工作以来,身为铁路人,我亲眼目睹了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深入推进,铁路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钢轨轨枕从木枕逐渐更换为普通钢筋混凝土枕,再到预应力重型钢筋混凝土枕;钢轨从P43型(钢轨每米重量)逐渐更换为P50型,再到现在使用的P60重型钢轨;轨条长度从每根12.5米到每根25米,再到现在的跨区间预应力无缝钢轨长轨条,铁路基础设备发生了质的飞越。机车也从漫长的蒸汽机车时代到内燃机机车时代,再到电力机车时代,直至跨越式步入高铁时代,列车从每小时几十公里到今天的时速350公里,取代绿皮火车的是飞龙似的“和谐号” “复兴号”高科技高铁列车。
怎样才能记录下时代发展的印记呢?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终于拥有了一台属于自己的“理光”相机,开始记录下铁路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工友们现场作业的真实场景及精彩瞬间。
伴随着铁路一次次大提速,旅客乘坐火车从以往的“长途跋涉”到今天的“朝发夕至”,从过去的擁挤不堪到今天的温暖舒适,再加上高端一流的服务,旅客们终于充分感受到贵宾式的高端享受。
在“和谐号”“复兴号”高铁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是日夜奋战在铁路沿线上的万千维修维护工人大军,日夜保障着列车的畅通,他们像真正的士兵一样,换了一茬儿又一茬儿,这正是所谓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一代一代铁路人,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半文盲时期,到二十一世纪的铁路人普及中专学历,再到如今每年从大学招收的具有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大学生,他们充实到各个基层单位中,为新时代高科技铁路飞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从早期的人拉肩扛等较为笨重的人工维修,发展到现今的大中小各种型号的机械化操作维修,并伴有高科技电子工具仪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减轻了工人的体力消耗。奋战在铁路线上的工友们,为了行车安全,战严寒斗酷暑,不畏艰难,舍小家顾大家,不计个人得失,年复一年,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每人心中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列车畅通无阻、安全正点地把每一名旅客送达到目的地。
勤奋敬业的铁路人,时刻默默地为“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尽职尽责。
(编辑/李潇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