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记》中的启发诱导思想,对当前课堂提问中教师的导答有重要启发,即:明确导答内涵,从而形成问牵——牵问——问答的导答过程。这种形式的导答,对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保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导答;课堂提问;问题;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3. 3 【文献标识码】A
一、导答的内涵
《论语》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点明了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学记》继承和发展了其启发诱导的教学理念,指出:“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其中“道”指引导;“牵”指逼迫、强迫,一般解释为“引导而不逼迫”。将“牵”翻译为逼迫、强迫,其实就是“牵制”、不让自由的意思。“牵”除了“牵制”以外,还可以是“牵拉”“牵引”。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将“牵”解释为:“牵,引前也。”汉语词典中“牵”的第一个意思为:引领向前。“道而弗牵”中的“牵”是牵制的意思,如果我们将“牵”翻译为牵拉,原句就变为“道而牵”,就可理解为在引导的过程中,必要的牵拉也是可取的。体现在课堂提问的导答中,从提问开始,到学生回答出问题,在这整个过程中引导、牵拉而不牵制,从而形成问牵——牵问——问答的导答过程。
二、导答三步曲
(一)问牵——主问题提出
导答的第一步“问牵”,强调的是提问的问题。一般来说,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要体现问牵的特点。就是说,教师提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和牵引性,能够引发学生探究、思考的兴趣。何谓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基于整体,由一点出发牵动起学生对整篇课文的品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而设计的问题,就是主问题。那么“问牵”是如何通过主问题的提出来实现的?一方面主问题的提出要有一定的牵引力,能够引导或者吸引学生进行文本的阅读和思考;另一方面,主问题的提出要有一定的发散性和深入探讨的可能性,能为后续的“牵问”奠定基础。
(二)牵问——分问题引导
导答的第二步“牵问”,是在第一步主问题“问牵”的基础上进行引导而提出的分问题,分问题为主问题服务,作用是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主问题,从而回答出主问题并进行主题的升华。其最显著的特点是指向性明确、回归性强。“牵问”是如何通过分问题体现出来的?首先,牵问是在主问题提出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引导发问,牵问所提出的问题源自文本的某一段、某一句甚至是某个词、字;其次,牵问是在把握主问题这个大方向的基础上,围绕其进行小的方向的扩展,目的是引导学生不至于走偏;最后,牵问是为了更好地回到主问题,回到文本,为进一步问答奠定基础。
(三)问答——主问题升华
“问答”是学生在经历了主问题的提出、分问题的引导这一过程以后,对主问题的一个总结和升华,一般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前两个环节的提问引导,达到“答”的目的,完成对主题的总结和升华。最后的“问答”有了前两个环节的铺垫,学生自然能顺理成章地体会其中的感情,完成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深入理解。这一步的完成,离不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有意义对话的构建,对话的建构离不开有意义的提问和有序的导答。
三、导答艺术对课堂提问的启示
(一)建立导答基础:师生关系要和谐
在“牵问”的过程中,需要师生的共同合作来完成,合作的基础就是师生关系要和谐。如何保证师生关系和谐?这就需要教师课前要了解学情;课中要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变换提问的方式,给学生足够时间来回答问题,尽量避免学生因为回答不出问题而打消积极性和自信心;课后要注重反思,对整堂课进行总结,为下一步的教学准备提供反思经验。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参与者;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问题的探索者,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会乐于回应。
(二)把握导答精髓:课堂提问要有效
提问的有效性关系着导答的顺利进行。提问的有效性包括两个方面,即:提问问题的高效性和提问的时效性。保证提问问题的高效性,需要教师对文本有深入的解读,要把握文本的文脉和意脉,体会文本情思。教师对文本文脉、意脉和情思的把握是设计问题的基础。教师对文本解读得更深刻,才能更好地促进课堂生成。课堂生成是学生思考的结果,也是最有价值的,教师只有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才能从生成的点更好地发问来引导学生。如何保证提问的时效性?《论语》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是最佳的提问时机,这就需要教师敏于捕捉、准于把握,也需要教师巧于引发、善于创设。
(三)明确导答归宿:學生思维要发展
教师导答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是以文本内容为支撑,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学思结合,以文本内容为载体去思考,通过思考获得新的认识。牵问的过程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问答的过程是学生在理解文本后,对文章内容的一个升华,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导答的最终归宿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时良.学记评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余映潮.“主问题”的教学魅力[J].中学语文,2011(7).
[5]张盼.浅析《学记》中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和方法[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
作者简介:王矗矗,女,1992年生,硕士研究生,南京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编辑:蔡书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