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
在多年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逐渐认识到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应该是提高高中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质和人文意识,为他们全面健康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以为衡量语文教学是否有效,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否有利于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二,是否有利于提高高中生的语文学习的实效性。第一点体现了语文课程目标的人文性;第二点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实际价值和意义,即工具性。一句话,高中生实际语言表达、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形成是衡量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根本标准。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呢?这里谈谈我和语文组同事的探索实践。
整合三维目标,整体设计教学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的有机整体。“知识与能力”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目标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升华。无数实例证明,教学目标制定得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
首先,让我们看一则反例。这是我校一位教师在讲授郁达夫《故都的秋》一文时的一个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领会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写的方法。
能力目标:准确生动地用词造句。划分文章的结构,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每部分大意。
情感目标:感受秋天景色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刻苦学习。
在这个教学目标的设计中,“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是彼此脱节的。在这里知识的学习是孤立的,因为它同能力的提升没有联系起来。另外,我们从这则设计中,也看不到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领会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如何达到“领会”,通过什么途径?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还是通过与《故都的秋》中不同景物描写时的语言相比较呢?还有划分结构的问题,目标设计是“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每部分大意”,什么才是恰当的词语,学生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呢?是通过概括主要内容发现关键词语,还是通过文章的思路线索来概括呢?
再说情感目标。案例中情感目标的设计显得急功近利,它反映了目前学科教学中典型的 “德育捆绑”的倾向。感受秋天景色的美丽,心中涌起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想到要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大概是学生学习欣赏课文后自然而然产生的结果,而不一定是教师所要施加的教育内容。也许学生对这篇课文的自发情感体验比教师要“教育”的东西丰富得多。我以为老师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讨论或以文字的方式自由地表达他们阅读课文的独特感受更为合适。如果老师制定了这个情感目标,又严格安这个目标教学,则有把学生的情感框死之嫌,若制定了又没有这样做,那便是作秀,则更不应该。
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是三维目标有机融合,彼此照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运用朗读策略,重视情感体验
教学万法读为本。朗读,出之于口而得之于心。读书养气,“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充实文化底蕴”“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等等,朗读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因此,我校语文组把朗读作为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的突破口。全组成员齐心协力,经过近两年的探索,逐渐形成了我校语文教学的基本策略。即初读(整体感知)——精读(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品读(情感体验、以读促写)。
例如,李白《蜀道难》这篇课文,我并没有做过多的讲解,而是让学生经过几个环节反复的朗读背诵后,体会他当时的情感。学生在充分朗读以后,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中一个学生谈到:“李白为朋友送行时,担心朋友路上会遇危险,因为蜀道太难走了,写这篇古乐府是提醒朋友多加小心,体现了对朋友的友谊和关爱;同时也是借以表达自己人生道路上充满艰难险阻而不得志的情怀;而当同学们读到这篇古乐府时,同样能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与伟大。”另一个学生谈到:“这篇古乐府的文字太美了,写作手法奇之又奇,想象奇特,富有诗意,本诗反复咏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对诗意的转折和情感的烘托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以为这一点最能激发同学们的联想和深思。”一节课,我没有做过多的讲解、说教,而同学们则完全沉浸在诗歌里。通过自己的朗读,同学们不仅认识到了朗读法在诗歌欣赏与学习方面的重要性,而且在此过程中有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不知不觉中,学生有了感悟,有了吸收,锻炼了自己,提高了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重视言传身教,示范健康情感
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选择,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所以,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最重要的是教育者用自己健康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去影响学生,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生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一些教师的困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么教”?对此问题的回答,我以为也不算难,答案大概有两个:一是教师真心实意的身教;二是创设情景让学生尝试从教师身教中去体会。因此,语文老师的个人素养和人格魅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的一言一行,个性气质、学识修养、品格素养,也是教材,而且是鲜活的教材,正在熏陶着学生。试想一位教师松松垮垮、满脸苦相、满腹牢骚、讲话有气无力、阴阳怪气,那么学生应该是什么感受?反之,一位教师走进教室,一身正气,气宇轩昂,双目炯炯有神,感情激昂澎湃,讲话滔滔不绝,引经据典,思维敏捷,语言风趣幽默,风度翩翩,可谓“心似巨岩碎大涛,身如杨柳摇微风”,如此形象,又会给学生的心理帶来怎样的震撼呢?例如,我在讲《荷塘月色》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我一直崇拜着一个人,他表现了我们民族不具任何困难和不被任何利诱所屈服的骨气与品格,在他身上,人们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铮铮铁骨和朗朗清气,看到了我们民族的脊梁。他就是朱自清先生。今天,我们就一同学习他的散文《荷塘月色》,由我引领大家走进先生的心灵世界吧。”然后,我用饱含深情的语言述说着,用我对先生怀有的敬仰之情,同时也用朱自清先生忧国忧民的感情去感染同学们、引导同学们。我发现,我的做法很快引起了同学们的感情共鸣。那节课,我很动情,结果,我发现同学们也沉浸其中,比我还要动情,师生之间情感的共鸣有效地落实在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中。
因此,一位好的语文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美的情感、深沉的哲思,还要注意用自己美秒的语言、美好的情感影响学生,熏陶学生,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佳作评价展示,尝試体验成功
“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尤其是学生,他们的努力更渴望得到教师的赏识,哪怕是一个妙词,一句赞许,作为教师都应该用心去发现、聆听、品位和褒扬,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试验表明,经常性的成功体验,可使学生的心理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并使之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而求索不辍。为此,我校老师采用多种手段,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智的机会和平台。
首先是有情感的朗读,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全体语文教师坚持不懈,通过朗读指导,使学生由原来的读通、读流畅,到如今有感情的朗读、表演性的朗读、欣赏性的朗读,朗读的层次逐步上升到了新的高度。现在,走在校园里,不时会听到学生饱含深情、沉醉其中的朗朗读书声,通过朗读,同学们增强了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
其次是校内专栏展示,激发学生创作欲望。某老师在上《琵琶行》一课时,让学生仿照诗歌进行创作交流,一个学生不自信,说自己写得不好,但读完后,某老师却大加赞赏:“谁说你写得不好,已经快达到发表的水平了。”一句话,班上同学纷纷要求朗读自己的作品。某老师因势利导,并在学校展示栏专开一期“诗歌苑”,展示学生诗作。此举不仅影响了一个班级,而且还带动全校学生,在校园形成了诗歌创作的热潮,结果佳作频出。
第三是“博客”展示,促进学生体验成功。我校某老师为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和学生一起开设了博客,将学生文章通过博客在网络上展示,组织校内老师和班级同学在博客上交流、评价,不断激励学生,让学生体验到写作的愉悦和成功。
最后是学科主题活动,展示学生个性特长。在我校每学期一次的语文学科主题活动中,集中举行全校性的语文知识竞赛、名言名句积累竞赛、征文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活动。在各种竞赛活动中,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在语文学习上的个性特长,真实体验到了语文学习带来的成功喜悦,从而在全校形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
总之,课堂的实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我们应认真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从自身的人格修养和文学素养的提高出发,从有利于学生长远全面发展去考虑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选择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最大的教学效益。当然,课堂教学,也绝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它自然需要大量课外活动的积极配合。
(四川省罗江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