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彦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沉淀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蕴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优良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我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对未来教师培养有着重要的特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未来教师正确的价值取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包含“天人合一、仁者爱人、道法自然、忧患意识、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厚德载物”等。这些核心理念概括并反映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价值取向。这些价值取向深深积淀、内化成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成为塑造我们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重要元素,這些都是对未来教师进行教育的良好素材。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塑造未来教师高尚的理想人格。
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厚重,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非常强调修身养性。如《大学》开篇就是讲“格物致知,意诚心正,直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舍身而取义”的“大丈夫”形象。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的对人生严肃负责的精神和态度,对当代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很有借鉴意义。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育未来教师的师德修养、涵养其教师气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师德方面有着丰富的内容,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如“有教无类”的平等教育思想、“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崇高的精神境界、“仁者爱人”的爱生情怀、“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的榜样力量等,这些有关职业道德的理论凝聚着无数先贤实践的精华,至今仍闪耀着夺目的光彩,其在加强未来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中的指导价值非常巨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思想精华,对成就卓越教师大有裨益。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等师范院校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渠道入手:
第一、课堂教学自觉地有机地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思想政治课、教育理论课、文史类课等蕴含着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对这些课程的教学,要充分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精神。教学上要注重知识性和文化性的统一,注重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课堂充满人文情怀和文化内涵,从而培养未来教师的文化人格。
第二、营造环境氛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良好的环境氛围能给人潜移默化的启迪。高等师范学校要充分认识到物质环境特殊的育人功能,巧妙恰当赋予其一定的优秀传统文化含量。我所在的学校,餐厅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学宿楼里“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教学楼里“淡泊明志,学以致远”等古代名言智语随处可见,让学校到处充满着浓郁的优秀传统文化气息;在优美幽静的校园里,合理地立雕塑、建小品、置灯箱、修长廊,寓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于这些景观中,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未来教师于其中学习求知,修身明理,自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精神和情操无疑会得到很好的熏陶。
第三、积极开展第二课堂,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第二课堂就是通常说的活动课,具有形式多样、方式灵活、各具特色的特点,有着独特的中华优秀文化教育功能。开展第二课堂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等师范学校要明确主题引导,树立精品意识,注重成果凝结。经过多年实践,我所在的学校培育和形成一些特色主题活动,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和效益。这些特色主题活动包括:1、经典诵读活动。印发《运河晨曲——校园诵读中华经典诗文选》,学生人手一册,要求“晨诵、午读、暮省”,并有计划的开展古典诗词背诵大赛、经典诗文朗诵大赛、书香班级评比,培养学生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感,激发学生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弘扬民族传统文化。2、社会学科常识竞赛活动。定期分年级举行,既有书面考试,又有现场比赛,吸引了广大师范生积极参与,通过活动师范生感怀中华辉煌发展史,铭记住苦难近代史,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3、开设“运河讲堂”。邀请学有所专的教师定期为学生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讲座,帮助师范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用优秀的道德传统对师范生的思想、意识、行为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端正其价值取向。 4、传统美德教育。高等师范学校坚持以“清明、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为契机,组织开展活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营造师范生感受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5、礼仪展示活动。学校成立礼仪队,礼仪队吸纳中华礼仪传统,坚持每周训练,定期展示,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传承中华传统,展现礼仪之美”逐渐为越来越多的学生所接受并仿效。
需要强调的是,对未来教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能让其背上了传统文化的包袱,对传统文化被动、不加反思地接受和重复。为此,高等师范院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强队伍建设,丰富载体,拓展渠道,创新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新师资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江苏省运河高等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