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嘉璘
同伴学习是一种课堂教学创新,同伴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桥梁,对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增强人际交往、提高综合思维水平、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激发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有着独特的作用。在同伴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小学美术教师应在教学中实施新课程标准,积极引导学生以参与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进行美术学习,并培养良好的合作能力。本文从三个“点”出发聚焦美术课堂,探究同伴学习的有效性,针对问点、疑点、亮点,让学生在同伴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共同成长、共同升华。
寻找问点,学有探究
美术课堂并不是美术老师的一言堂,我们希望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在探讨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案例一:
情况论述:
纸柱造型是将一张纸通过柱身封闭、柱端不封闭,将纸面进行曲折变动造成的。我在上课时让学生欣赏了各种纸柱造型,并教授了方法:将纸两端贴牢压扁并将两条折痕打开对压,这时有四条折痕,用铅笔在四条折痕上画一厘米左右的横线,并用剪刀剪开,将剪开的部分用一凹一凸的方法做造型。两人小组合作完成作品。
在学生合作的过程中,有一个小组提出了问题:“老师,我们都做一样的没意思,我们商量过了,想做个与众不同的。”我好奇地问他们:“那你们想做什么样的呢?”他们说:“我们先研究一下,他们都画横线,我们为什么不能试试画竖线呢?说不定竖线会更好看呢。”
在他们实验的过程中,我除了密切关注外,也给予了技术上的指导,并参与他们的讨论过程,其他小组也行动起来,纷纷探究怎样让纸柱变得与众不同。
在热烈的探讨氛围中,纸柱终于改变了基本雷同的造型,研究竖线的学生也有碰到问题,画横线更容易剪,但竖线比较难剪。学生想到了拿刻刀刻出线条,或者把纸对折在线中间剪。还有的学生将横线和竖线结合起来运用,做出了一个多样风格的纸柱造型。
这是小小的一个问题——由“为什么不试试画竖线?”而引发的头脑风暴。现在的学生越来越有思想,已经不满足于一成不变,在小组合作中多人的想法会萌发新创意,教师可以做好引领作用,让学生在合作中得益。
探究疑点、敏而好学
随着当今社会越来越开放,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越来越多,在课堂上,学生对于老师给出的答案会大胆质疑,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有质疑,才会有探究,才会有进步。
案例二:
情况论述:
三4班是三年级平行班中绘画水平属于中等的班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合作学习训练,已经学会在合作中相互讨论,在组长的引领下完成学习任务。
《三原色三间色》本是一节枯燥的色彩理解课程,原来的美术课,教师会直接自己动手做色彩混合实验,然后将得出原色+原色=间色的知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惊叹会讶异,认为色彩实验很神奇,但是在经过几个星期、几个月后,学生基本已经遗忘。
吸取了这个经验,我决定在这节课上使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我给出了一个问题:听说颜色两两结合会变成另一种颜色,你能找出来吗?学生非常兴奋,迫不及待地用面前的水粉颜料进行调色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答案:老师,橙色+绿色变成灰绿了,但怎么还是属于绿色呢?蓝色+绿色变成蓝绿色了,它们没有变成另一种颜色啊。老师说的不对,我们调来调去,还是没有变成另外的颜色。我说:你们把所有的颜色都试过了吗?试试看,前后两桌一起合作把实验过的颜色剔除掉,把还没用过的颜色拿出来再调色。
学生开始尝试从未有过的组组合作,人多力量大,有的学生负责统计,有的学生负责挤颜料,有的学生负责调色,有的学生负责出主意,有的学生负责到别组打探情况,有的学生负责洗量杯。在有条不紊的分工中,有些小组率先找出了红+黄=橙,黄+蓝=绿,蓝+红=紫的规律。我适时进行了表扬,并对其他小组的分工明确、积极参与进行了表扬,并让学生进行原色调色练习。
在课堂中,学生会对老师给出的答案产生疑问,而如何解答疑问呢?没有什么比让他们自己找答案更合适了,在这节课中,如果让学生利用12种水粉颜料找出原色搭配,量太大比较困难,所以我采用了组组合作的方法,让小组共享已有的配色成果,并同意让合作后的组去别的大组打探情况,记录失败信息,这样会节省得出结果的时间,也会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感到新奇有趣。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遇到瓶颈的时候,应担起桥梁的角色,促进多种合作方法的运用。
生发亮点,共生共长
在每次备课时,教师都会对问题进行预设。预设都会根据学生现有的技能水平提出符合学生认知的问题。学生往往是顺着教师的设计完成教师预定的教学任务,但现在的孩子见识广、视野宽,在现今课堂会容易不跟教师的节奏走,但是这样的课堂往往会生发亮点。
案例三:
情况论述:
《美丽的园林》这一课让学生需要达成的目标是对中外园林有基本的了解,通过对中外园林类型、特点上的分析研究,总结出其精神内涵,提高欣赏的能力。因为考虑到让学生去欣赏并总结内涵较为困难,所以在预设问题的时候比较简单。制作PPT时,直接给出中外园林的图片,让学生主要通过建筑、山水、树木来分析中外园林的建筑风格有何异同。
学生分成4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在进行汇报时,很多小组的回答都基本不偏离我的预设。而其中有一个小组让我有些意外。组长说:“老师,我发现中外园林的建筑风格是有不一样,但其实中国的园林之间也有不同。”我很惊讶地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组长说:“这是我们的组员讨论出来的。首先我们观察了老师给的几张中国园林的图片,一张是拙政园的,一张是颐和园的。其实我们几个人都去过这几个园林,我们在游玩的过程中其实已经发现了其中的不同,只是当时感觉不太深,刚刚组员们探讨时,我们才总结了一下。”我适时地请他们四个人走上讲台,将讲课权授予了他们,我也想听听他们的观察总结。
学生A说:“颐和园在北京,拙政园在苏州,他们一南一北,其实是受了文化的影响。”
学生B说:“是的,颐和园的建筑很大,很壮观,但拙政园的建筑却都是小景观。这是我爸爸告诉我的。”
学生C说:“颐和园的各个地方都是有秩序地排列,很多门看上去都是相同的,但拙政园却不一样,走几步就像换了一个景一样。”
学生D说:“我认为颐和园原来是皇上待的地方,所以更为华丽,而拙政园那时是王献臣自己家的后花园,所以感觉比颐和园朴素多了。”
这四位學生的回答让我惊了一下,小小年级能说出这个结论真是不容易,了解了一下,才知道,这四位学生中有爱读历史的,有的爱旅游做攻略,有的家长是艺术家。所以在小组合作中,经过思维的碰撞,让智慧的火花迸发。我也福至心灵,何不用这么好的机会,生成更高层次的内容,让其他学生也去了解南北园林的不同。我从积极观察、认真总结两个方面表扬了这个小组,接下来的时间,我就接着这个四人小组的总结,开始从中国园林的南北派之分开始说起。
一开始我认为中国园林的南北派之分对于学生来说难度稍微大了一些,本来准备后期有时间再让学生了解的。其实,如果没有四人小组合作,说不定学生的问题不会提出,因为六年级的学生不愿意当众发表自己的观点,而给了他们这个发挥的平台,有团队有伙伴,他们会抛弃羞怯,大胆地去表达,才会让课堂生发出无法预设的亮点,让其他学生一起分享合作的果实,了解更多知识,一起升华,一起成长。
总之,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合理运用问点、疑点、错点、亮点,小学美术课堂的合作学习将更有效,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
(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小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