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璐
[摘要]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不竭的动力源,决定着我国经济转型的进度与特征。由于黔东南独特的社会资源禀赋、自然禀赋或者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很强的不可复制性与不可超越性,从而注定了该地区农产品在特色品质等方面具有超越同类产品的优势。然而这个地区发展观念滞后,技术应用水平低下,从而造成该地区长期以来农产品特色优势不突出,特色农产品产业化水平低下,经济发展缓慢等一系列问题。因而,从创新视角对黔东南农产品特色定位进行探讨,准确定位地区农产品特色,尽早确立地方农产品产业化水平提升的路径,对于确保地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存在着重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黔东南;创新整合;特色农产品;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黔东南地区的民生与发展问题一直为历届政府高度关注,如何尽快提升该地区的经济增长水平也就自然成了地方政府的重要课题。经济增长是多变量的函数,自然资源、技术、制度、意识形态、劳动者数量与质量等多要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依托自身的特色优势资源开发和特色产业发展,提高自身发展能力,增强自我造血功能,才能最终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1 创新发展对落后地区农产品特色定位的基本要求
创新的本质就是将潜在的资源和要素有效整合,通过突破各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社会、自然和生态环境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实现深度协同合作,推陈出新,达到目标或者解决问题。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处于向内涵型增长转变的关键时期,“创新驱动发展”戰略为落后地区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和成长空间。落后地区在社会、自然和生态环境等禀赋资源方面往往各有特点,对这些特色资源的创新开发与利用最终决定着区域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因而,应从文化与社会生态构建、资源要素组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体制创新、风险规避等方面,结合落后地区的特点对创新驱动产业化发展路径进行“顶层设计”,以在统筹落后地区农产品特色发展的较高层次上,寻求促进这些地区特色农产品产业化水平高效提升的一系列创新行为。这样,可充分利用现代经济全球化市场的机遇,矫正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严重价格扭曲,有效防止资源过度利用,大大降低资源退化的风险,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环境的有效收益。
2 创新视角下黔东南特色农产品产业化面临的问题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当前我国传统环境资源约束趋紧、人口红利消退背景下,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内生增长的必然选择。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落后地区经济增长比较粗放,形式单一,且技术含量往往较为低下,发展过程中没有展现自身特色,创新发展尤其滞后。其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对地方农产品资源禀赋特色的理解片面
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首先取决于人的因素,一个地区人员的综合素质在总体上往往表现为该地区的创新发展力。黔东南这个落后地区人员文化素质普遍低下,发展理念滞后,对地区资源分布特点和优势缺乏足够深入的了解和相对全面的把握,这在客观上会造成地方特色资源闲置以至浪费,地方经济发展不能彰显自身应有的特色优势,因而地方经济增长也缺乏可持续性。
2.2 对地方特色农产品要素资源整合不到位
在地方自然资源、技术、制度、意识形态、劳动者数量与质量等多要素存量不变的情况下,黔东南这类落后地区组织这些要素的方式和能力在经济发展的质量与体量方面,必然表现为地方经济增长效率与效益的高低。帕累托认为,要通过优化配置存量资源,争取实现以最低的成本创造出最高的收益。由于该地区人才匮乏,经营理念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所以,这类地区对要素资源的加工与整合能力有限,对要素资源利用不够充分,地方经济则主要表现为粗放式增长,且后劲不足。
2.3 地方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的体制性障碍
地方经济体制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平台,更是融合地方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与社会资源的载体,这种载体作用发挥的程度决定着地方经济发展的质量和进程。一个切合地方实际、行之有效的经济体制,能够高效地组织地方资源,充分发挥地方潜能,获得比较高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反之,脱离地方现状的经济发展体制必将阻碍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进程,甚至畸形发展。落后地区严重受到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地方发展与管理理念滞后,手段单一粗放,致使地方经济发展体制针对性普遍不够强,地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基本上处于初级阶段,甚至以破坏其他资源为代价,从而造成地方农业经济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低下,成本高企;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导向性不强,运营效率低下,缺乏竞争力;农业社会化服务缺乏统一性、专业性和社会化运作,体系严重滞后,致使地方特色农产品缺乏应有的出路。
3 黔东南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创新路径的建议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大背景下,针对黔东南落后地区的资源特点和潜在优势,有必要对地方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存量重新认识、把握,以至整合,从而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协同效应,着力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创新挖掘、整合地方特色或者优势资源
区域普遍具有差异性、多样性资源特征,如何挖潜、利用地方性资源,往往影响以至决定着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与特色。从开发与利用角度而言,地方资源是一个存量概念,在一定时期内是既定的。但是长期而言,地方资源又是一个增量概念,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认识大自然的程度逐步加深,开发与利用大自然的能力也在增强,与此同时,市场需求也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拓展,地方资源的种类与数量也随之发生变化,在落后地区尤其如此。所以,对黔东南这类落后地区资源的存量与特色要有一个相对全面、科学的把握,地方经济发展要立足于地方现实与特色资源。任何产品都兼具功能性和社会性,因此创新过程中必须通过设计对两者进行有效的整合,实现技术社会文化和市场需求的匹配。
相对于一般工业品而言,农产品对资源的依赖性更强,地方特色农产品产业化水平的提升必须立足于自身的特色优势资源。这在实践上必然要求创新性的认识地方资源、创新性地整合与利用地方特色资源,以期打造地方特色农产品,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地方特色农产品产业化水平的持续提升、长期健康发展。
3.2 强化创新理念,引入关键技术和专业人才,准确定位地方特色农产品
黔东南地区不仅仅在经济方面表现落后,在物质文化生活、企业经营理念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都有很大差异。本土人才要加强和发达地区的交流、合作,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同时结合地方资源特点与优势,引入发展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关键技术与人才,促进技术、知识与地方资源的创新融合发展,解决地方特色农产品发展的瓶颈问题,从而提升地方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水平。
3.3 着力打造创新驱动地方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的经营管理体制
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由要素推动转向投资拉动,再到现在的创新驱动,这是对我国经济增长内在规律性的准确把握。地方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与社会资源的互动关系与协同效应,是专业化产业区生成的初始条件与主导因素。在当前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背景下,如何尽早打造适应落后地区现状的经营管理体制,已经成为地方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的重要一环。黔东南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创新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准确把握地方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根本特征,基于存量与增量的谐振性打造地区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 胡鞍钢,温军.西部开发与民主发展[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3):30-58.
[2] 叶伟巍,王翠霞,王皓白.设计驱动型创新机理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3(8):1260-1267.
[3] 傅允生.资源禀赋与专业化产业区域生成[J].经济学家,2005(1):84-90.
[3] 孔祥智,穆娜娜. 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J].农村经济,2018(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