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先 徐道凤
“老师,小天今天乱扔垃圾了。”“老师,娜娜下课时在我身上打了一巴掌。”……小孩子好像总有无穷无尽的状要告。老师如果事必躬亲、事无巨细地处理,会很累,效果也不一定理想,对小孩子习惯的培养也不好。
我更倾向于把这种现象理解为是孩子的一种主动沟通。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告状也是一种资源。所以,每天的晨会课,是我为孩子搭建的一个倾诉平台,或者说是一个资源利用的平台。
我让孩子把每天发现的、想要反映的人和事及时记录在专门的练习本上,晨会时集中反映,并提出自己的希望。“希望张同学早读时不要说话,这样不仅自己没有读好书,还影响其他人。”“希望李同学下楼时一步一个台阶,不能从上往下跳,很危险!”因为孩子们整天在一起,他们能看到老师看不到的细节,听到老师听不到的声音,从而能“管理”到老师涉及不到的地方。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促进孩子从相互管理到自我管理,由单纯的受教育者到教育者的角色转变。
记录的过程也是孩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过程。譬如,我们经常会看到两个孩子因为一点小事互相争辩,但如果把这件事记录在本子上,再在晨会上说出来,就基本上不会出现上述的一幕。因为在记录的过程中,很多孩子会自觉以第三者的身份来思考自己的言行。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在观察、评价别人的同时,更是一种自我教育和成长。
孩子们说的都是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或想到的,内容来自于孩子的生活,其他孩子对于说的内容也比较感兴趣,有了兴趣,孩子才可能卷入其中,为下一步的教育引导打下良好基础。当然,有时也有说得不对的,但这没关系,对方有辩解的机会。
晨会的气氛是轻松的,孩子们处理问题总是倾向于宽容:“双双同学,希望你不要总是给别人起绰号,如果别人总给你起绰号,你是不是也很生气?”这样一句谈心式的换位思考,对被批评的孩子来说,心理压力比较小,教育效果却很好。孩子们反映的可能是个别孩子身上的问题或现象,受教育的却是班上每一个孩子。
小学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向师性,这就决定了他们愿意向着老师所期望的方向去做。很多时候,孩子犯错并不是故意的,仅仅是对自己的言行缺乏客观评价,或是主观认识上存在误区。晨会时间虽然很短,但孩子们的错误言行每天都能得到及时反馈,我也能及时了解孩子的聲音,对孩子的一些共性问题做到早发现,早解决。
有的孩子胆子小,对于他们来说,说的意义超过了内容本身。晨会从刚开始没人愿意上讲台,只能由班干部来支撑场面,到孩子们都踊跃发言;从对着稿子说都不太流利,到完全脱稿的自由表达;从不知道说什么,到总能提出宝贵的、建设性的建议……孩子们的进步是明显的。
而这一切,只需要教师提供一个给孩子倾诉的平台。
(作者单位:张成先,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环峰小学; 徐道凤,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环峰第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