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芬
学校、家庭、社会是一个共同体,而这个共同体的中心是孩子。孩子的父母和老师围绕着孩子成长这个话题相互配合,也逐步完成自我的成长与蜕变。
多一份“同心”,少一些抱怨
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
老师的抱怨:“家里完全没人管!他父母都是个孩子,游戏还没玩醒!”“打电话给他妈妈,告诉她,孩子的作业还是没有做!”
家长的抱怨:“什么事都让我们做,还要老师做什么?”“上班忙死,哪里管得了那么多?”
抱怨由心生,家校合作应该从“同心”开始。教师和家長要达成共识,组成统一战线,而不是对立的双方。教师要尊重家长,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而不是单方面要求与命令。家长也要端正心态,认真与教师交流,及时沟通,分析原因,不当“甩手掌柜”。
每次家长会前10分钟,我会把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瞬间制作成小视频播放给家长看,一是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状况,二是让他们知道老师的用心,感受老师的精心教导与孩子的努力和进步。如此,自然会少一些抱怨,多一些理解。
多一份“协力”,少一些命令
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很难做到分工明确。从实践层面来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一定会有交叉、重叠、互相渗透的部分,因为他们面对的教育对象都是孩子。所以,家校合作需要多一份协力,少一些命令。
老师是用专业的态度、方法引导和渗透,让孩子最大限度地发展,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孩子,使孩子成为自己希望的样子。
如每年新生的习惯养成教育。为了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学校安排3天的常规教育,主要训练孩子认真倾听和书写习惯、用餐习惯及队列、坐姿等。作为班主任,我建立了班级群,在群里发起“坐如钟”“站如松”等系列游戏以及“21天打卡行动”。在家长的协助下,学生在玩乐中养成习惯,在打卡中明白坚持的重要性。如果说在这一过程中孩子是受教者,家长和老师又何尝不是受教者?真可谓“三方受教其乐融融”。
多一份合理开发,少一些任务嫁接
家长不同的职业背景、成功的育儿经验、鲜明的个性特征都是宝贵的教育资源。班主任要善于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合理开发利用家长资源,而不是任务嫁接。
对于有专长的家长,我们可以通过志愿者服务的方式让他们参与到课程建设和班级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开设课程或讲座。比如,上《交通安全第一课》的班会课,邀请班上的交警爸爸为大家讲解指示灯和手势,以专业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在模拟中明知,在故事中明理。
但是,对于家校合作中的任务嫁接我是不赞成的。有些班级让家委会成员集体到校做大扫除、办黑板报等,教室是亮化美化了,我们的孩子却被“懒化”了。
愿家庭和学校在教育的道路上携手并进,同心协力,共同促进孩子成人成才。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经济开发区纱帽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