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镇山村传统民居空间布局研究

2018-05-14 17:05徐曦傅红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9期
关键词:因地制宜统一差异

徐曦 傅红

[摘要]以贵州中部地区的镇山村作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实地调研、测绘所得资料,阐述了镇山村传统民居因地制宜的空间布局特色。透过对地形的分析,论述了其在民居的布局、民居单体的组合、民居与道路的关系三方面的影响,并分析了因地制宜的空间布局特色在此三方面的成因——在受制于自然地形的同时,还有务实以及巧用环境的智慧。

[关键词]因地制宜;统一;差异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素有“地无三尺平”之名的贵州地貌独特复杂,起伏变化的山体给予了居住于此的布依族极其灵动而悦目的创造力,在当地塑造了丰富离奇的建筑形式。人们结合地势特点,因地制宜,成就了看似朴实无华、实则富于变化的岩石建筑,极具地域文化特色。贵阳市花溪区的镇山村素有“布依族生态博物馆”之名,它便是其中翘楚。

1 镇山村概况

贵阳市花溪区的镇山村,位于凸入花溪水库中部的一个半岛的山地之上,西侧一面与陆地相连,其余三面环水,南面与半边山隔水相望。镇山村为布依族和汉族共居的典型聚落,其历史可追溯至明将李仁宇奉命入黔平藩,而后屯兵并定居于此,村中一道巍然屹立的屯墙便是这段历史的最好见证。镇山村以屯墙为界,被分为了上、下寨两部分。最初下寨民居分布至花溪河岸边,后因修建花溪水库,故于1958年搬迁河岸民居至屯墙南侧位置,遂成现有之状。

2 地形分析

镇山村所在山体形势如图1所示(海拔由高到低,按颜色由浅及深表示),大致呈西北高,东南低之势,根据具体地形的区别,将其划为三部分,以便做进一步分析。西部(A区)地形起伏不大,总体上看是一个至西向东延伸,坡面开阔平缓的山坡。东部(B、C区)地形变化较为复杂,其北端(B区)大致为由东而西的、坡度较陡的山丘;南端则是山坳(C区),这里地形起伏较大,山坳从西北向东南,由高到低、有小而大的延伸至花溪水库的湖面,具有极佳的视野。对于地形起伏变化的山地,最好的回应一向是顺势而为,镇山村亦然。镇山村的上寨位于山体西部与东部北端的一小部分(图中A、B区域),而下寨则位于山体东部剩余的大部分地区(图中C区)。上、下寨二区的具体地形不尽相同,这导致了紧密的与它所在的山体地形相联系的民居风格,在统一的大格局中点缀了差异的小特色。下文便结合上下寨所处的地形,在民居的布局、民居单体的组合、民居与道路的关系三方面,阐述镇山村传统民居的具体风格。

3 布局阐述

3.1 民居的布局

镇山村民居的布局如图2所示,图中将所在海拔高度相似的民居用同一颜色标注并按海拨从高到低的顺序,將它们用不同的颜色,由深至浅呈现出来。民居都顺着山体走势排列,沿着等高线布置,形成了平行于等高线呈线性依次展开,垂直于等高线呈阶梯状高低布置的,有序的民居排列特征。然而由于具体地形的不同,上、下寨民居也在有序的总体风格中有着明显的不同。

上寨位于山体的西部山坡与东部北端的一个山丘之上,此处山体呈“西高东低”的统一之势,坡面宽阔舒缓,虽东端略有不同,但并未影响上寨所在山体的整体形态。上寨民居顺势为之:西侧民居随着高度逐渐下降的山体,由高到低,由西及东的有序布置着;并依着山势,沿着等高线将各民居向两侧展开排列。至于东侧,并没有依据西侧“西高东低”的“大势”,而是因地制宜的顺应该处小丘陵的地貌,灵活地采用了“中心高四周低”的排列方式。

下寨所处位置实际是一个“西北—东南”向的山坳,此处山体坡度除山坳中部相对平缓外,其余各处,特别是两侧的山体,坡度均较大,用地环境复杂。因此,下寨民居在坡面相对开阔的中部延续了上寨民居的排列方式,比较有序的将民居排列布置起来,而在两侧地形复杂的山体上,则采用自由、灵活地方式,将一处处民居嵌入下寨多变复杂的山体之上,使其与地形和谐相处。

3.2 民居单体的组合

镇山村的传统民居单体以“一正两厢”平面为单元,并结合上、下寨各自特殊的地形以及布依族的居住生活习惯,经排列、组合后形成了合院民居与联排民居两种形式。该单元以居中的开间为主(表1着色最深部分),且此开间多内凹,这样的后退使两侧外露,以便次间在此处设门,并直接与外部空间联系。

上寨的民居单体为合院式,其平面布局自由,以三合院为主,也有其他形式的院落形态。合院民居的平面布局分为三种(详见表1),合院民居主屋与附房的相互位置并不是一致的。不过,主屋朝向确有明显规律:均背依坚实山体,正面开阔视野。上寨西部西高东低,这里民居的主屋均面东而建;至于在东部的山丘,这里的主屋便环丘而筑,高低错落。各合院民居的入口大都位于院落一角,其具体位置根据院落与道路的相互位置而定,并没有统一的方位。

下寨民居单体以联排式为主,辅以自由布局的独立民居,并呈联排民居居中(表1中深色部分),独立民居两侧而立之势(表1中浅色部分)。下寨民居的院落形式稍显复杂,中部四行联排民居并非原始的布局形态,而是1958年为修建花溪水库将其从原来靠河岸的位置搬迁至屯墙南侧,即如今所在的位置。这次整体搬迁保留了传统民居的屋架结构形式、屋顶构造等极具地域风格的特征,仅改变了这些下寨民居的单体形式,由以前的三合院变为了如今的联排民居。四行联排民居均坐靠西北的山体,面对东南的花溪水库,与远处的半面山遥相呼应,具有极佳的视觉观感。两侧起伏的丘陵上,自由分布了众多独立民居,它们均为20世纪90年代新建,多作旅游休闲之用。

3.3 民居与道路的关系

镇山村的道路交通呈“树状”分布,即以对外联系的道路为主干,由它向两侧延伸出各支路,从而将各民居连接起来。传统民居与道路的关系为“道路—院落—民居”,各传统民居均由院落作为连接内外的过渡,通过与支路的连接,将民居与村中道路系统联系起来(如图3)。但由于上、下寨具体地形的差异,在造就了不同的上下寨民居布局的同时,也使得它们在民居与道路的关系方面迥异。

上寨遵循着“内部空间—院落空间—道路空间”的空间过渡形式,这与上寨所在地形特点有关。上寨地形变化统一,用地坡面开阔,这不仅为采用“合院式”的民居单体组合方式提供了实际用地的支持,还在次要道路与房屋内部空间之间运用院落进行过渡留下了余地,并且该院落只供院落住户使用,并通过院墙与道路空间分隔明晰。

下寨民居的空间过渡形式为“内部空间—道路(院落)空间”。它将院落与支路合一,甚至取消了院落,除了中部的联排式传统民居,下寨各民居均取消了院落,将民居与支路直接联系起来。严格的说,联排民居也没有房屋内部空间与道路空间的过渡,其院落虽为该民居住户使用,但它更像是扩宽的“道路”,起着将两侧自由布置的民居连入主路的作用。

4 布局策略分析

独特的山体地形使得镇山村在民居的布局、民居单体的组合以及民居与道路的关系三方面都表现出了对于此地形的十分契合的呼应,从而造就出别具一格的传统民居风格。不过镇山村的独特风格不是一个被动迎合自然的结果,而是人们适应环境和追求自主的权衡,这里有着受制于自然的局限,但更多的是从实际出发的务实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巧用。下面,将从以上提及的三个角度,分析镇山村传统民居风格的成因。

4.1 民居布局的考量

民居布局的因地制宜是为应对山地造屋的阻碍而无意识造成的。山地民居由于地形的限制使得建房时必须将斜坡处理为平地,这样耗费颇多。实际的需求与地形的限制使当地诞生出一种既科学又合乎现实的处理方法,即仅辟出建造一栋民居单体所需的平地,并采用“挖”“取”“填”三位一体的山地建屋方式,使一栋栋民居在各自的基地上拔地而起。不过由于民居都为自建,并无统一的规划,村落的格局不是规整方正的。诚然地形限制了房屋的建造以及村落的格局,但是也阻止了缺乏统一规划的自建让村落无序发展。由于每栋民居的建造并没有抹去所在地形的特征,因此这些自建的民居都不知不觉地遵守着山体的形势,自觉地形成了一幅因地制宜的独特地域风格。

4.2 单体组合的适应

单体组合形式的差异是传统民居分别适应宽阔地形与狭长地形的结果。镇山村上寨山体开阔、坡度舒缓,虽然依旧受到地形坡度的限制,但相较而言只需较少的土石方作业便可获得较大的平坦基地,以供建房,这样的地形使房屋单体在平面组合时,其“一正两厢”的基础单元不仅可以纵向并排而布,亦可横向发展,仅需转向便可形成合院。因此,上寨出现的合院风格民居顺应了上寨的地势特征,用最经济的方式化解了地形的制约。而下寨由于处在地形变化复杂,用地空间狭长的山坳,照搬上寨之法必然花费巨大,于是下寨各房屋单体便顺势而为,成就了中部并排布置四行联排民居,两侧依山势布置点式独立民居的形式。采用对纵深距离要求较小的联排式民居,将围合成院落的房间全部纵向布置,这样既没有使房间数量减少,也适宜了在坡度较大且用地狭长的地形减少土石方作业的要求。在兩侧坡度较大的山上,民居依势布置,散落分布,除了为节约建造成本,还为呼应此处复杂变化的地形。

4.3 道路、院落的权衡

道路与民居院落的分离与融合是对用地多寡的取舍。上寨平缓开阔的地形,只需稍加处理,便可得到较充足的建屋用地,这样一来,民居拥有了较大的主屋房前空间,不仅可以通过围合形成院落,还为采用独立的道路,将各民居连接起来的创造了条件,从而形成民居院落空间与道路交通空间“泾渭分明”的空间布局。而下寨由于严重的用地限制,使其回应地形不得不采用集约之法。多数民居取消院落,仅中部联排民居保留,这些院落虽可供该院住户生产生活之需,更重要的是兼具了道路交通之用,使其他民居与支路连接。这样一种“公私混合”的空间,与上寨用院墙和院门界定出的清晰的公共交通空间与私人居住空间迥异,它们是上下寨结合实际使用需求,在权衡地形特征的限制性与解决方式的经济性之后,得到的现实且科学的结果。相较于在较平坦的坡地上用清晰的道路空间和院落空间来编织上寨独特的民居空间特征,用地局促的下寨将交通空间与房前空间合二为一便是合理之举。

5 结语

镇山村独有的民居风格是对于所在地形因地制宜的恩赐,它透过民居的布局、民居单体的组合、民居与道路的关系,展示着镇山村特殊的地域风格,成就着镇山村景色旖旎的精彩。同时,这种风格并没有因为村中大多数民居都采用了某种相似的处理方式而抹杀局部的具体地形的独特性,镇山村的传统民居始终忠实地遵循着所在地形的起伏,使风格在统一的大秩序中总是拥有着务实而适宜的小特色。

[参考文献]

[1] 黄丹,戴颂华.黔中岩石民居地域性与建造技艺研究[J].建筑学报,2013(5):107.

[2] 罗德启.贵州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因地制宜统一差异
相似与差异
中考省级统一命题意味着什么?
淝水之战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因地制宜 张弛有度
侯俊明教授运用肝胃同治法治疗乳痛症经验
统一方向 瞄准目标
自然界中相互作用的大统一理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