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治理的难点及对策研究

2018-05-14 12:19李丹
山西农经 2018年4期
关键词:均衡社会治理农村

李丹

摘 要:我国农村处于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在日新月异的农村发展背后,也存在着大量突出的问题,尤其是在社会治理领域,各种新老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当前以及未来“十三五”期间甚至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困扰农村均衡、健康发展的难题。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当前农村社会治理中的问题,并全面、客观地解决这些社会治理难题。农村的社会治理关系到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生存发展与和谐稳定,也关系到实现城乡之间权利平等、公平正义,必须予以重视和加以解决。

关键词:农村;社会治理;发展;均衡

文章编号:1004-7026(2018)04-0001-04 中国图书分类号:D631.4 文献标志码:A

1 我国农村社会现状及问题

1.1 人口空心化现象严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大量年轻劳动力不断涌向城市,城乡之间人口流动数量和频率都不断加剧,只剩下大量老弱病残留守农村,造成农村较为严重的空心化现象。这一方面造成产生大量农村留守儿童,使农村家庭亲子、夫妻关系淡化,对未来青少年的教育和成长造成不利影响,也引发一系列相关的伦理道德问题;另一方面,大量年轻劳动力的流失,使农村出现大面积田园荒芜,使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生存的耕地、土地质量下降,易引发粮食危机;最后,个别青壮年常年在家对农村社会治安造成不良影响,失去年轻劳动力保护的农村社会易出现治安不稳问题。

1.2 婚姻伦理问题凸显

农村大量年轻劳动力外流造成农村诸多家庭夫妻长期分居,孩子无人照看或留给家中老年人照料,由此,近些年来“临时夫妻”、“候鸟儿童”成为社会关注和热议的话题。这些现象不仅容易造成家庭婚姻破裂、教育断代,导致家庭分裂,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讲,更影响和制约了我国城镇化质量的提高以及良性发展。真正的城镇化应该是某个农村家庭的全面城镇化,而非单纯经济收入意义上的城镇化,因此,探索、推进一个更具人情味、更具家庭幸福感和长期稳定性的城镇化,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1.3 农村社会治安状况堪忧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治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邻里纠纷问题不断,包括日常口角纠纷、土地宅基地使用纠纷、水资源分配纠纷、情感纠纷等普遍存在。一旦村干部偏袒某一方或这些纠纷得不到合理解决就极易引发邻里、家族甚至群体性的社会治安事件,甚至酿成刑事案件。在农村,经常发生一些因鸡毛蒜皮的小事最后酿成人员伤亡、家破人亡的严重后果,因此,日常邻里纠纷必须得到公正合理的协调解决;2、一些黑、恶、霸、地痞流氓等不良势力严重侵犯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这些不良势力经常拉帮结派、勾结组成犯罪团伙,横行霸道,无恶不作,在乡邻四处进行敲诈勒索、巧取豪夺,侵犯普通人民群众合法的人身、财产权益,群众却敢怒而不敢言,这严重危机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3、入户盗窃、行骗等财产性犯罪屡禁不止,严重损害农村居民的合法财产权益。尽管在推进法治社会的进程中,政法部门不断采取行动联合多个职能部门对此进行专项整治和集中打击,并教育群众不断加强防范措施,入户盗窃和到处行骗仍然是影响农村治安稳定的突出问题。农村居民家庭饲养的牛、羊、鸡鸭鹅等牲畜和家用电器是长期以来都是入户盗窃的主要对象,给可能并不富裕的农村家庭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还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部分不务正业的人利用农村群众文化水平低、防范意识差的弱点到处招摇撞骗,骗取群众的钱财物等,给人民群众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打击,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1.4 农村青少年犯罪成为影响农村社会治安不可忽视的因素

部分农村青少年初、高中毕业即辍学在家,由于达不到法定用工年龄,就常年留守农村,造成精神思想空虚、是非界限模糊、道德水平低下、法制观念淡薄,进而沾染成人社会的一些不良习性,如抽煙、酗酒、打架等,不仅危害农村社会稳定,甚至诱发刑事犯罪;一些未辍学但属于留守家庭的青少年,则由于无人管教而逐渐远离学习、学校,沉迷于网络和虚幻暴力甚至迷恋色情等,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关注和教育,则极易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路。

1.5 农村自然环境恶化,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的环境问题逐渐向农村蔓延,环境问题,尤其是水资源污染、垃圾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在水污染方面,农村水污染来源较为简单,洗涤用水及生活污水成为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农村水污染在量上具有空间差异大、时间波动较为明显等特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水资源量分布地区的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和污染水域的差异都较大。总体上说,西北地区农村由于干旱的气候,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和污染水域都较小,东南沿海地区农村则由于地处降水丰沛地区,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则相对高的多,但由于降水促使的水循环周期较短,水流更新速度快,对水域污染的影响相对较小,中部地区则两种情况都较为严重。农村水污染问题已经逐渐影响到农村居民的生活治理,安全饮水成为日益凸显的政府、社会问题。在垃圾污染方面,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的购买力和生活消费能力都不断上升,由此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生活垃圾量。现在,在农村,经常能看到普遍的白色污染,到处倾倒的生活垃圾,垃圾堆数量和面积也不断扩大,这不仅影响了农村村容村貌的改善,妨碍现代化新农村的建设和打造,也严重破坏了农村的空气质量,有损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农村环境污染造成农村地区地下水系统受到污染和破坏,也会破坏耕地质量,不利于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

1.6 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仍然偏低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政府不断编织、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安全网,从免除农业税、取消提留款、发放种粮补贴、实现新农合、低保、五保等政策出发努力实现农村社会基本保障全覆盖。但是,就目前来看,与我国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相比,这些保障政策仍然存在覆盖面不够广、保障水平较低、保障对象不准等问题,一些农村困难家庭的问题仍然得不到实质性的解决。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例,由于不同地区的基层政府和村集体经济实力差异较大,造成新农合参合各方出资比例大不相同,村民实际能够享受的报销比例和额度可能远低于实际需求。此外,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看病难、看病贵、吃不起药仍然是广大农村家庭面临的实际问题,由此导致部分农民大病患者不得不在昂贵的手术、医疗救治费用面前选择主动放弃治疗。中共中央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十三五规划计划用精准扶贫,到2020年使现行标准下农村所有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同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不过,现有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仍然偏低的现状会成为这个美好蓝图的掣肘。

1.7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相对短缺

自党和中央政府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以来,我国农村社会面貌整体上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共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大幅度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实质性提升。据有关数据显示,截至到2015年,中国所有农村人口的用电、道路通畅和安全饮水问题基本得到全面解决和保障。但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发展底子较薄,因此,目前在政府主导下的农村公共服务建设仍处于较低水平,并不能真正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在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尽管国家从2006年起开始在中西部地区全面实施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制度,大大解决了农村大量贫困家庭的子女就学问题,但目前从总体上来看,农村的教育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和师资力量配置等软件资源与大中型城市相比仍然明显薄弱,差距巨大,这严重阻碍了我国实现城镇教育资源均等化的美好目标。农村家庭缺乏教育下一代的观念、学校基础设施条件跟不上、师资力量薄弱、农村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等严重影响着农村教育水平的提升,也阻碍着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在医疗资源方面,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稀缺现象更加明显,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吃不起药、距离医院太远就医不便等现象普遍。我国县级以下医疗基础设施设备条件差,药品种类少储备量小,无法满足农村地区广大患者的实际需要,医疗硬件和软件资源都明显紧张和不均衡。这种现象威阻碍着农民生产生活质量的提升。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不足是我国农村长期存在的问题,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农民对基层医疗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和期望都在不断提升,当现有的大量医疗资源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实际就医需求时,就容易引发对政府有关部门的集体不满情绪,其自身也会充满焦虑,这与推进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是相违背的。

1.8 村级干部贪污腐败,影响恶劣

2000年以来,各级政府支农惠农项目和财政投入不断增多,在此背景下,滋生了村级干部貪污腐败的机会和空间,贪污腐败形式也不断花样翻新。公款消费、侵占集体资产、以权谋私、违规套取国家惠民资金等现象层出不穷。近年来,村官、小官巨贪的现象层出不穷,成为社会和民众日益关注和热议的话题,这和其所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着直接关联。据有关数据统计,自2013年以来,全国各地已经公开的村官违纪违法案件达171起,这其中涉案金额超过千万的案件就有12起,涉案总金额高达22亿,实在令人震惊。在这些案件中,大部分都涉及土地、拆迁等项目。村官巨贪的现象严重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时候会导致数个家庭瞬间坍塌,还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公信力。

2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现状及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上述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进行农村社会治理的重点和难点。这些现状和问题产生于我国所处的特殊背景之下,这个特殊背景和成因概括起来主要是以下三点:

一是当前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与传统农村社会碰撞产生各种问题。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至2015年底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6.1%,中国的城镇化速度跃居世界第一位,而且城镇化规模也巨大,涵盖了几乎全国各个地区及人口。中国在快速城镇化推进的背后,是地方各级政府的主导和推动在起着主要作用,这种主导和推动了摧毁了许多中国农村长期存在的矛盾、壁垒和问题等,使农村社会呈现出全面的现代化的特点,也在客观上对广大农村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农村人口在政策和经济发展形势的主导下大量外出流动,其中大部分力争融入城市社会,致使农村社区的公共生活缺乏体系和活力。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经济发展对农村土地和其他资源的需求大幅度提升,由此导致农村地区频发公共利益冲突事件。年轻劳动力的外流致使家庭成员之间产生分离,在其他社会和自身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对农村传统下稳定的婚姻家庭结构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些国家发展进程中产生的客观现象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当前我国广大农村的社会治理问题,对农村社会的有序、有效治理形成了较大的困扰和挑战。

快速城市化进程的特点虽然不能涵盖农村社会治理的一切问题,但是客观上决定了当前农村社会治理的一些重要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根据中国的历史、国情,中国的城镇化进程还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相对波动曲折的时期,在此期间,农村的社区及家庭形态和格局都都相应地发生变化,这对传统家庭伦理造成巨大冲击,而且这类问题短时期内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公共利益冲突可能会不断加剧。这些矛盾和问题只有当大规模、快速的城镇化进程趋于成熟、平稳之后,才会有所减少或彻底得以解决。

二是政策性因素导致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出现某方面的经济衰退趋势。一方面,八九十年代,由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大力扶持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版涌现,不仅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累积了财富和力量,也带动了广大农村地区的人口就近就业和经济繁荣。随着市场经济建设逐步向前发展和成熟,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公平竞争的市场发展需求,大量国有企业转为私有,人口也逐渐涌向大中型城市,乡镇企业普遍破产或衰落,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出现特定时期的经济衰退趋向。另一方面,当前虽然中国经济发展从总体来说是好的,但受全球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部分正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农村地区的很多企业受到冲击,累积着效益不佳、产能过剩、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老化等问题,由此被迫停产甚至倒闭,使这些地区陷入较严重的经济衰退,由此对农村地区的社会治理带来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因经营不善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继而导致讨薪、上访乃至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发生;企业破产、重组或进行生产经营结构调整导致职工下岗、农民失业,对农民致富或农村稳定造成影响;企业破产关门或调整裁员导致的农民失业,使农村地区出现大量家庭返贫现象等。

以上种种现象给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的社会治理增加许多难题,政府和社会应当予以重视和警惕。

三是现代化传媒信息技术得以全面普及并蔓延至广大农村地区。据有关数据统计,截至2015年12月,农村网民在中国网民中占28.4%,规模达1.95亿,较2014年底增加1 694万人。农村网民占整体网民比例快速增加,规模以及增长速度是城镇网民的2倍。这说明,现代化的传媒信息技术将是未来主导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现代化的大众传媒信息技术除了促进农村和农民发展的同时,也为广大农村的社会有效治理带来诸多难题,这主要表现在:信息化发展使农村居民对发展的渴望和消费的需要快速增加,农民的需求与当前农村地区发展跟不上、发展不平衡等现状出现矛盾冲突,易诱发农村地区普遍的焦虑不满情绪,甚至导致过激行为发生;信息化社会各种信息真假难辨,农民辨别意识和能力较为落后,容易造成农村信息传播混乱,扩大负面影响等。

3 加强我国农村地区社会治理的有效对策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所产生的,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要表现。因此,对广大农村地区社会的有效治理既需要建立在这个国情上,又要符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和民情。具体说来,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寻农村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

3.1 立足于农村社会历史传统和发展实际

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社会治理的经济基础相对都比较薄弱,农村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长期处于较低水平,造成了农村地区社会治理所面临的诸多难题,这是开展农村社会有效治理的基本前提。因此,发展是开展农村社会有效治理的根本途径,但发展必须立足于广大农村长期形成的社会历史传统和民俗民情:提高农民素质要靠大力发展农村的教育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农村经济、实现百姓安居乐业只有靠增加农民收入、维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来实现;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实现农民社会保障有效覆盖只有通过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基层政府财政收入、完善农村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民生保障是开展农村社会有效治理的重要保障,只有农村社会治理的经济基础得以巩固和提高,才能最终有效提高广大农村地区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3.2 明确农村社会治理的主體和责任划分

2004年召开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中共中央把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作为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和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并进一步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格局”。因此,我认为各级党委有力领导、基层政府主动负责担当、社会各方协同发力、公众自觉有序参与农村社会建设、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是开展农村社会治理的有效路径。

3.3 要有针对性地分类处理农村社会治理难题

农村社会治理的重点难点问题背后的历史成因、具体表现、涉及领域、影响范围等各有不同,因此,现代化的社会有效治理需要有意识地对这些治理重点和难点问题及其背后的多种因素进行分类梳理、有针对性地研究治理思路、制定解决办法,任何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综合治理都难以有效实现真正的社会有序治理。除此之外,还要从纵向上树立起农村社会治理的长远和近期目标,要明确尽管当前农村公共服务建设中存在各种问题,但短期内难以全部得以解决,因此要学会制定近期发展目标和长期发展战略,分阶段实现不同的治理目标,使现存的农村社会治理难题分期分阶段逐步得以解决。

3.4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机制,为农村社会有效治理奠定坚实基础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的重要保障之一。建立健全完善、覆盖面广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现代社会文明和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中国广大农村而言,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机制是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消除城乡二元体制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结束语

农村社会治理要取得良好成效,依赖于我国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各类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要研究采取治本之策,从繁荣发展农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入手做起,着力解决好人口空心化、社会治安不稳、群众矛盾纠纷不断、环境污染和基层政权腐败等问题,最终实现农村地区社会的良治。

参考文献:

[1]李学举.中国的自然灾害与灾害管理[J].中国行政管理,2004(08).

[2]张晏,龚六堂.地区差距、要素流动与财政分权[J].经济研究,2004(07).

[3]钟甫宁,何军.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压力究竟有多大——一个未来城乡人口适当比例的模型及分析框架[J].农业经济问题,2004(05).

[4]刘兵.公共风险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另一个角度看农民增收[J].农业经济问题,2004(05).

[5]王梦奎.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区域发展[J].管理世界,2004(04).

[6]王东阳.从“非典”看中国社会:危机、机遇和挑战[J].农业经济问题,2003(08).

[7]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3(07).

[8]李宁辉.“非典”对农民收入的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2003(06).

[9]吴成丕.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的公平性研究——以威海为例[J].经济研究,2003(06).

[10]于建嵘.目前农村群体性事件原因分析[J].安徽决策咨询,2003(05).

[11]王洪波.如何更好地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J].农民致富之友,2014(03).

[12]王丽娟,贾宝红,信丽媛,王晓蓉.非农就业对天津市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1(05).

[13]陈金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缓慢的原因和基本对策初探——以福建省南靖县为例[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4).

[14]钟甫宁,何军.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扩大非农就业机会[J].农业经济问题,2007(01).

[15]钟甫宁.劳动力市场的调节是农民增收的关键——评《农村发展与增加农民收入》[J].中国农村经济,2007(05).

[16]钟甫宁.中国在耗竭世界资源吗——兼论可持续发展问题[J].现代经济探讨,2006(02).

[17]钟甫宁.全球化与小农:中国面临的现实[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猜你喜欢
均衡社会治理农村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形式法则
浅析均衡与非均衡的证券市场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膳食营养合理性分析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