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治阳
座位,历来都是家长关注的焦点之一。在不少班主任眼里,排座位如同“排兵布阵”,劳心费神不说,还总有人不满意。
为了体现公平、公正,减少家校矛盾,加强班级凝聚力,本着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态度,老师想了很多办法,以回应这一家长敏感、学生在意、老师为难的教育话题。
当前,学生的座位编排依据主要有身高、成绩、男女搭配、互助共进、个性互补等,但不论是哪种编排依据,都存在一定的弊端,也受到家长与社会的诟病。
“轮流座位”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所谓轮流座位,即按照一定的顺序,在规定的时间里,学生依次移动自己的座位。一般的操作方法是:每周一,由班主任或班干部组织全体学生,按照每个座位向后、向右平移一次的方法,以期实现全班座位的有序轮换。
那么学生、家长、教师又是如何看待这一排座方式的呢?笔者针对这个话题,走访了身边的一些人,听到了不一样的声音——
“从后到前,从右到左,每周都会换新座位,每次都有新鲜感。”学生张XX说。
家长刘先生认为,从视觉、听觉效果来看,前排中间的位置属“黄金座位”,学生看得清,听得好,且在老师的视线内,课堂上就会在老师的约束下认真听课。
一位班主任介绍,一学期结束,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坐中间,也必须坐一次对角,即教室的每个座位每周都是不同的面孔,每个孩子轮坐每一个座位,确保公正。
由此可以看出,轮流座位的出现主要是呼应“公平正义”的社会需求,是解决排座问题的一种应急策略,对杜绝“关系座、权利座”等教育腐败现象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反过来看,这也是教师应对家长、应对社会的一种无奈之举。
首先,从公平的角度来看。公平正义是千百年来人类不懈追求的一种美好理想和愿望,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但是公平正义不等于搞平均主义。每一个个体都是存在差异的,即使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身高、视力、听力、性格、习惯等也各不相同。难道摒弃这些客观因素,忽视个体差异的真实存在,而改成机械、纯粹的座位轮换制,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吗?试想一下,到了小学高年级,孩子的身高、学习习惯等都会有十分明显的区别,一米三的小不点躲在一米七的大个子后面,小胡子和大姑娘坐在一起,调皮捣蛋的和文文静静的勉强同桌,这就是公平?看似绝对公平的座位轮换制,实则是严重的不公正,是对学生身心的另一种伤害。
其次,从学习的视角来观察。每周一次变动,前后左右都是新伙伴,学生可能感到新鲜,但随之而来的新问题也出现了:学习环境、学习伙伴的不稳定。伙伴的选择、适应、调整、优化,是需要时间来保障的。频繁地更换座位、适应不同的学习同伴,尤其对身心尚不健全的低年级孩子来说,是一种折磨。至于新课标一再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更是无从谈起。
再次,从差异的角度来思考。轮流座位制之所以广受家长欢迎,还是与孩子自身存在的差异性有关。除了上文所说的身体原因外,还与他们的心理成熟度密不可分。我们都知道,不同的孩子心理品质各不相同,即使是双胞胎也有差异。有的孩子性格文静、情商高、自我控制能力强,注意力集中,学习品质优秀,自然能促不断进步。有的孩子由于成长环境、生活习惯、家庭教育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自控能力弱,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后者的家长非常担心自己的孩子在教室里依然如此,于是要求老师额外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旦照顾不周,家长就宁愿选择“轮流”这种看似公平的排座原则。事实恰恰相反,教师在排列座位时,会重点考虑这些好动孩子的实际困难,总是把这一部分孩子放在自己的可控范围之内,而把那些品学兼优、能力出众、自控力强的学生置于相对较远的后排。事实也告诉我们,孩子的成绩、能力、素养等,与孩子所坐的位置根本没有直接关系。
最后,从管理的角度来检验。为什么一个小小的座位会引发这么多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和深入思考?排除社会与家长的因素,还是与教师的教学效果直接相关。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教学投入和教学收益能成正比,座位应该为教学效果助力,而不是拖后腿。作为一名轮流座位制的实践者,笔者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由于频繁调整座位,学生彼此感到陌生、新奇,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维持班级纪律,协调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各种小矛盾。班干部也是苦不堪言,低年级的孩子识字量少,组织管理能力有限,能认识班内同学的姓名已经勉为其难,每周一还要面对全新的班级座次,在管理班务、收发作业时该是怎样的茫然?教师精疲力竭,班干部一脸无助,学生晕头转向,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原本是为了公平正义、为学生着想的轮流座位,其实是一种变相的“吃大锅饭”的行为,是对部分家长的应付、迎合,甚至是讨好。
轮流座位制,归根究底只是座位排列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吃“流水席”式的排座方法。其实,座位的排列方式多种多样,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办学条件逐步改善,班级人数的逐渐规范,我们完全可以考虑其他的排座方式,如“分组模块式”排座就是当下流行的排座方式。
“分组模块式”排座是一种很实用的排座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身高、性别、性格、习惯、特长、爱好、学习能力、人际交往等,将全班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4~8人,组内每人承担一定的任务,组成一个个不同的学习共同体,以实现差异互补、优势互补、成长互补。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小组的稳定,保证充足的自我管理、互相學习的时间和空间。运行一段时间后,可根据实际情况再作部分轮换与调整,给学生适应新学习伙伴的机会,锻炼更高层次的人际交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互助学习能力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创新能力。
如果学校规模不大,班级人数较少,还可以采用“马蹄形(U型座)”“圆桌会议式”等排座方式。这些新型的排座方式都能最大限度地尊重个体需求,发挥互补合作的作用,促进新的学习模式的建立,也适合当前的教育主题——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在编排座位时还应该坚持以下几点:
一要以公平之心对待每个学生。既要创造条件让成绩优异的学生脱颖而出,更要让全体学生均衡发展,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同等的机会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以公正之心安排班级座位。
二要尽量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实际需求。排座位要了解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既要考虑个子高或个子矮的、高度近视的、身体有缺陷等问题,又要灵活应变,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要求。
三要给学生搭配适合的利于成长的小伙伴。要通盘考虑学生的性格、性别、朋友圈、兴趣爱好、学习成绩等因素,既注重学习上的优势互补,也要激励竞争,既考虑学生个性特点,又要顾及课堂纪律,合理分配。
四要定期适当地调整班级座位。座位编排需要随时调整,并注意间隔时间,通常每隔一个月调整一次比较适宜。调整时不仅要左右轮换,还要前后轮换,在此过程中一定要积极接纳学生的意见。
五要努力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小主人。尊重学生意愿,讲究民主方法,座位的编排要利于全班学习,体现平等与公平。比如可以让学生共同制订规则,促使学生当班级管理的主人,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和自我教育。
但是,不管以哪种方式排座,我们的目的只能有一个:为了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单位:安徽省含山县环峰小学)
责任编辑 刘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