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关乎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正确树立及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思政课教学中贯彻“大思政”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有利于切实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思政”;教学模式;实践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在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是帮助大学生提升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与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息息相关,鉴于此,如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切实发挥作用而不至流于形式,值得探究。长期以来,现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往往是差强人意,不容乐观。当今社会资讯媒介高度发达,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对知识的需求较之以往而言也呈现出不同的态势,加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固有的严肃性,以及教学内容具有抽象性、历史性、非专业性等特点,往往给学生造成艰深晦涩、枯燥乏味等刻板印象,导致难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较高的学习积极性。若因循守旧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诚如季羡林先生所言,“一上政治课,师生两苦,教员讲起来乏味,学生听起来无味”。笔者曾对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体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化学专业的200名同学进行不记名的问卷调查,发现仅有小部分同学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大部分同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均是不以为意,明显缺乏学习兴趣及动力支持,更加重视对本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的同学甚至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和价值不大,可上可不上,考试过关就行,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结合学校课堂教学同步视频亦不难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到课率确实不高,迟到、早退、上课打瞌睡、玩手机等非正常现象屡见不鲜,时有发生,教学效果实难凸显,若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成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确非易事,而着力消除“不上课、不听课、不重视、不认同”的不良现象,已是刻不容缓。
二、解决路径分析
1.“大思政”理念的渗透
简言之,高校内的“大思政”理念可以表述为在全校上下构建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完整格局,主要依托于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的部门,但又不完全依靠该教学部门,而是举全校之力予以积极配合,力求通过各种可能的方式在校园范围内营造出浓厚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阵地,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显然是应有之义,考虑到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课余以思政课教学为牵引整体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延续和渗透,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与课余生活中一以贯之,实现“随风潜入夜,无处不思政”,无疑会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得以最大限度的实现。例如,为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打造出“流沧夜话·导师茶座”、“流沧青年说”、“青年读书分享会”等一系列思政工作新型平台。“流沧夜话·导师茶座”主要是邀请各个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作为嘉宾,定期在学生创业团队创办的云客咖啡馆内,围绕学业与成长所涉的各种话题,与学生促膝谈心,深度交流,传道授业解惑,通过不同导师嘉宾丰富的人生阅历及独有的个人见解,对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予以有效疏导,进行正确指引。“流沧青年说”则是通过青年教师、团干部与学生分享成长、成才的感悟,关注、分析学生学业与生活中的常见问题,从另一个角度为学生提供帮助。“青年读书分享会”是由师生共同分享自己的读书感受,集思广益,互通有无,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促进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此类课余教学活动的开展,无疑能使思政课内容充分进入学生生活,产生积极效应,达到良好效果。
2.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
教学是常为新的,当与时俱进,教学模式亦不可能一成不变。若固步自封于“满堂灌”、“一言堂”、“照本宣科、照屏宣科”等陈旧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学生日益丰富的学习需求,亦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如何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达成预期教学目的,显然亦非易事。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部近年来通过不断探索,先后推行过“三声教学”、“专题化教学”,现主要实行的是“5+3+2”教学模式,成效初显。“三声教学”,意指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理论联系实际,将各种有益的教学素材纳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力求将平淡无奇的理论讲授生活化、生动化、现实化,改变学生认为思政课内容枯燥乏味的刻板陈见,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由被动听讲转变为积极参与,争取在课堂上响起歌声、笑声、掌声。“专题化教学”,则是指“在理解教材和教学要点的基础上,充分领会课程精神,根据课程中的基本理论,提炼出重点和难点,以问题为核心、综合教材内容后整合成的主题式教学方式”。在专题化教学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和高度凝炼,以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取向,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不失为有效的教学方式。“5+3+2”教学模式,意指对学生期末考核成绩作综合性评价,期末考试成绩占50%、形成性评价占30%、创新成绩占20%。其中,期末考试由传统的笔试转变为机考模式,由学生在考试时间登陆考试系统,在题库中随机抽取考题,在一个小时的时段内作答,作答完毕提交之后系统当即给出分数。在该种考核方式下,若机考成绩低于50分,则不予计算其他两项成绩,学生只能重修。因题库考题内容覆盖面广,每次随机抽取的考题均不尽相同,学生需要对基础的知识点有全面细致的把握,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故能有效促进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在占比30%的形成性评价中,则注重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把控和评价,主要由课堂出勤率、平时作业、课堂答题表现等过程性学习依据构成,能有效促使学生重视和加强平时的学习,与思政課的育人宗旨高度吻合。在占比20%的创新部分考核中,考核形式则不拘一格,由任课教师灵活把握,学生提交的创新作业可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及专业特点自行确定,诸如读书笔记、影评、画作、微视频、话剧作品、调查报告、诗歌等等,内容与思政课内容密切相关即可,如此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思政课内容与学生自身生活联系起来,无形中即可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创新能力。
3.实践教学的加强
实践教学对于深化理论教学的效果、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提高大学生分析社会现象和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是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实践形式多种多样,但只有承载教学内容才得以饱满而凸显意义。实践教学内容的选取应契合教学重点,关注和教材内容密切联系的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实践教学而使教材内容变得鲜活、生动。例如,围绕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的纪念活动而展开主题演讲,就社会热点问题开展辩论活动,组织学生到人民法院旁听庭审,开展模拟法庭活动,集体观看爱国主义题材的主旋律影片,在历史博物馆、革命遗址等地开展现场教学,等等。在实践教学中应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避免流于形式。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每年暑期组织的青年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教学部组织的“重走长征路”、红色文化寻访和开放课堂等活动,获得学生的普遍欢迎,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无疑是对理论教学的深化和补充,让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中真正做到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郭凤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教学的基本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70
[2]刘坤远.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考评的反思与重构思路[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1)
作者简介:
李杰(1981--)男,彝族,贵州纳雍人,法学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