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珊珊
摘 要:当代社会,人权思想已经是普遍的社会潮流,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人权已经成为西方大国攻击他国的武器。在这样的世界人权现状下,本文试图从政治性人权观的角度阐述人权的本质、作用,以及中国掌握人权的国际话语权的政治性战略意义。
关键词:政治性;人权;命运共同体
中国从1970年开始,参与国际世界人权合作,经历了一场从陌生到熟悉、从消极旁观者到积极参与者的过程。随着中国参与国际人权合作国家的范围扩大,内容丰富。中国已成为国际人权事业的重要参与者。在当代社会,人权的观念不能简单地在从道德观念上理解、评判,很多西方国家利用人权观攻击他国,争夺国际人权话语权,其体现的是人权在政治方面的价值和战略利益。
一、何为“政治性人权观”
人权,是指“人,因其为人而应享有的权利”。它主要的含义是: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合乎人性的对待。正如《世界人权宣言》和当前人权理论与实践所设想的那样,人权是保护今天的人类免遭诸如对其尊严、自主性和最重要利益的践踏人权与诸如大屠杀、酷刑、不公正审判有关的禁止自由集会、无法避免或者无法有效的面对饥荒、教育不完善等现象频发有关。[1]有很多学者认为,人权首先具有道德意义,从根本上讲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道德观念。
何为“人”?人权中的“权利”指的是什么?首先,就如霍布斯的“丛林法则”所讲,人权中的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其本质目的为了获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即人的选择是在他所生活的既定条件中做出对于自己的最优化选择。其次,人权中的“人”是指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根據自己所生长的特定的土壤、民族,拥有其特定的文化。最后,人权中的“权利”指的是一个人所生活的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的权利。在社会实践中,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没有经济权利,何谈政治权利,没有经济权利上的平等,政治权利就只是给少部分有经济话语权的人所享有。所以,人权,应该是基于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地理区域的人在特定的社会经济中人所享有的、可以保障人的尊严的权利。
“人的尊严”,自始便拥有一种强烈的政治色彩。我们一生下来就处于某个政治共同体之中,就像不能自由决定是否成为某个协会的会员一样,也不能决定是否抽身而出。它通过各种制度安排,不仅严重影响着我们行动的机会,而且在根本上影响着我们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共同体中每一个人。[2]因此,人权是生活在特定的政治经济条件下的每一个人根据人的尊严而拥有的普遍权利。德沃金对此做出的解释:他指出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主张每个生命都有特殊的客观价值”,“主张一个人如何度过其生活具有内在的和客观的重要性”;第二个原则主张“每个人都对实现自我生命的成功负有特殊责任”[3]。所以,人权并不是西方特有的产物,而是现代世界所要求的各个民族都应拥有的产物。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人权便是人们针对主权国家所拥有的新的权力,而政治性人权这是人权在国际实践功能中的政治功能来理解的。
二、政治性人权观
“尊重基本人权,人的尊严和价值”是二战结束以来全球奉行的基本概念,“在现代性的市场经济、以利益为导向的官僚国家引发的对于人的尊严的‘标准化威胁横扫全球,人权则是应对这一威胁最有效的方案。”[4]。国际实践表明,人权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事项。
“人权”的提出者来自于西方,可这并不代表人权是西方所独有的权利并成为攻击他国的武器。几百年来,西方一直以“自由之神”自居,提倡个人主义,认为自由,平等高于一切,并且把那些不符合其价值观和信仰的国家和民族视为“异类”,以“人权高于主权”的借口进行“人权外交”,干涉他国内政,铲除异己,最终导致战火连连,国际纷争不断。在当代社会,虽然人权已经国际化,且并不需要改变以国家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西方价值观与世界文明之间的矛盾对立,主要表现为话语权的更替上,中国如何抵制西方利用人权外交限制自身的发展,如何把握自己的人权观,如何从战略制高点上争取自己的话语权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
三、政治性人权观的战略思想
人权虽然来自于西方,但却适用于整个世界,要注重各种历史文明的交流对话。随着人权观念的普及,人权不再是西方独有的价值观念,而是各个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交流、融合和普及。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中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目标远未完成,我们仍须努力。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人类价值共识的制高点上,提出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正是为了实现各个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合,交流。在不同的传统文化中,在不同的经济、政治制度、社会的基础上找到大家共同追求的崇高目标,实现文化的融合,促进人权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给西方“人权外交”背后的霸权主义以猛烈的一击。
首先,中国要形成自己的人权话语体系。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奉行的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总是一定社会中的人,不是个体。这就体现了中方与西方人权观上的不同的背后是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不同。西方强调的是个人主义本为思想,而中方则是集体主义思想,个人要为集体服务的原则。康德认为,人之所以享有人权,不能从多元的文化和宗教理据中去寻找,而是应归功于人类的自利这一共同的生命基本原则,所以人权绝非是从一种形而上学的天空上掉下来的,而是跟植于人们的基本利益。[5]在此基础上,习总书记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尊重人权,而且注重如何尊重和保障人权,相比西方的“霸权主义”和“人权外交”的理念,中国人权的内涵在深度和广度上更优于西方的人权观,更具有共同性和普世性。
其次,中国要借力全球治理掌握人权话语权先机。市场经济交往的权利文化是一种平等文化、自由的文化。这种文化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自由的交往。每一个民族都有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因民族、地域、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人权观念也不尽相同。全球治理是主体多元的政治合作体系,要确立全球化的人权标准,重要的就是将人权理念达成共识,其目的是通过制定和实施全球各个国家间合作的原则、规范、计划和政策,来实现共同目标和解决共同问题。以金砖国家为主的新型大国崛起,“一带一路”的政策的实行为例,美国独霸的国际地位已经开始下降,传统大国和新型国家一同设定有关议程,中国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呼吁加强全球经济治理,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经济政治秩序。帮助西方国家摆脫金融危机,减轻对全球环境污染的负担,提出“责任共担”,争取加入更多的国际组织实现合作共赢。
中国让世界知晓,中国愿意与各国联手抵抗风险,共同参与国际治理。在与西方大国的博弈中,既要认清西方大国潜在的威胁,又要在全球的治理中发挥大国的作用,共享利益,共担风险,有助于国际人权话语权的建立。在中国建立话语体系中,要善于应用中国因素,特别是要善于利用中国的理念,努力将其转化为中国的国际形象的的着眼点和重要工具,要坚持和平反战道路,宣传和谐世界的理念,不断从细节推进构建和谐世界进程中,鲜明地提出反映新型大国崛起所带来的世界变革后的新的世界人权观和国际人权治理的理念,使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重塑中国人权的话语权。
注释:
[1][美]詹姆斯·尼克尔·大卫·A·雷迪:《论人权的哲学基础》安恒捷、童塞梅译《研究生法学》2014年第2期,第144页
[2]Laura Valentini,“In What Sense Are Human Rights Political?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Political Studiest Vol.60,2012,pp.184-185
[3][美]罗纳德·德沃金著:《民主是可能的吗?——新型政治辩论的诸原则》,鲁楠、王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9-11页
[4][美]杰克·唐纳利:《人权的相对普遍性》,徐爽译,载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第九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14页
[5]甘绍平,新人文主义启示录[J].哲学研究。2011.(6)
参考文献:
[1]黄涛.《强化人权领域内的国际话语权》.中国社会科学报
[2]曲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世界风云透视
[3]汪亭友.《普世价值—论隐藏的陷阱》.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