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春光
摘 要:通识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高校教育改革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需要深度发掘通识教育内涵,从学生的体质和心理需求出发,突出体育教学的个性化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本文将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实践,探讨通识教育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明确通识教育下的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最后提出通识教育下大学体育教学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通识教育 大学体育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3(b)-0137-02
体育课历来是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专业对口”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渐被通识教育所取代。从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情况来看,通识教育已经成为教学创新的突破口,体育课堂不仅要关注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培养,同时还需要突出体育教育对学生健康体魄和健康心态的培养,强化学生的体育精神和抗挫折能力,促进学生实现“身心双健”,通过体育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 通识教育下大学体育教育创新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设置缺乏适应性
在当前大学体育教学中,课程设置过于单一,侧重于竞技以及技术性训练,创新意识不足,而且使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性、辅助性效果不够突出。在通识教育指引下,不少高校已经着手开展体育教育改革,但是体育课程设置过于追求标新立异,项目繁多但是缺少特色课程,学生参与性不高,不少体育课程项目有形式化倾向。还有一些运动项目仅仅在体育课堂上进行,学生很少在课下开展相应的体育项目锻炼,造成体育教学与学生日常锻炼脱节。
1.2 通识教育下高校体育师资配置仍有差距
在高校体育教师队伍中,不少教师都有着良好的专业素养,业务能力较强,在教学活动中善于创新求变。但是一些教师对于通识教育缺乏必要认识,本身人文方面的知识掌握不足,这就造成教学实践中不能很好的将体育教育和通识教育进行有机融合,重技术而轻人文,重竞技而轻精神,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高校体育的人文内涵难以得到拓展和丰富,难以体现出通识教育的优越性和必要性。
1.3 大学通识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仍有缺陷
在当前不少高校的教育理论中,仍以传统教育理论为主导,这就使通识教育理念很难渗透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体育教学理论是指导教学活动改革创新的根本,这就需要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的理论高度,正确认识通识教育内涵,并将其融合与日常教学中。但是从当前体育教学实践情况来看,体育技能训练的开展完全是以教学任务为目标,对于体育活动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人文价值缺乏必要了解,理论与实践脱节已经成为影响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因素。
2 通识教育下的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
2.1 构建完善的大学体育教育体系
通识教育注重大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提高,着力引导学生构建综合化、立体化、多元化的知识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教育“非专业化”的特点更加突出。大学体育教学的开展,并不是为了培养体育精英人才,不是针对少数学生开展的竞技性教育,而是需要通过体育教学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正确的运动习惯和终生运动的体育理念,对体育精神内涵有更深刻的了解,深刻发掘体育课堂的人文价值,使学生在体育学习锻炼中获得更良好的精神体验。
2.2 促进体育教学效果的优化
在通识教育背景下,学生不但能够掌握体育技能,更能了解体育方面的理论知识,通过通识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潜能,通过体育活动强健身心,在体育锻炼中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体魄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在通识教育下,专业体育知识、体育精神、体育历史、各项赛事等都能够融合在同一课程体系内,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身体机能的强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最终促进体育教学效果的优化。
2.3 优化体育教学模式,创新体育教学方法
通识教育更关注学生健康个性的培养,这一点体现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则表现为个性化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结合学生的身体条件、体育技能、兴趣爱好等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从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地制宜、因生制宜、因时制宜,在充分发掘学生体育潜能的同时,促进体育教学创新的不断完善发展。
3 通识教育下大学体育教学创新的实施策略
3.1 突出体育课程选择的多样性
通识教育下大学体育教学的创新應当与时俱进,突出课程设置的多样化,通过丰富的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课程选择范围,进而构建起更完善的体育教学体系。从当前学生的体育锻炼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跑、掷、投、跳”这些传统项目中,教师需要在这些传统课程内容上不断丰富,增加一些时尚性、娱乐性较强的项目,以吸引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关注力,如轮滑、瑜伽、韵律操、太极拳等,这些特色化的体育锻炼内容能够使学生更主动的参与到运动锻炼中,通过丰富的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运动积极性。
3.2 完善体育教学师资力量
通识教育下的体育教学需要有完善的师资队伍作为支持,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具备良好专业素养的同时,更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修养,在教学中积极转变教学理念,突出体育教学的人文特色和通识教育特点,对于通识教育有客观深入的认识,能够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优化。高校要注重体育教师通识教育理念的培养,为教师提供更多学习进修的机会,通过优质课观摩、体育教研活动的开展提高自身通识教育素养,在体育教学改革中不断提升自身执教水平。
3.3 注重通识教育下隐性课程的开发
通识教育中体育教学的创新需要注重隐形课程的开发,对于大学生而言,对于体育运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运动过程中,不但需要付出一定的体力,同时还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和良好的耐力。这就需要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有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信心和勇气。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体育教学设计。例如在长跑练习中,学生会消耗大量的体力,同时也会消耗一定的脑力劳动,机体的疲劳感往往会引起学生意志力下降。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对于体质较弱的学生,可以适当减少运动量,将其与运动水平较高的学生编为一组,起到体育锻炼中“传帮带”的作用。学生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鼓励、指导和帮助都能够起到隐形教育效果,从容帮助学生克服体育锻炼中心理不适感,使其获得更积极的心理暗示。
4 结语
通识教育下大学体育教育的开展需要注重学生体育知识技能与健康人格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突出人本理念,不但需要关注体育对于学生体质的强化作用,同时还要关注体育运动对于学生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影响,促使大学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通识教育下大学体育教育的竞技性被削弱,人文色彩将更加浓厚,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引导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 孟焕.通识教育视角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实证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2015(19):44-45.
[2] 王兆克.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要点探究[J].新课程(中),2014(6):44-45.
[3] 杨枝创.通识教育视野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4(2):6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