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途
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活泼可爱,充满了希望,但是看似无忧无虑的他们也有自己的烦恼。那些不遵守纪律、调皮等的表象下,也许隐藏着一颗焦虑、无助的心。
他叫刘晓皓(化名),读四年级,是学校闻名的“坏学生”。他觉得课上学的内容没意思,不吸引他,所以课上时常打扰别的同学。他在班里没有什么朋友,班里的同学和老师都不喜欢他。从二年级开始,他就经常被老师送到德育处,他甚至觉得在德育处更开心,因为老师会问他的想法,会愿意陪着他。
然而,通过半天的交流与相处,我对这个让所有老师都觉得头疼的“坏学生”,有了不同的认识。
打闹背后的真相
“同学们都觉得我上课打扰他们,觉得我上课把橡皮扔向他们很烦,他们觉得我总是打人,其实我就是想跟他们玩,我从不把大纸团扔向别人,橡皮也是掰成很小块儿才扔向别人,我只是想玩,没想伤害谁。”说到这,他委屈地嘟起了嘴。
“嗯,老师明白你只是想和他们玩,那如果现在让你对他们说一句话,你可以解释,也可以责备他们,怎么都行,你想说什么吗?”我轻声地问道。
晓皓愣了一阵,冲我咧嘴一笑,“老师,我想让你陪着我,别让我回班了。”我明显能感觉到,这笑容背后有着不少苦涩,但是即使这样,他也并没有对其他同学有什么不满,并且用逃避来掩饰他对集体的恐惧。
“为什么呢?”我微笑地看着他,想让他把情绪发泄出来。他看了看我,然后低下头,吐着舌头,嘴里继续发出啊啊的声音。
我注意到他的练习册上几乎每次作业都是全对,问道:“你刚才说上课很少听讲,那你的作业还能全对,可真是厉害。你要上课外班吗?”
他摇头晃脑略带自豪地回答我,“这些都不难”,接着他又说,“爸妈才没钱送我去补习班呢,他们都没时间管我,但是如果不好好写作业,我爸会打我的,他总是打我。”说着他开始模仿爸爸打他的情景。他还说,哪怕是一点
小事做错了,都会引来爸爸的打骂。爸爸脾气很不好,经常和人吵架,他非常害怕爸爸。
他明白爸爸打人不对,但是平时的他也是这样的,不管是在和同学,还是和老师的相处中,遇到问题,暴力是首选方法。父母的暴力管教,加上老师不关爱、训斥批评,他能从哪里学到与他人友好相处呢?
怕被抛弃的小暖男
在咨询结束后,晓皓同学并不想马上走,他从书架上找到一本谜语书,想和我玩一会儿猜谜语。猜谜语游戏很有趣,晓皓玩得很開心。我们互问了对方5个谜语,最终他答对3个,我答对2个,晓皓同学以3:2获胜。
可是,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期待。在我回答正确后,他比我还高兴,“哈哈,现在我们比分平了,我们一样厉害了,别不跟我玩!”
这是一颗多么敏感又温暖的心啊!我说了一句“不敢跟你玩了”,他便真的担心我伤心,故意找出一道简单的题送分给我。他也怕我真的不和他玩了,急忙哄我开心,怕我抛弃他。老师们视他为坏学生,觉得无可救药;同学们视他为“小怪物”,觉得他无法相处;但是他们不知道他心里是多么希望有人陪,有人关爱,有人包容,多么希望有人无条件地爱他啊。
“老师不会抛下你的,不用担心。”
“坏学生”背后的无助
咨询结束又玩了一会儿后,我要把他送到德育处,和德育主任交流一下情况,他才能回班。碰巧校长在德育处检查工作,看到了晓皓,以一种十分威严又责备的语气问:“你叫什么啊?”校长眼睛瞪得很大,一动不动地盯着他。晓皓明显很害怕,低着头眼睛四处看,就是不敢抬头看着校长。我轻轻地拍着他的肩膀,晓皓抬起头看着我,眼神里有掩饰不住的恐惧,我边微笑边两手从背后扶住他的肩膀,给他力量。“刘晓皓”,他小声地说出了自己的名字。“大声点,我听不见!”校长的声音威慑力十足,甚至我听着都有几分害怕。孩子更慌了,低着头,不敢出声。我轻轻摇晃他的肩膀,努力让他觉得安全。他慢慢抬起头,依旧害怕,但是清晰地说出了自己的名字:“刘晓皓”。校长没有再问什么,用充满怒气的眼神瞪着晓皓,将近10秒钟的凝视仿佛一年的酷刑,晓皓双手紧紧地拽着衣角,更加手足无措了。“我记住你了!”说完校长终于走了。我长出一口气,校长终于放过这个孩子了。
“老师,我以后不去德育处了,直接去找您行吗?您周几在?我想跟您待着,您别走。”晓皓看着我,眼神里期待与恐惧并存。
我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这时他的班主任路过,看了他一眼,但并没有搭理他,老师看他的眼神里充满了不耐烦。晓皓赶忙追了上去,焦虑不安,又害怕被责备,一声声叫着“老师,老师”,我没有听到老师的回答,我只看到晓皓急匆匆地追赶老师,好像想要解释,老师快步向前,两个人的身影消失在拐角处,只留下晓皓的声音在我脑中回荡:
“老师,老师……”
在我眼里,他的一句句“老师”,实则是一句句请求,甚至可以说是求救。“老师,请您原谅我,老师,请您救救我”。但是老师们并没有耐心去听他的心声,也许老师们已经做了很多努力帮助他,但是这些努力并不足以填满他对安全感的需求,他还想要更多更多。于是,耐心用尽了,就剩下冷眼、责备、冷对待了。现在,这个孩子又要独自一人去面对各种困境了。
【结语】
这个孩子真的让人心疼,他在老师和同学眼中是十足的调皮鬼,无法交流,没法相处。我看到过课上扰乱纪律的他,见过在楼道打闹的他,被老师训斥的他,但是让我震撼的是咨询室里那个温暖午后的他。这个平日的“坏学生”,笑起来有两个可爱的酒窝,他调皮的举动背后,是对集体的渴望,对包容与爱的渴求。他希望有个温暖的家庭,希望父母不会因为他弄坏了修正带而把他暴打一顿,他希望有人能包容他的错误,让他感到安全。他希望有人在包容的基础上,耐心地指引他,告诉他该怎么做。而他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就会吐出
舌头,发出啊啊的声音,逃避时间带给他的折磨。但小小的他搞不清自己的想法,所以无法安宁,把渴望变成了焦虑,把无助伪装在捣蛋鬼的外表下。没有人愿意帮助他,他就变成了“坏学生”,把无法无天扮演到底,这是对所有人的惩罚。然而他不知道的是,这惩罚的恶果,最终还是要他一人承受。
不管怎样,他只是个孩子,他现在无法选择自己的成长道路。那么在他成长路上保驾护航的我们是否尽到了自己应尽的义务呢?作为心理老师,我尽力让晓皓感受到温暖理解与包容,帮助他释放情绪,让他感受安全感。作为他的咨询师,我将会继续对他进行了解与帮助。比如通过沙盘更加了解他的想法,释放情绪;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使他认识到目前的困境,矫正他的问题行为。我还可以对他所在班级进行接纳主题团体辅导,帮助晓皓融入集体。
但是,我对晓皓的未来还是有一些担忧的,要从根本上解决晓皓的问题,他需要一个充满无条件爱的家庭,还有一个接受他、能给他时间等他做出改变的集体。如果想让晓皓改变,晓皓的重要他人(家长、老师)必须也要改变。然而改变何其困难,晓皓的爸爸拒绝和学校沟通,晓皓的班主任也因此对他更不抱有希望。我们只能期盼在未来的咨询中晓皓能依靠自己的意志有所改变,希望这个改变能成为他未来的撬点,撬动他深陷的不安全、不包容的关系。然而让一个孩子为自己的未来孤军奋战,是不是有些残忍呢?他的明天,究竟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