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商科大类实训室协同建设研究

2018-05-14 12:12蔡芒盛鑫
今日财富 2018年30期
关键词:商科实训室协同

蔡芒 盛鑫

高职院校实训室建设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建成后的可变更性弱,需要在早期规划、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其未来使用价值。本文对高职商科类实训室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原因并提出以开放共享的底层技术为基础、打破以专业为核心的实训室规划与建设、结合大商科类专业特色依托产业链、价值链统筹规划、协同建设,以提升实训室建设和使用的效率。

一、引言

实训室是锻炼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和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场所,在人才培养尤其是高职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张涛,2011)。实训室的建设与使用首要任务是服务教学、服务人才培养,而其建设与管理情况也反映了一个学校在教学、科研和管理方面的水平。以笔者所在的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为例,管理学院正在进行“职业店长”特色学院和市场营销“一类品牌”专业建设,根据规划未来3年中将累计投入约300万的资金用于实训条件的新建、升级和改造。回顾2009年开始的管理学院(原工商系)实训室建设项目,从初期规划到后期招投标施工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如实训室使用率低等问题,事后分析来看主要是因为设施/设备的专用性强而共享性、继承性设计的缺失,导致了实训室的功能性缺失。在后续的实训室建设中,每个专业为了保障自身的实训条件,都逐步规划并建立了独立的实训室。这些实训室虽然都从属于管理学院,但在规划设计、设施/设备选择、实训环境布置等方面具有极强的分割性,而这种以专业为载体的实训室自然在使用过程中无法实现全方位的协同与共享。另一方面,新技术尤其是大数据的应用,对管理类学生培养来说已经逐步成为不可或缺的技能,而相对独立的实训室建设和使用,也无法构建商科大类的大数据应用环境。而经过笔者广东省内同类院校的调查,同类现象和问题多见于其他院校。实训室建设投资大,建成后对教学效果影响周期长,如果实训室建设存在问题将直接影响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而在大数据背景下如何高效、高质量的协同建设商科大类实训室,成为新一轮高职院校建设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高职商科大类实训室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商科大类实训室建设的现状

实训室建设起源于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曾向阳(2011)指出,实训室建设要结合校内教学改革,将实训室建设纳入教学建设整体进行考虑。实训室建成后主要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课程体系教学使用,因此在建设初期应充分考虑实训课程的开发与后期使用便利性,在规划建设初期考虑引入创新实训模式、搭建师生互动实训平台、加强实训师资队伍的建设等(王晓东,2013)。然而在现有的实训室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使得实训室建成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实训室使用效率低、功能设计与课程开设不对等等一系列问题,即影响了实训室功能的发挥,也为教学和人才培养带来了负面影响(费修莹,2011;吴翠荣,2012)。实训室的建设要符合教学规律。高职院校现有的大量的传统实训室如何实现升级改造,如何对新建的实训室进行系统性、科学性的筹划,以应对新技术的挑战,更好的服务于教学、科研工作,成为摆在实训室管理人员面前的重要现实问题。

王桂梅(2014)、吴翠荣(2012)、陆恩(2010)关注了实训室调研、采购与验收三个核心点进行管理;杨泉良(2008)、杨红梅(2010)、汤发俊等(2011)从多个角度研究了高职院校实训室的建设与管理工作。随着近年来“双创”教育的不断深入,部分学者关注了如何在实训室使用和管理中与“双创教育”相结合。冯启晏(2015)探讨了实验实训室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融合;吕和荣等(2014)指出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实训课程教学过程中四种途径:更新观念,提升创新创业的指导作用,深化校企合作,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改变实训课程教学模式,提供创新创业平台,改革实训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二)高职商科大类实训室建设存在的问题

1.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科类专业转型升级对实训室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和企业的转型升级,企业对管理类高职学生的技能和素质要求越来越复合化,传统的以专业为核心的实训室建设和使用思路,虽然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但由于实训室的建设和使用也是以专业为核心,即缺乏更高层次之间的协同,又缺乏底层的数据互联互通,使得实训室建设和使用条块分割,與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提升实训室使用效率的目标相冲突。另一方面,管理类高职学生在实践教学和培养过程中,由于传统实训室的局限性,缺乏大数据等未来必须具备的技能的训练和培养,管理类实训室建设过程中,有必要将大数据教学和实训作为底层设计融入到实训室建设中,以支撑未来的管理类专业的发展。

2.现有以专业为核心的实训室规划和建设难以实现专业协同和资源共享

阻碍实训室协同一体化建设和使用的主要障碍是现有的以专业为核心的实训室规划和建设工作。在此模式下规划和建设的实训室多考虑专业技能的训练,由于专业教师对实训设施/设备缺乏专业知识化,造成了现有的实训室硬件和软件的接口多样化,无法实现整体的系统集成。同时,以专业为核心的实训室工作,过渡依赖对应专业,无法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对专业调整带来的动态影响,同时过高的专用性限制了实训资源的辐射性,无法实现管理类专业实训室之间的协同一体化应用。而由于专业教师可能存在的知识缺陷,甚至有可能造成实训室早期规划时缺乏前瞻性,加上建设的滞后性,导致实训室建成就过时,降低了实训室的潜在利用率。

3.现有实训室规划建设缺乏对底层技术的考量

面对新技术的挑战和新技术应用需求,在对传统实训室改造、新实训室建设中要考虑技术的通用性和协同一体化实训环境的建设。对大数据的需求和使用是未来管理类实训环境建设的重点。在大数据环境构建过程中,能够很好的验证和体现协同一体化的重要性。当实训室建设和使用面临新技术挑战时,应该构建动态的应对机制,以实现最小成本前提下的优化。

三、大数据背景下高职商科大类实训室协同建设的对策

结合实训室规划、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的实训室建设过程中的优秀做法,在对广州市及周边同类院校实训室建设中存在的共性及个性问题开展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针对高职管理类实训室协同一体化建设与使用管理中存在的体制和机制问题梳理、分析的基础上,以大数据实训条件的建设为背景,对高职管理类实训室的管理工作提出了以下对策和建议:

1.结合专业转型升级统筹规划,协同建设

高职院校实训室建设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伴随着供给侧改革,商科类专业在新经济环境下转型升级的压力大,变革快。在实训室规划的时候,需要结合专业未来的演变方向,有预见性的提前规划并与同类实训室统筹规划,协同建设,做到1+1>2。

2.实训室规划与建设打破专业边界,以产业链、价值链为指引

只有打破现有的以专业教师和专业技能为核心的实训室建设和使用体系,构建更高层次的协同一体化机制,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现有问题。商科类实训室具有很强的价值链上下游关系,如果能结合院校人才培养特色,以特色产业为依托,结合产业链需求,以产业链为背景,以价值链为驱动,打造大商科可共享、可拓展、可动态重构的实训室和实训体系将能够做到事半功倍。

3.以开放、共享的底层技术建构底层技术体系

针对以专业为核心的实训室建设和管理体系,在外部环境变化对专业定位产生动态影响的背景下,需要从实训室规划阶段将动态调整机制纳入建设规划,并在执行过程中动态调整,为实训室预留后期使用的共享和擴容机制。同时,需要重构技术底层,在软件选择、服务器设计等方面,打造开放、共享的技术基础,这样建构起来的实训室和实训体系才能真正做到开放和共享。

四、结语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需要实训体系的支撑,而实训室是实训体系重要的载体。实训室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建成后的可变更性弱,需要在早期规划、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其未来使用价值。而商科类实训室建设现在多以专业为核心,缺乏底层技术支撑,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与共享,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因此,在未来的实训室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可以考虑以开放共享的底层技术为基础、打破以专业为核心的实训室规划与建设、结合大商科类专业特色依托产业链价值链统筹规划、协同建设,以提升实训室建设和使用的效率。(作者单位为1.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第一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7JG32),广州市教育局项目(2017F01)

作者简介:蔡芒、1981、男、汉、广东、中级、工程硕士、研究方向为实训室建设与管理。

盛鑫、1982、男、汉、安徽、中级、博士、研究方向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猜你喜欢
商科实训室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基于物联网应用技术的实训室管理与研究
“互联网+”商业模式变革背景下的新商科人才培养策略探讨
高校开放实训室管理中7S管理的应用方向
信息技术在计算机实训室管理中的应用
京津冀协同发展
铁道通信信号专业开放实训室管理探索与实践
《中国学生商科留学报告》:中国留学生扎堆商科热度不减理性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