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淑芳
[摘 要] 在聋校开展情感教育需要教师正确引导,聋生入学后以学校活动为主,他们的情感与学校生活相联系,他们在学习、集体活动中享受着快乐、幸福。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评价,学校里所发生的事件、开展的活动等,都成为聋生情感教育的途径。
[关 键 词] 聋校;情感教育;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1-0134-01
聋生由于听力和语言障碍,接受外来信息的途径单一,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比较片面。聋生认为健听人能听能说,他们不会,有很多事处于劣势,导致自轻心理倾向,产生自卑心理。在以健听人为主体的社会里,有声语言是人们主要交流沟通工具,聋生被迫地去听、被迫地适应健听人,慢慢形成消极的自我暗示,渐而抑制了在交往中的情感,造成了心理负担,限制了聋生交往能力的发挥。那么怎樣培养聋生的情感教育呢?
一、营造和谐、平等、民主的环境
作为一名特教老师,我深深感觉到,培养聋生的情感、发展他们的个性,就要先尊重聋生的人格,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先给学生创造宽松的课堂教学空间,设计一些走进聋生心里的讨论性问题,使学生能有信心去思考,教师减少在讲台上面讲的时间,离学生越近,其心理距离就越近,与他们交流讨论,使学生持一种积极的情绪投入课堂学习中去;其次聋生的情感是他们在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中不断发展起来的,聋生有的活泼好动、反应灵活;有的自制力强、踏实、不怕困难;有的安静沉稳、反应迟缓;有的情绪变化快、易发怒;有的自卑感重、性格内向。教师可根据聋生这些特征,在教育教学中,培养聋生的积极主动的精神,批评教育时也要有耐心,多关心、爱护学生,为他们创造宽松、平等、和谐的环境。
二、培养聋生创新的思维
在教学中我还认识到,要培养聋生的创新精神能力,必然不可忽视其个性特征,要张扬聋生的个性。让聋生有创新的想法,尊重聋生个性的发展,从不抹杀他们的朝气和主动性,甚至是无限的思维都可以,使他们敢有怀疑的态度和思维,有标新立异的答案并鼓励其自发行为,在教师面前敢于发表自己见解,敢于表现自我,具有独特性、主动性,而不是从一个“模子式”出来的学生。聋生哪个方面有发展就培养他那方面的特长,给他们心理支持,让他们认识只要努力并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每个人都能成为成功者。学校为学生的个性和情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开设了许多兴趣课,有:蜡染、雕刻、理发、手工编织、创客制作……学生在职业课上,发挥特长、张扬个性,当聋生的个性展示时,教师应给予高度评价,激发聋生的个性表现,既培养了学生班级责任感和勇于创新的能力,又学到了书上没有学到的知识,培养其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三、因地制宜,发展聋生的情感
聋生语言缺乏,生活范围狭小,情感的内容也相对贫乏,对丰富多彩的生活缺乏亲自体验,故而情感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单调。聋生入学后,走出了家庭封闭、狭隘的圈子,学校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那么新鲜,到处充满神秘的色彩。校园学习生活既新趣又充满吸引力,聋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在学校聋生以学习活动为主,情感教育和学习生活相联系,体验着游戏所带来的欢乐,也体验学习、集体活动所带来的幸福。例如,聋生没有入学前,他们会因父母和家庭的各种规定而产生不满的情绪,或者因为自己某种要求得不到满足而生气懊恼,出现乱扔东西、对立、仇视等情绪。我班转来一位新生刚入校时,看到别人吃苹果不给他而号啕大哭,紧跟别人后面伸手要,我根据这些情况因材施教,正确引导他面对自己想要别人东西时,要想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我充分发挥情感的疏导功能,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这个学生的情感也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发生变化,当再遇到困难时,他会主动找我倾诉,情感教育也取得明显成效。
四、优化校园文化,让聋生在活动中丰富情感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让聋生在活动中体验愉悦和自信,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培养情感意识。让学生踊跃报名参加学校的趣味运动会、游艺活动、手抄报比赛、禁毒、交通安全知识图片展、火灾来时怎么办的演练活动等,学生身临其境参加了这些校园文化活动,培养了他们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带领聋生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到福利院打扫卫生、净化心灵,从中体会我是社会中的一员,也要为社会作贡献。我还带聋生参观周逸群故居,激发学生对革命前辈和英雄模范的敬佩之情。班级黑板报内容开设以“我健康,我快乐”“体育与健康”专栏,学会正确地认知自己,树立“我能行”“我很棒”的自信心,学会自我激励。充分利用校园空间进行情感教育,班级的墙上直观向聋生灌输文明礼貌、讲究卫生、热爱劳动、遵纪守法等道德规范教育。还利用国旗下讲话的机会,激发学生爱祖国的情感,熏陶聋生的情趣,让聋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树立远大理想。
聋生的情感教育工作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还需要继续努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探讨研究。根据青少年身心规律,针对聋生的个别差异,选择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持之以恒、永不止步,这是我们每位特教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韩]咸奎汀.最亲切的情绪课[M].山东:青岛出版社,2014-08.
[2]李慧聆.聋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手册[M].香港绿时代出版社,2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