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芝壁
[摘 要] 重视德育课教学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非常重要。中职学校,特别在德育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课堂枯燥无味,教育效果不明显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了转变德育课教学方法的一些做法,希望能够为改进德育课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关 键 词] 中职;德育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3-0088-01
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要做到“全面育人”,就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中职学校更应将“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作为指导思想,重视德育课和德育工作,本着“以人为本,关爱学生”的精神,努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基础。
中职学校学生生源质量普遍较低,基本素养参差不齐,一些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每天得过且过。特别在当前,在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中心任务的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得不到教师和学生应有的重视,德育课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变成可有可无,导致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备课单调,课堂教学互动缺乏,学生上课精神不集中、无所事事。德育课被赋予对学生进行理想、道德、法律素养、生涯规划等教育和引导功能,要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就得彻底转变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如何进行彻底的转变?我觉得应该从几方面努力。
一、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引入当前社会时事和热点问题
利用书本要点进行交流探讨和分析,使知识点融入社会现实,生动形象,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活学活用。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形成习惯,关注时事新闻和社会焦点热点问题,比如,引导学生利用休息时间用手机浏览时事要闻、焦点访谈等,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分析时事;做到既钻进课程,又跳出课程,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社会现象和知识点结合起来,师生展开交流,教师达到了“不教而教”的目的。
二、德育课教学必须引导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
高速发展的网络社会带来人际关系的变化和个性的张扬,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要有意识地促使学生思辨,辨别是非,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比如,中职一年级德育课的教学,就可结合当前我国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个层面的价值准则进行引导,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素养。
三、教是主导、学是主体,有效促使师生主导与主体的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德育课教学要特别重视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比如,中职一年级德育课的教学,就得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让学生投入对未来的规划,并让学生到讲台上进行人生规划展示,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目标规划。在新生一年级入学时,引导学生规划未来,引导学生认识人生规划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在与家长、同学和教师交流分析后对自己和职业开始有一定的认识,引导确立发展目标,并指导其规划。
四、教学中坚持因材施教
对不同生活实际、性格特征的学生进行启发式引导。比如有的学生产生厌学思想,可以为其讲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鼓励他们进步提高。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决定了性格气质和行为习惯,教师要充分发挥德育课的育人功能,帮助学生提升修养和形成奋斗目标。
五、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现在,德育课的课程设计、课程改革要来源学生生活、融入学生生活,更好地服务学生生活,德育课教师在教学中更要融知识性、艺术性与趣味性为一体。从下面几个方向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一)課堂教学气氛轻松,生动幽默
课堂教学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中长知识。教师授课时要形象生动,既可当“主持人”,又可当“表演者”,搞活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当“学生老师”,让学生到讲台上给同学授课,教师从旁引导,学生点评,通过学生参与,促使学生在课堂上勤思考,有事可做。
(二)善于借助通俗易懂的名言名句和典故进行理论分析
比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包含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通过借助名言名句和典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避免枯燥无味。
(三)善于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和资源
单凭一张嘴和一支粉笔的教育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教师要善于跟进前沿教学技术,运用新的教学平台给学生展示课程,利用事先准备的教学资源,通过视觉、声音、语言引领学生进入教学情境,这样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中职德育教学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融入学生的生活,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生活,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转变教学方法是关键。
参考文献:
陈长莲.对思想政治课新旧教学法的辩证思考[J].广东教育,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