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亭
[摘 要] 当前,整个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学生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核心素养的内涵入手,重点在于寻找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关联,探索核心素养在特殊教育课程建设中的运用。
[关 键 词] 核心素养;素质教育;特殊教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3-0120-01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以探讨21世纪的学生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其次,核心素养还在日本基于“关键能力”的课程行政改革实践和美国“共同核心州立标准”的颁布中被先后提到。这些国际主流观点给我们认识、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有很大借鉴的作用。
不论是李艺与钟柏昌所谈论的核心素养的三个层次,还是林崇德教授所归纳的核心素养的六个方面,都指向一个方向,核心素养是学生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子目标不是单一的,它们是相互融合的整体,更多考虑的是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品德上的要求。
核心素养不是口头的、空谈的理论,它具有巨大的适用性。它的“核心”之处在于它是适用于所有人的素养,而不是针对某一个人,或是某一个学科。属于跨学科范畴,它强调各学科都可以发展的、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了解到这一点,我们不难发现核心素养的运用前景是很可观的。
二、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
大力提倡核心素养,是不是意味着核心素养将取代素质教育呢?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素质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的中国式回答。现在,核心素养受到教育界的追捧,笔者认为这并不是在叫板素质教育,核心素养和素质教育不是敌对关系,而是同气连枝的关系。素质教育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核心素养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由于核心素养可教、可学、可测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对课堂的教学目标能够清晰、准确地把握,它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传授学习知识的方法以及关于情感体验这一更深层次的问题。
如果素质教育是最终目标的话,那么核心素养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新起点、新方法,是真切的实践层面的问题。在素质教育还未完全成功的情况下,对核心素养的研究丰富和完善了素质教育命题,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了素质教育的价值,理清素质教育的思路,让我们在新的起点上求得素质教育的新突破。同时,笔者认为核心素养也不能撇开素质教育而空谈,离开了对素质发展的整体把握,我们有可能对素养的可塑性作出绝对化解释,最终走向谬误,我们必须认清两者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三、核心素养在特殊教育课程建设中的运用
特殊教育课程设置的核心是“个别化教育计划”(简称IEP),笔者走访了许多特殊教育学校,发现当前的情况是,许多特殊教育教师将“个别化教育计划”理解成了个别训练计划,每一个学生都有专属于自己的个别训练计划,不管是学生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还是教学目标下的子目标,都罗列得非常细致,但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一言以蔽之,我们将“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焦点放在了“个别”上,而忽视了课程设置的整体性特点,而核心素养给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找到了一个出口,因为它不只重视学生知识的传授,也重视其能力培养及情感体验,这在特殊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同样适用。
课程和核心素养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那么,既然它们能达到一样的目的,为什么在课程建设中要关注核心素养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值得注意的是,党和国家的教育目标集中在规定学生完成基础教育之后所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状况,但是教育目标较为宏观,容易导致课程目标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不能有效指导教育实践和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发展需求。
课程建设的弊端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特殊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支,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笔者认为,在国家教育政策与教师的实际教学之间必须要找到一个结合点,而这个结合点就是核心素养,它能将国家的政策方针与教学中会遇到的实际问题、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核心素养在课程建设、开发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笔者前面已经提到,核心素养是实践层面的问题。将核心素养运用到特殊教育课程建设中,将会给“个别化教育计划”开辟一个崭新的局面,特殊教育老师面对的繁复、差异巨大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时会更有方向性,实现个性与共性的融合,这就是核心素养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李艺,钟柏昌.谈“核心素养”[J].教育研究,2015(9).
[2]林崇德.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应该培养怎樣的人?[J].中国教育学刊,201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