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静 夏锐波
【摘要】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医疗服务平台在2014年经历了一场狂欢,但好景不长,热度有点下降。近几年又开始兴起,实现了“互联网+”医疗。但其中还留存着医生资源不充足、医疗服务不均衡、病人隐私不安全、法律体系不全面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作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商业模式;对策研究
一、医疗服务平台现状分析
(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它的普及率已经高达54.4%。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互联网+医疗”市场数额预计达到211.5亿元人民币,相比2015年同比增长了100.3%。人们对以医疗健康的需求逐年增加,全民健康意识变强,加之“互联网+医疗”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我国未来医疗支出方面会有很大幅度的增加。
(二)医疗服务平台的应用领域
当前我国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主要应用于以下四个方面。
(1)医疗服务。医疗服务平台优化了医疗服务流程,可以实行网上预约挂号、网上缴费、网上查阅电子病历等,给病人就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2)分级诊疗。病人可以先在网上进行问诊,确定是否要到医院做检查或者是否要做某项的全面检查,这就缓解了医院的人流量爆满以及排队就诊的难题。建立不同等级的医院合作平台,让病人在乡镇(社区)医院也能享受大医院专家的及时诊疗服务。
(3)咨询服务。对居民的健康档案实现实时翻新,医生可通过医疗服务平台给病人供应网上咨询服务。
(4)信息共享。医院之间实现互联互通,病人的电子病历档案在不同的医院能够实现共享,给专家提供更多的临床案例,医生的工作效率以及服务质量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医疗服务平台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移动服务平台的概念对整个医疗行业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随着医疗服务平台的出现,传统的医疗服务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很多被认为不可能完成的医疗服务,例如视频远程治疗、图文治疗等现在都能做到了,而且还出现了许多新型的商业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有效地服务社会大众。与此同时,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商业模式的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待解决的问题。
(一)医生资源不充足
由于医生资源依旧牢牢地束缚于公立医院的高墙之内,所以互联网医疗服务目前面临的难题是怎样才能把医生资源转到互联网医疗服务上。现在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大部分仅局限于一些简单问题的检测和记录,缺乏对病人情况的深度挖掘和了解,互动性不是太好。更为重要的是,现在市场上的大多数医疗服务平台都存在着一个最关键的问题,不论是为病人提供的远程医疗还是对病人慢性病的管理,其所有数据应该由医生最终接收。可是我国的公立医院里的医生还没有在医院以外会诊的权利,很难通过这些医疗服务平台为病人提供详细的、准确的专业性建议。并且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所需要的是医术比较全面和有多年临床经验的医生,这些医生还需要对互联网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够熟练地操控这个平台,这样的医生基本都在公立医院里。那些退休的老医生对于互联网操控平台肯定有一些不太熟悉的地方,然而对这个平台的操控流程很熟悉的年轻的医生,医术不够全面,就得不到病人的充分认可,从而会导致一部分客户流失。另外,虽然现在时代发展越来越快,但是有很多的老年人依旧不能跟上节奏,所以当他们身体出问题的时候,可能不会想到通过医疗服务平台去咨询医生,从而得到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法,这同样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客户流失。
(二)医疗服务不均衡
利用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虽然能够让在乡镇(社区)的基层居民也可以享受到大医院专家优质的网络服务,但这始终无法取代专家与病人的面对面问诊;虽然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能够促进优质的医疗资源走进乡镇(社区),走进基层居民的家中,但是要想從根本上真正地去改变优质的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这一现象,还要协调并处理好不同级别的医院之间的利益关系,调动上级医院将优质医疗资源设备转移到乡镇(社区)医院的动力。在一些乡镇(社区)医院开展网上专家问诊、远程医疗,虽然满足了居民的部分就医需求,但对于一些疑难杂症,病人仍然需要去大医院就诊。所以说,我国当前医疗组织的服务均衡这一问题,给病人带来了很大的不方便,如果病人年龄稍微大点,从乡镇(社区)去大医院的过程就很费劲。
(三)病人隐私不安全
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对于病人的个人信息和病历档案的保护上存在着一些漏洞。在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下,医院对医生的各方面要求都很高的,医生在为病人开具药单的时候一般都是经过审核的,而且具有严格的保密措施,一旦发现个人道德有问题的医生恶意暴露病人隐私的情况,必将立即给予这些人严重的惩罚。但是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不同,很多在网上问诊的病人收到医生开具的电子药单是没有经过任何审核程序的,这就无法保证病人的用药安全以及个人隐私信息的安全。而当前医疗服务平台的互联网安全性不是太高,防火墙的设置也不太缜密,所以网络黑客很容易就能入侵服务平台,大量的获取并且非法转卖病人的电子病历档案以及他们的个人信息,甚至经过篡改后在网上恶意流传,这严重地侵犯了病人的隐私权。前不久就有很多公众人物的电子病历被网络黑客在互联网上疯传,引来了大量的点击和转发,先不说这些病历档案里的内容是不是真实的,就这种行为已经给病人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四)法律体系不全面
互联网医疗作为医生为病人提供咨询和诊疗的服务平台,可是它本身不直接参加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医疗服务,则构成了民法上的居间法律关系,医疗的主要责任就是由医生主要承担;如果互联网医疗服务作为医疗主体直接参加医疗服务,那么就需要承担主要责任了。但问题在于,现在对于这一块的法律关系规定比较模糊,欠缺明确的责任承担者,这样的话,病人的人身安全就得不到保障。不仅如此,著作权的盗版、数据的篡改、商标权和热门软件的盗用,某项专利的核心技术的擅自使用等,甚至还有一些没有行医资格的人,冒充所谓的专家在网上给病人解答疑惑,都存在很多的法律纠纷的问题。
三、优化医疗服务平台商业模式的对策建议
互联网医疗服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它在改变传统的就诊方式、传播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给广大居民提供了方便,节约了就诊成本,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就需要加强对该服务的商业模式的探究,根据现有问题和潜在问题,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从而在促进医疗服务平台持续发展的同时,提升其服务质量,为广大居民提供更多的便利。
(一)共享医生资源,推进医患互动
“看病难、看病贵”的实质就是医生资源的浪费。中国具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医疗体系,但是重复建设和多头管辖使现有的医生资源分布不均衡,浪费现象越来越严重。好的越来越好,差的越来越差就是当前医院的现状,这个结果就导致了医生、资源、病人越来越集中。简单来说,就是现在医生为了有好的薪水待遇和退休待遇,都是拼尽全力要去大城市,大医院上班。而病人呢,则是找各种关系要去大医院挂专家号看病,希望能够得到最好的诊疗。对于这种现状,当前最好、最科学有效的方法就是最大限度地去利用好现有的医疗资源,将它们均匀的分布在各层医疗机构。同时要加强医生与病人之间的互动,在最大限度上让病人能得到更好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不仅仅是在就诊期间,还要在病人康复期间或者住院期间通过面对面交流或者视频交流等方式实时了解病人的情况。并且要在政府的统一调控下,有重点、有目标地去调整医生资源的布局,创建出层次分明的医疗网络。
(二)整合医疗服务,实现全网诊疗
要将公立医院的优质医生资源引入到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中,提高互联网医疗的专业水平、服务质量和公众的信任程度,整合全国所有的医疗资源,将不同医院的医生组织联合起来,提高现有医生资源和医疗设备的利用效率。在一些乡镇(社区)医院开展专家网上问诊、远程医疗等服务,让在乡镇(社区)的基层居民也可以享受到大医院专家的优质诊疗服务,缓解了医疗服务市场供求不平衡的现象,提高了医疗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适应性。这样的话,不仅乡镇(社区)的基层居民享受到了专家的优质诊疗服务,也给医生带来了更多不同的临床经验,为他们以后的工作带来了很多帮助,同时对病人就诊也有不少好处。不仅如此,政府主管部门还应当要制定出相应的制度、规范,引导公立的医疗机构转变为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延伸医疗服务的流程,拓展医疗服务领域,也可以将病人出院后的康复治疗管理纳入到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的业务体系中。同时也可以借助诊疗环节来绑定医生与病人之间的服务关系,从而可以逐步推进“家庭医生服务模式”的快速发展,最终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三)建立电子档案,维护病人隐私
伴随着电子医疗信息根本设施的发展,电子数据的安全性变得越来越重要。医疗服务平台应当建立安全的电子档案库,用来储存病人的个人信息、诊疗记录以及电子病历等,不能使病人的个人信息、诊疗记录和病历等泄露,要加强信息安全的防护,维护好每一位病人的个人隐私。只有这样才能够维护病人的合法权益,使得病人能够更加优质、安全、高效的进行互联网医疗。
(四)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有效监督
强化医疗服务平台的法律监管平台,并建立相关的法律体系,加强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要加快完善相关问题的立法速度,完善已有的法律体系和监管体制,尽快解决当前互联网医疗服务市场的法律法规模糊、监督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要令这个新兴行业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四项原则,同时也要加强对医疗服务平台的市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要避免一些不法分子在互联网从事医疗服务的诈骗行为。不仅如此,政府的相关部门也要对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实行有效的督促,实时掌控它的运营状态以及后台的管理制度等,预防网络黑客入侵盗取病人的相关信息,要做到最大程度上保护病人的隐私及权益。
参考文献
[1]舒雅.互联网周刊-2017年医疗APP排行榜[EB/OL].2017-11-27:http://m.sohu.com/a/206941551_465911.
[2]王安其.我國互联网医疗运行现状[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6(01).
[3]栾云波.我国“互联网+医疗”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行政管理改革,2017(10).
[4]王春扬.关于医院医疗信息服务平台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现代养生,2017(18).
[5]张姗姗.我国互联网医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电脑知识与艺术,2017(23).
[6]林佳雯.“互联网+医疗”的困境及政策研究[J].管理观察,2018(01).
作者简介:何静(1998—),女,江苏盐城人,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旭东商科实验班17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