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外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2018-05-14 09:06殷南刚
丝路视野 2018年20期
关键词:差异培养语言

殷南刚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汉英两种不同文化带来的语言习惯上的种种差异,说明文化能力对语言能力的影响,提出了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提高文化意识和能力培养的方法。

【关键词】语言;文化;差异;能力;培养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语言由语音、词汇、语法三大要素组成,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反映,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外,语言对文化有着巨大的反作用。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人生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一个民族的文化复杂庞大,为语言表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此,学习英语不仅要学习其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还应了解该语言赖以生存的地域、生态环境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

二、中西文化差异与语言交际习惯

中西文化由于历史、地域等原因,差异较大,这些文化差异在日常的语言交流中涉及面非常广。

(一)问候

现代中国人见面常用“你好”“最近忙什么”“到哪去”等问候语。中国汉民族历史上长期处于农耕社会,人与人关系密切,讲究友爱,互相关心,很爱打听别人的酸甜苦辣,说话随意,无话不谈。中国人过去日常打招呼常用“你吃了吗?”“你来了”“你上哪去”这类句子作为开头,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表示对对方的关心,但英语国家的人听到这样问候,不但不会感到愉快,而且会觉得别扭和不快。在英语中,人们打招呼时说:Hi,Goodmorning。即使说Howareyou?也不被视为问句,回答也是Fine,thankyou之类的套话。西方人更喜欢天气、政治、交通状况、健康状况、兴趣爱好等话题。

(二)感谢

历史上,中国人长期处于农耕社会,亲友之间视同家庭成员,一般不说“谢谢”之类的话,偶尔说“谢谢”会感到拉远了互相的距离,反而不自在。但在现在的中国城市中,即便是非常熟悉的亲朋之间人们已经习惯于把“谢谢”“不用谢”挂在了嘴上。西方人将“Thankyou”用于几乎所有的场合,不光是在外购物、吃饭、搭车时要致谢,即使在家也不例外。女主人给丈夫倒杯水,给子女端饭上桌,都会听到一句“Thanks”作为回应,正确的回答应该是“Youare welcome.”“Mypleasure.”“Dontmentionit等。

(三)恭维和赞扬

中国人在对待别人的赞扬时常表现得过分谦虚,故意“否认”对方的赞誉来表示一种含蓄和谦虚的美德。相比之下,西方人的习惯是认同并致谢,直接回答“Thankyouvery much!”,否则别人会认为你是对他的赞赏不以为然,或者觉得你很虚伪。中国人还有自贬的习惯,常用一些谦辞:拙笔、拜读、献丑、薄礼、寒舍等。另外,中国人在赞扬别人时喜欢用褒扬的话语言辞,会加上很多主观评论,故意夸大其辞:大作、光临、海涵、贵手等。这些谦辞和恭维会令西方人认为是华而不实,有虚伪和邀宠之嫌。西方人认为,赞扬他人时不必评头论足,应主要突出被赞扬人的身份、学历、职务等,而不应该附加外貌和抽象的评论。

(四)请客

中西文化差异还表现在餐桌礼仪上。中国人为了表示好客和热情会多次向客人敬酒、夹莱,并一直劝说客人“多吃点,多喝点”。在西方,主人通常只敬一次;劝酒的话不多,也不兴劝吃,至多说一句:Thisisreallygood.Pleasetasteit.然后将注意力转到谈话上。宴会二字,中国人看重“宴”,西方人看重“会”。西餐主人通常不会坚持要客人非吃非喝不可,而是希望客人自己动手(Helpyourself),不要拘谨,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所以,中国人到西方人家做客时不必太拘谨,对于主人的款待,喜欢的就说“Yes,please.”,不喜欢的就说“Iwillhelpmyself.Thankyou.”

(五)称谓

中西方在称谓上差异较大。西方称谓不拘礼节,多用名相称,不仅兄弟姐妹之间都直呼其名,即使对长辈,师长也有叫名字的,這样才会更显亲昵。这在中国会被认为是没有教养的表现。中国文化重辈份,讲究严格的长幼顺序,有着非常繁杂的各种称谓,如称呼家人用“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外公”“外婆”“叔、舅、姑、伯、姨、外甥、侄儿”等表示长幼顺序,称外人用“同志”“叔叔”、“阿姨”等以示敬重。在汉语里,我们可以用姓氏加上职业作为称谓,如“王老师,,胡会计”,但英语不兴说TeacherWang,AccountantHu,而应在姓氏前加上Mr./Mrs./Miss.表示礼貌和尊敬。

(六)拥抱

中国人不常用肢体动作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亲近,除了握手,几乎不使用拥抱。事实表明,情侣间的拥抱,带来幸福甜蜜;夫妻间的拥抱,带来宽容理解;朋友间的拥抱,带来贴心信任;吵架后的拥抱,带来妥协与原谅;相逢后的拥抱,带来思念与激动;离别前的拥抱,带来不舍与期待。在西方文化里,父母和儿女、兄弟姐妹之间、好友之间,拥抱和亲吻从不间断。拥抱可以消除沮丧,提高人体的免疫系统;拥抱能够为倦怠的身躯注入新能量,使人变得更加年轻,家人的拥抱能够加强成员之间关系,减少摩擦和争吵。经常被拥抱的孩子心理更健康,更有安全感和温暖感,会变得更加坚强自信。

(七)隐私

中国汉民族历史上长期处于农耕社会,以村寨的形式群居,一个村庄就是一个大家族,拥有同一个姓,相互之间都是亲戚,有着直接间接的血缘关系,人们交往时亲密无间,隐私观念淡薄。所以无论生人还是熟人见面时互相问及年龄、儿女、婚姻、收入、房产等,无所不问,而英语国家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隐私在西方备受重视,属于个人的情况如年龄、收入、婚否、怀孕、工作、单位、身高、体重等别人都避开不问,这些情况在中国人看来无大妨碍甚至有时是关心的表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到西方人家中,到处走走看看是不礼貌的,也不兴问房价、房屋面积等情况,主人桌上的书报、纸笔都需要征得同意方可借用;打电话、用厕所时要说:CanIuseyourphone\toilet?

(八)直言不讳

由于长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崇尚“礼”与“仁”,在口头表达上中国人表现得谦虚谨慎,迂回婉转,在赞誉面前谦虚或自贬。在西方,受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人们养成了自由、独立、直率、冒险的民族性格,口头表达显得开门见山,直言不讳。例如,同样是获得别人的赞扬,中国人会说“哪里!哪里!”,而西方人却说“非常感谢!”这充分说明,直接与含蓄是中西方口语表达的最明显差异。

三、英语教学中文化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观念方面

现在的中国正在进入一个创新的时代。社会需要创新,教学方法也需要创新。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勇于创新。教师首先要创新教学观念,要认识到文化因素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要研究国际国内最新的英语教学成果,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在教学手段上也要创新,要认真研究新时期中国外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要求,认清文化能力与语言能力的相互作用,端正文化课在教学中的地位,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学生文化能力的培养。

(二)课外引导方面

平时可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外有选择地看些英美原版电影和视频、电视节目,阅读英美原著和英文报纸杂志等。充分利用愚人节、狂欢节、圣诞节、感恩节等一些西方特有的节日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以致用,真实直观地感受外国文化,提高学习兴趣。外语系可邀请外教老师到班上来,讲讲他们如何过节,或开一个Party,让学生扮演圣诞老人,大家互送小礼物,充分了解英美人的风俗、习惯和礼仪等。

语言就是文化,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存在于英语教学的每个阶段,教师要重视这些文化因素,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传授英语的文化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逐渐培养学生英语运用的得体性,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潘洞庭.文化意识与外语教学[J].外语学刊,2007(02).

[2]王晨.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04).

猜你喜欢
差异培养语言
相似与差异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