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更好地推动本科生联合培养工作的衔接过程,本文以宁夏理工学院安全工程专业联合培养学生为例,用SWOT分析方法研究“2+2”联合培养学生的培养过程,以识别学生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因素,为今后学生在选择是否进行联合培养而提出公正客观的参考。
【关键词】联合培养;安全工程;SWOT分析
2013年教育部將宁夏理工学院列入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由东北大学对口支援宁夏理工学院,而两校进行“2+2”联合培养等对口支援行为自2005年就已开始。在安全工程专业长达13年联合培养实践中探索出长效合作、联合培养、以学生培养为主体拓展专业建设之路。SWOT分析是研究者广泛使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其中SWOT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经过近三年调查问卷与实地走访的形式相结合,本文利用SWOT分析法对“2+2”联合培养进行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识别出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因素,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参考指标,客观理性看待“2+2”联合培养,避免选择的盲目性和从众心理,从而保障联合培养衔接过程的“无缝对接”。
一、制联合培养学生的优势(Strengths)分析
宁夏理工学院安全工程专业学生与东北大学“2+2”联合培养于2005年开始,在教育部列入对口支援计划前已有8年的民间合作,属于“高校自主推动型”对口支援,尚未形成制度化合作。此类联合培养即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大学前两年在宁夏理工学院学习,后两年部分学生至东北大学学习。由于两校分属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高校,在专业师资力量、实验室配置、实习基地拓展和科研训练项目上存在差异,因此联合培养学生可直接享受东北大学优势教育资源,接受东部发达地区全国一流高校教育的同时开拓眼界,在学业压力繁重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意识到个人与东北大学在校本科生之间的差距,从而激发自身动力弥补差距。安全工程联合培养学生可与东北大学学生共同参加每年东北大学招聘会,且工作岗位及薪资待遇与东北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无明显差异。获取毕业证为宁夏理工学院颁发,同时印有宁夏理工学院与东北大学公章,证明有两年东北大学学习经历。通过近三年统计发现,联合培养学生的考研意识较强,近三年每年都有联合学生考取研究生,因此联合培养不光是开拓眼界、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过程,更是一个弥补差距、建立自信,突破自我的过程。
二、联合培养学生的劣势(Weaknesses)分析
东北大学与宁夏理工学院分属不同层次高校,学生培养分别为研究型和应用型,学生培养目标不同、生源质量差异较大。因此针对于联合培养学生,东北大学培养规格高、自身基础知识薄弱是明显劣势。前两年为宁夏理工学院学习,适应了宁夏理工学院学习生活后,突然至学业压力较大的东北大学,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适应能力也是一种考验。与此同时,由于是不同层次的校际联合培养,虽然安全工程专业方向一致(都为工业安全方向)且两校教师针对于联合培养保持有持续性交流,但是在培养方案的设置、课程开课顺序上难免出现个别差异,联合培养学生至东北大学后不但要熟悉培养方案的差异性,还要针对一些开设顺序不同的课程进行调整,个别学期会出现课时量大、考试集中等现象。
三、联合培养学生的机会(Opportunities)分析
对于联合培养学生来说可以得到三方面的收益:意识收益、能力收益、学术收益和眼界收益。首先,在联合培养过程中意识到自身差距从而激发自身动力,能够意识到勤奋与成果的相关性并且通过自身努力去获得长足进步与提高这本身就是一种打破常规思维的一种意识进步和收益。其次,在面对繁重学业压力的同时去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不但熟悉培养方案的差异而且要调整选课方案,相较于非联合培养学生来说是一种压力式能力收益。东北大学具有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培养研究型人才,而三本学生的特点就是理论基础和自律能力相对较差,但动手实践能力和开拓性思维较强。
四、联合培养学生的威胁(Threats)分析
联合培养学生在获得收益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威胁因素。由于需要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及繁重学业压力,个别同学可能会出现适应较慢甚至不适应等情况。具体体现在东西地区环境差异的不适应、饮食差异不适应、文化差异不适应和学习压力不适应。由于宁夏理工学院安全工程专业学生有相当一部分西部生源,也有个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因此在饮食、环境和文化上会存在个别不适应情况。
五、结语
西部开发,教育是人才兴西部、建西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联合培养是块金字招牌,尤其是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与国家一流高校的联合培养。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差异,并非所有学生都适用于联合培养。不能只看到了联合培养的优势和机会而忽略了过程当中的劣势和威胁以及适用性。学生及家长在选择联合培养的过程中,希望能够结合学生个人差异与特点进行决策,高校在设置联合培养选送标准时也要综合考虑以便使联合培养过程能够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高芳,蔡文伯.“对口支援”:支援高校与受援高校的SWOT分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0(03):47~51.
[2]黄雯君,李婷,黄东益.高校教育对口支援中受援高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热带农业工程,2013(02):72~75.
作者简介:高杰(1990—),男,汉族,宁夏石嘴山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职业卫生安全、煤矿瓦斯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