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顺应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谋划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相继出台,因此明确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定位,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回应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盼是各级政府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新旗帜。本文主要探讨了新时代下的乡村风貌改革与治理,实现乡村的繁荣,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以建设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生态乡村为目标,实现新农村的复兴和再造。
【关键词】新时代;乡村风貌;乡村环境;改革;治理
一、前言
吉林省梨树县位于松辽平原腹地,根植在广袤的黑土地上,是全国粮食和蔬菜大县之一,县委县政府按照这一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即深谋远虑、又脚踏实地选准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条路径。
二、广泛利用棚膜种植方式,以提高村民收入
钱是挣出来的。改革开放的大旗已经招展了几十年,国家在“三农”方面的政策以及现代科技的发展有如神助一样,助推农民的财富快速增长,改变了农民贫穷代代传递的宿命,农民的腰包鼓了。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要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大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棚膜经济”已经成长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实现瓜菜产业优质、高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
2017年梨树全县棚室总量达32700栋,年生产瓜菜41万吨,实现产值11.5亿元。“特色产品一亩园,胜过往年十亩田”。对比每公顷玉米和棚室的生产效益,日光温室效益是玉米的35倍,标准大棚效益是种植玉米的20倍,那种简易小拱棚的效益也是玉米的5-6倍,这么简单的数字农民都会算。但是,受东北气候的影响,广大农民蔬菜大棚冬季种植效益下降,梨树县委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于2016年引进了覆土式三面墙体日光温室。这种建筑方式采光好,保温性强,土温集白天吸热、晚上放热功能与一身,在提高越冬温室蔬菜温度的同时,更能节约取暖成本,增加效益。这一温室技术改变了梨树乃至四平市冬季不能生产果菜类蔬菜的历史,实现了冬季生产草莓、西红柿等绿色果蔬。棚膜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梨树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推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走出了一条既有梨树特色,又可广泛推广的棚膜经济发展之路。
思路一改天地宽。这几年,县里一直在“改”上下功夫,积极培育新产业,农民赚钱的法子更多了,梨树县城周边的几个乡镇,借助棚膜这一载体,积极谋划发展这几年悄然兴起的乡村旅游产业。将休闲农业与旅游巧妙地结合到一起。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看点、开发主题休闲活动,这样既能顺应休闲农业自身发展,也可满足都市人休闲旅游需求。
梨树县把休闲采摘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扶植建设四季采摘示范园区,抓住现在人们对农业不再满足于提供吃饱喝足穿暖的基本需求,而往文化体验、休闲娱乐、教育科普、健康养生等高质生活需求的转变。采摘品种日趋丰富,有草莓、大樱桃、香瓜、西红柿、葡萄多种水果和蔬菜。即使是隆冬时节,四平市首届果蔬采摘节于2月1日在梨树县梨树镇泉眼沟村“梨树县兴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幕,一栋栋“土堆式”温室大棚区,抬眼望绿,低眉闻香,红彤彤的西红柿,鲜香甜的草莓,不施加任何农药和化肥,肆意生长,即采即食,绿色安全。吉林龙行天下旅游团180多名游客前来采摘时,连连夸赞:“这西红柿不仅汁多,瓤满,味甜,果皮也脆...”。进园30元一位,随便吃,带出去每斤20元的价格,平均每亩温室年纯收入5.6万元。乡村旅游、棚膜经济带领农民走上致富路,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工钱。乡村振兴,产业兴旺迈出了坚定的步伐。
三、新时代下乡村环境改革路径分析
环境是整出来的。农民口袋鼓起来之后,脑袋就富有了,对村容村貌有了较高追求。所有的农民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居住环境,期待房屋更敞亮,道路更宽超儿,屯子周围树木成荫,小河蜿蜒流过,要求居住环境更舒适更靓丽。
乡村全面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新时代新乡村的正确打开方式不应该是污水横流、垃圾遍地,普通農民的实际生活和整个社会发展大势不应该断裂,经济发展开始回馈乡村。农民用积攒了一辈子的钱盖了一个漂亮宽敞的大房子,不仅用来住,还要留下他们对日子的传承,有儿子的给儿子做聘礼,有女儿的给女儿做嫁妆。这是农民的夙愿。现在问题是:一幢幢漂亮的红墙绿瓦之旁,一条条宽阔平整的马路之间,凌乱的堆放着柴草、流淌着污浊的生活废水,这不仅影响外来人对村子的直观判断,也影响本村居民的心情。
为此,在梨树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我们这样干:第一治“气”,让梨树的天更蓝。持续加大对燃煤小锅炉的专项整治力度,强化秸秆焚烧监管,开展餐饮服务业油烟治理,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第二输“水”,让梨树的水更清。全面落实“河长制”,大力加强河道整治,严厉打击非法采砂,深入实施清河行动,实现水质明显改善,确保河畅水清、岸绿景美,让每一条河流都成为生态梨树的风景线。第三建“土”,让梨树的地更绿。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推行秸秆还田,加快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彻底清理陈腐垃圾,推动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子孙后代守好这片宝贵的黑土地。第四修“路”,乡村因路更美,要让村民“进得来、出得去、行得通、走得畅”,改过去道路“伤痕累累、坑坑洼洼”,晴天一身水、雨天一身泥的历史,变现在“出门硬化路、抬脚上客车”的现实,修一段路,即能解决村民出行难的问题,又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门。城里人来了,带来了现代生活方式和气息,也给乡村聚集了热热闹闹的人气。走在绿树成荫的乡间公路上,即看得见青山,又望得见绿水,也记住了乡愁。全力打造碧水蓝天、宜居宜业的城乡人居环境。
四、新时代下改善乡村风貌的策咯和建议
乡风是改过来的。乡村发展的好不好,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的票子有多少,更要看村民的精神风貌怎么样。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面子新,里子也要新,让优秀的乡村文化留得住、传得开。1月6日,以“冰雪过年乡愁四韵”为主题的吉林梨树首届关东年俗冰雪文化旅游节在蔡家镇下坎子村美兰湖冰雪大世界揭开美丽的面纱,上千人的光顾与流连为旅游节的盛大开幕写下了欢乐的第一笔。本届文化旅游节按照“三大板块”布局和展开,即玩冰雪·美兰湖冰雪世界、忆年俗·关东农耕大观园、养身心·禅茶文化中心,共策划举办系列活动14项,涵盖了冰雪观光、冰雪体验、特色民俗、商贸洽谈等多个领域,全方位展现关东的美景、美居、美食、美艺。弘扬和传承关东农耕、年俗文化。引领人们珍视农村特有的“乡土味道”。
培育文明乡风要从日常生活抓起,让乡村文明之风吹进家家户户,占据人们头脑和时间。过去的普遍现象是一到农闲,大家伙喜欢熬夜打麻将,腻在牌桌上,不仅对身体不好,有的还输了钱,激化家庭矛盾,现在各村都有活动室、农家书屋、健身广场,村民休闲娱乐有了好去处,有了好方式,各种主题活动把村民从麻将桌上拉下来,丰富了村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强健了体魄。
在村民文化大院,村民们跳着自己编排的舞蹈,欢快的舞姿,动感的节奏,喜庆的音乐,表达村民对新生活的热爱。唱着东北人的二人转,文艺表演精彩纷呈,让现场的观众笑声不断,掌声不断,喝彩声不断。村民们用激情演绎着红红火火的日子,充分展现了整个村庄上下昂扬向上、凝心聚力的精神风貌。
五、结语
想让农民的素质上来、气质上来,让乡风正起来,让乡风淳朴起来,唯有让文明浸润乡土、让文化滋养乡情,才能为乡村振兴舒展精神之翼,安放好每一个人心中的乡愁。乡村振兴的蓝图已绘就、号角已吹响,繁荣兴盛现代农村的重任落在你我他的头上,相信经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一件事接着一件事的干,新时代的新乡村会以崭新的风貌向前迈进。
参考文献
[1]叶陈钦.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青年在乡村发展中的历史贡献[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02).
[2]秦红增.农民再造与乡村发展——文化农民系列研究之一[J].广西民族研究,2005(02).
作者简介:赵立艳,吉林省梨树县委党校,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