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波 程旭华 卫晓奇
【摘要】装甲车辆的防护技术中被动防护是基本的防护形式,而主动硬杀伤防护成为未来重要的综合防护系统,逐步实现复合化、轻量化、系列化的防护装甲将代替传统的钢制装甲,高性能材料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装甲车辆的防护。
【关键词】装甲车辆;防护技术;现状
一、装甲车辆防护技术现状
(一)装甲技术研究现状
21世纪在装甲车辆的防护技术中广泛使用了反应装甲和电磁装甲。目前高强度的钢板制ERA具有双防功能,轻型弹性反应装甲质量仅为ContanctT-5的1/3,代表了反应装甲技术的先进水平。我国也对防大口徑穿和破甲弹的反应装甲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在装甲车辆的装甲上安装了惰性炸药,在装甲车辆受到反导弹和反动能弹以及聚能破甲弹的攻击时就会向外爆炸,对反武器产生破坏作用从而保护装甲车辆不受破坏。目前装甲主动防护系统进入了应用研究阶段,包括软杀伤和硬杀伤两种方式,观测和干扰手段、防串联防护系统以及全频谱防御系统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和深入的研究,性能已达到探测距离2-75m,响应时间为0.56-1500ms,距车击毁距离为1.5-100m。
(二)防护材料研究现状
20世纪中期的装甲防护材料大多采用均质金属材料,主要是钢和少量的非热处理型合金。随着金属材料的研究与发展,新型高性能钢、铝合金、钛合金、镁合金以及金属基复合材料在装甲车上获得越来越多的应用。
随着防护技术的发展,复合防护材料防护综合性能明显高于单一防护材料,以质量轻、厚度小、可设计性及灵活性强的特点逐步取代均质装甲。(1)金属板与金属板层合。钢复合装甲根据层数可分为双复合和三复合2种,实践证明,将硬度高低不同的装甲钢轧合在一起制成的双硬度装甲(DHA)的抗弹道性能(要求的装甲厚度和面密度)均优于高硬度装甲钢和均质装甲钢,最佳厚度配比在60/40到40/60的范围内。美国曾研制出由5038Al和7039Al合金结合而成的复合装甲,其缺点在于有应力腐蚀开裂的现象,在生产加工过程任何环节产生的残余应力都会导致铝合金开裂,并且其熔点较低,对其防护性能产生较大的影响。金属板层合结构在抗弹性能上较均质装甲有了一定的改进,但由于工艺限制及抗弹能力不如其他复合装甲,目前较少使用单纯金属复合装甲。(2)金属与非金属层合。武器装备发展过程中,装甲防护性与机动性一直是需要兼顾的2个重要方面,在国内外学者的努力研究下,陶瓷-金属装甲能较好地满足上述要求,取得了丰硕成果。
二、装甲车辆防护技术存在的不足
主动防护系统以新的思路和有限增重大幅提高了装甲车辆的防护能力,成为装甲装备防护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各军事强国在此项技术的研究中均有较快发展。(1)对装甲车辆进行全方位防护的技术和能力不足,目前大多数主动防护系统防御范围还不能覆盖全车。(2)防御火箭弹、反导弹等低速目标的技术比较成熟,效果较好,而拦截高速榴弹、脱壳穿甲弹等高速弹药的能力有限。(3)对抗分系统拦截弹药的数量有限,且弹药发射后的再次装填存在技术难度,影响了系统主动防护能力的持续发挥。(4)拦截弹药在摧毁来袭威胁的同时,所产生的大量破片也会对装甲车辆及协同作战人员产生威胁。(5)随着弹药技术的发展,主动防护系统还难以准确辨别区分来袭威胁中的真伪目标。(6)在城市近距离作战环境中,敌方来袭威胁距离极短,对系统的反应时间提出了挑战。(7)主动防护系统目前还难以有效对付反地雷和简易爆炸装置。
三、装甲车辆防护技术的发展
(一)加强防护技术
目前装甲车辆的研制已进入第四代,总体设计采用更加先进的高新科技,不断地提高装甲车辆战斗力的同时加强了防护技术的应用。采用均质装甲、复合装甲、反应装甲等多种防护技术,不断研制新型的装甲材料,提高装甲的防护性能,能够抵御多种导弹的攻击,同时利用先进的科技实现360度的全方位防护,确保装甲车辆在地面作战时不被击中不被击穿和击毁。
(二)加快隐身技术发展,开拓防护新途径
随着信息化条件下侦察手段的多样化,隐身技术将成为未来装甲防护的发展重点,应用前景广阔。早期的隐身技术以涂料应用为主,国外的现代隐身技术开始向综合应用发展,装甲车辆隐身技术已经进入工程应用阶段,并开始逐步转化为战斗力。
(三)开展主动防护技术研究,采取整体防护方案
主动防护技术的出现为装甲车辆的防护开辟了新天地,为装甲车辆防护技术的发展指引了方向,为其战场生存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发展空间。未来的装甲车辆防护必须依靠装甲防护和主动防护相结合的综合防御体系,这样才能够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
(四)重视城市作战防护研究,提高装甲装备生存力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城市作战将是我军未来面临的主要作战形式之一。在信息化条件下的城市作战中,由于城市作战环境的特殊性,装甲车辆要面对来自各个方向的威胁,这就使得车体上方、尾部、侧翼以及底部等薄弱部位的防护问题显得很突出。我国要积极研发装甲车辆的城市生存装备,综合利用各种防护技术,提高装甲车辆在城市作战中的生存能力。
总之,随着现代战争的发展,装甲车辆在未来作战中将会遭受全方位更加致命的攻击,对防护技术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参考文献
[1]辛建国.装甲车辆主动防护系统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4.
[2]李向荣,赵海龙.装甲战车防护技术研究[J].四川兵工学报,2013,34(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