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课程是我校通识拓展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选课学生众多,教学任务繁重。目前,教学中存在教材未能体现我校实际、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师生互动不足、考核不够精准等不足。因此,课题组提出了新的课程改革理念,经过两次实践、三次修改,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改革方案。实践表明,新的教学改革方案能够营造更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通识拓展课程;教学改革
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课程是我校通识拓展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需要学生掌握原理后反复进行大量演练、总结、提升,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根据近三年我校教学情况统计,课程有主讲教师3名,均为长期承担通识拓展类课程教学任务的、授课经验丰富的教授和副教授;选课学生众多,年均390人,最多年份505人,平均班级规模为97.6人/班,涉及全校66个专业。由于通识拓展类课程班级规模普遍很大(110-120人),选课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从未学习过微观经济学知识,一部分文科学生没有学习过高等数学,选课学生的知识背景与课程先修条件存在差距,这对教师授课提出了很大挑战。
目前,教师主要采用PPT演示+板书推导、案例讨论相结合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侧重追随理论、方法、例题、练习、复习、考核等教学环节,缺少基于贵州大学教学特点的探索,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教材不能很好地与我校学生水平、办学特点进行有机结合;二是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缺少合作式、参与式教学方式,师生互动不足;三是考核機制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我们需要结合我校的办学定位、通识拓展类课程人才培养目标和选课学生实际情况,不断思索、改进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的热情和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二、课程改革理念及思路
(一)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使内容全面、体现学科发展、案例分析本地化
在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张维迎著)教材的基础上,参考重要学术刊物的研究成果,结合当前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和贵州大学实际,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编写教材的数学附录和经济学附录、习题册,供学生学习使用。
(二)引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采用多媒体、QQ群、蓝墨云班课APP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研究型教学、参与式教学(课堂抢答、角色扮演、情景模拟、5分钟Presentation、博弈游戏)等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多元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科研的兴趣。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全方位、多渠道提升师生互动交流
建立和完善课程网页、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平台,并借助平台鼓励学生搜集、分享学习资源,定期推送碎片化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和关注的热情。课堂上,采用“两句真话和一句假话”等破冰技巧,鼓励学生开口回答问题。
(四)成绩考核机制精准化、公开化、实时公示化
加强对学生的监督管理,采用相对较高的考核标准,提高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精准和完善成绩评定核准、点名即更新、期末成绩公示制度。
三、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课题组于2016年春季学期实施第一次教学改革,作第一次教学模式修改;2017年春季学期实施第二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根据教学实践再次修改;2017年10月,作第三次修改。总结如下。
(1)我们将课程内容设计为博弈论、信息经济学2篇,共计9章36节41项教学模式设计方案,制作完成了课程的教学大纲、角色扮演方案、博弈游戏道具、参考资料、录制5学时视频,相关课件和教学资料每学期期初发布到QQ群和蓝墨云班课,学生学习可以获得经验值。(2)为实践“将博弈进行到底”的理念,课程设计了不同类型的博弈游戏,有长至一个学期(如游戏金币及其交换)到一个月(如万历博弈)的博弈、也有短到10分钟的游戏,还有一些博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譬如囚徒困境博弈系列,游戏金币获得及交换等。(3)实施以课堂拍卖、分钱游戏、模拟贵州大学教师购买团购房(杨家山组团)博弈、地震博弈等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为核心的课堂实验型教学方式,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博弈过程,寓教于乐。这种教学方式很受学生欢迎,提高了学生参与度和学习兴趣。(4)用手机APP签到和记录学习过程,同时鼓励学生阅读文献资料、抢答以获取经验值,期末再根据经验值折算平时成绩,这种方式使得同学们能够实时了解自己的积分情况,提高了他们阅读课外材料、参加课堂活动和课后思考的参与度。
总之,课题组希望通过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果,并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实践表明,新的教改方案很好地体现了我校特色,能够营造出更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当然,新方案还存在许多不足,譬如一些角色扮演的方案还需进一步细化,在大型博弈活动的组织实施方面,仅靠一位教师还存在较大困难,对此,我们还需要借助实践不断探索、完善。
参考文献:
[1]蔡敏.角色扮演式教学”的原理与评价[J].教育科学,2004,20(06):28~31.
作者简介:刘涛(1979.09—),女,汉族,贵州遵义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经济学、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