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景观设计课程实践化教学改革

2018-05-14 09:06陈红强
丝路视野 2018年8期
关键词:成果转化教学改革

【摘要】当下景观课程教学存在诸多困境,学生达不到行业所要求的从业水平,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课堂教学枯燥死板,成果转化缺乏有效的展开,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满足不了社会对景观设计人才的需求。笔者以《指挥村景观设计》为例,通过课程实践化教学研究,在提升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构建服务地方经济方面进行探讨,为应用型景观设计人才培养提供策略。

【关键词】景观设计课程;实践化;教学改革;成果转化

景观设计是当下对美好生活需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火如荼的城市化建设,景观设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新时代提出“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景观设计人才的培养面临了新任务、新挑战。景观设计课程要求在教学方法、理念、形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把先进景观设计理念运用到实践中,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需求导向,需要对以往的课堂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一、传统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缺乏实际项目支撑

传统的景观设计教学以课堂教学为平台,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缺乏对实际项目的引入,实践教学环节多采用模拟化,不以实际景观设计项目为研究对象,导致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教师精力耗费多、学生接受困难的局面。部分教师实践创新能力较弱,无法主导实践教学流程,因被动采用书本教学,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对专业方向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生不能够满足社会及相关行业对景观设计人才的技能需求。

(二)教学理念落后

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大趋势下,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我校当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旋律。以往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更多的是关注“教”上面,知识点过于陈旧,泛泛而谈,教师唱独角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课堂教学成果评价模式较为单一,缺少与社会、企业的互动,没有过多的考虑学生未来就业与服务地方经济能力的培养;教师反思的意识不强,更有效的实践教学行为更新较慢,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矛盾。

(三)课堂实践化改革不足

长期以来,本校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共计六周,84个课时,分为四个部分,一是景观设计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采用课堂教学形式完成;二是剖析景观设计中的元素与方法,通过选择经典案例加以说明,其间穿插一定的课外实践教学,主要是了解景观设计的程序,实地调研走马观花;三是通过拟定项目,师生相互交流的形式完成作业;四是作业评定阶段,由老师自主决定同学们的成绩优劣。这其中大部分脱离了实践,教学过程显得呆板,选题陈旧,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有时选题范围放大,导致工作量超出同学们的设计能力,选题过小,又达不到课程要求,与社会需求较为脱节,没有实践项目,大多是纸上谈兵;较少运用企业及社会资源,企业需求和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考评制度过于单一,没有引入“产学研”的学习环境,作业还是停留在作品阶段,没有将作品产品化、知识产权化,教师与学生创新动力、学习能力受到了限制。

二、景观设计课程实践化教学改革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老百姓更加注重身边的生活环境的改善,从业市场将面临着井喷式的增长,企业应用型景观设计人才严重缺失。当前引导部分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对于高等教育适应和服务经济新常态,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快速升级,人才市场越来越需要实践能力强的专门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的人才培养规模,走与企业及相关行业相对接的道路。

景观设计课程实践化教学改革,追求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倡导教师主导,學生主体,企业参与协同,社会综合评价的教学模式,整合企业等各方面资源,共同打造适合社会发展的教育优势综合体,弥补原有课堂教学的不足。学习过程及成果展示更接近于实战,使学生还没有走出校园就能够了解最新的行业需求。有效的实际项目运作,使同学们全程参与设计进程,锻炼了职业所需的能力。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接触实际景观设计项目,走进工地了解景观设计实际工程实施的过程,有助于拉进学生与施工材料、工艺技术的认识距离,感受景观方案中的材料、颜色、构造、灯光的细节呈现,身临其境的授课方式,现场观察、亲身体验、现场测量,小组间的交流沟通,化解了课堂教学的呆板、抽象,缩小实践应用的距离。

同学们也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喜好,选择合适的工作岗位,与企业建立完善的成果转化机制,使作品不流于形式,可以享有知识产权带来的作品采纳收益。这一来,同学们的主动学习动力更强,能够有效提升同学们自主处理问题的能力与信心,专业认同感更强,就业也就得到了保证。

通过景观设计课程实践化教学改革,教师教学方式及理念的转变,无疑是对课程教学最有效的推动。在实际的项目运作过程中将最新的理论知识相融合,培养同学们关注本土文化,运用生态学、海绵城市等新理念,全过程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教师由单一的教学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于一体“一专多能”型的教师人才体系转化。

对于企业来说,人才无疑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最大动力,对具有较好实践能力的同学,可以节约上岗周期,优先选用符合自己企业发展的优秀同学。对于社会也是一种双赢,高校不仅是人才培养的场所,更是一种文化的集中与沉淀,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创新市场,也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资源。实践化教学成果的交流,可以繁荣设计市场,使更多的学生作品被社会所采纳,丰富了人们艺术审美的需求,有效地提升了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三、景观设计课程实践化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实践教学方法构建

结合指挥村景观设计项目特点,为了更高效地完成实践教学课程目标,根据任务性质、合作方式、评价模式、教学条件等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专业教师邀请行业设计师、政府工作人员设置导师组,实现课堂教学、项目场地教学、公司化场景互换。第一阶段采用企业项目负责人讲解任务性质和以往案例解析;第二阶段采用公司化的情景教学法;第三阶段初步方案完善修订法;第四阶段深度研讨细化方案法;第五阶段是方案考评及成果转化法。依据方案进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通过前期的方案任务讲解,同学们各自撰写任务书,期间导师组会提出该区域的设计定位,引导同学们通过对原有生态环境治理,运用新的景观设计设计理念,将生态修复、体验设计、文化设计全面地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在设计范围把控上,面积不能过大,做到面积可控,方案精致,难度可控。在具体的规划中,按照企业分工要求,每一小组选出一名执行经理负责协调小组事宜,有针对性地对场地分析,乡土农作物选择,传动民居改造升级等;同学们初步方案基本完成了对场地认识—改造—再设计,运用百度实景地图、辅助测绘仪器、AutoCAD、3dmax软件绘制出了场地的功能分区,道路模型架构完毕;导师组对前期方案进行修改,使功能分区更合理,脱贫攻坚项目有效落地,建筑特色更鲜明;接下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空间平面总图、分区节点图、整体效果图及后期与公司衔接施工节点图的绘制。

(二)实践教学形式组织

探析景观设计课程实践化教学改革,离不开有效的实践教学组织形式。提倡“产学研”的教育模式,拟组建景观设计发展研究中心,发挥学校优势,建立学校、政府、企业之间的新型协作机制,使校企合作互惠双赢,进一步建设稳定、多元、满足景观设计学科需要的专业实践基地,利用企业、政府及行业优势资源,发挥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课堂教学与作品转化、实践能力有机结合。在本年度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依托当地知名设计院在建实施项目,以达州市扶贫开发重点村景观设计为项目实践,让同学们走出校园,走进较为陌生的环境,实地考察测量指挥村的山水格局、植被地貌,通过走访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建筑布局、居民生活生产行为等,对指挥村的自然因素和人文特点进行分析与景观特征评估。

学生采用合作式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混編合作小组,发现自己的兴趣,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去调研分析,分工合作进行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创新意识较为活跃的同学,主导设计理念的凝练,绘图能力较强的同学,把小组想法绘制呈现,计算机软件设计能力优秀的同学,负责图纸输出,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合作意识与技能,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全班36人共分为6个小组,每一个小组对接一名企业设计师作为项目指导,有目的地展开教学及促使教学成果向实际项目转化。

(三)拓展“双师型”教师培养

景观设计教师大多是从高校毕业直接参加工作,教师本身的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是实践经验较为缺乏,这就导致了教师在授课时多是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很少能够融合前沿的实践经验、施工技术、材料运用及项目管理能力,使得教学达不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近两年,学校注重了“双师型”教师培养,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教师深入行业与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与企业共享合作资源,建立了与教学结合的生产、科研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学校在申报项目、职称评审上也对“双师型”教师给予政策倾斜。另外,积极邀请、聘用行业专家来校讲学,学生面对面交流,交流在建项目经验及运行情况,让同学们及时了解景观设计行业动态,有助其实践能力的养成,这为后续建立实习机会与就业打好基础,有助于学生较快地适应景观设计行业的从业要求。

四、结语

景观设计课程实践化教学改革,顺应学校转型发展需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可或缺的环节,完善了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校企合作、理论研究的探索,拉近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下一步就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教学成果转化及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作进一步研究,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构建培养应用型景观人才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盛丽.“乡土景观”概念在景观设计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新校园(上旬刊),2016(08).

[2]马培华.应用技术型教育创新发展:战略意义与改革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6(09).

作者简介:陈红强(1985.09—),男,汉族,硕士,讲师,四川文理学院环境设计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住宅空间设计、景观设计、展示设计课程的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成果转化教学改革
浅谈学术社团机构的经济价值
适应新常态,推动军队院校科技成果转化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策略研究
我国电力专利成果转化因素分析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