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文娟
笔者曾现场观摩了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执教的一节数学示范课——“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这节课没有华丽的多媒体课件,没有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只有简简单单的几根纸条、一块黑板,却演绎出了一节真真切切的生本课堂。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可以说别出心裁。在观摩过程中我不停地问自己:他怎么想得到呢?
在教材的例题中,拼三角形用的是小棒,小棒看起来粗粗的,拼三角形的时候需要注意几个顶点的连接,一个不小心就拼不出“正宗”的三角形了。如果是我,在教学的时候很可能会选用相对较细的吸管或者其他的教具。不过,华老师却和我想的截然相反,他用的是比小棒还要粗一些的纸条,他的用意何在呢?观摩完整节课后,我有了自己的思考。在复习导入时,华老师表面上让学生用三根纸条拼一个三角形,实际上是复习并巩固第一课时的内容“三角形的基本性质”——三角形三边相连,必须是顶点和顶点相连,同时又为新授打下基础。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了解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课堂上出现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略错误。我想,学生的点滴成长或许就是在这不断的纠错中才能得以实现。
他怎么想得到呢?也许,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不仅仅取决于你的肉眼,还要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思维,思维决定你到底能觀察到什么。
对于教师而言,语言也有着很大的魅力。华老师幽默风趣的开场白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一次次的表扬中坚定了学生继续探索的信念,在一次次的反问里为学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华老师的课堂轻松愉快,他时常面带微笑,语气温和,让人感觉他的表扬是发自内心的,他的表扬是真诚的。反思我自己的课堂,对学生的表扬相对有些生硬,这方面我还要不断完善和提高。
他怎么想得到呢?也许,华老师真正做到了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热爱学生,他只是真实地展现了自我。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教学的严密性和逻辑性也是必不可少的。华老师的课堂生动活泼,但是却不乏严密。当学生用纸条展示各自的操作方法时,出现了很多的小偏差,华老师不断问他们:“就差一点点,到底行不行?”他在肯定学生做法的基础上,再委婉地提出意见或建议,让学生自己进行修改。学生通过努力探索得出结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接着,华老师又“故弄玄虚”地问孩子们:剪短两根纸条中长的那根,行不行?最终,在不断的质疑中,孩子们得出更加严密的结论: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他怎么想得到呢?也许,华老师是把自己真正融入了课堂,让自己变成了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在观察,用孩子的思维在思考。
希望通过努力,有一天,我也可以“想得到”!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东青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