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进 邓高敏
[摘要] 目的 加强中心药房实习生的带教。方法 从药德教育入手,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对医院中心药房药品调配操作技能及药学理论知识的学习。结果 药学实习生达到了满意的实习效果。结论 努力加强实习生的带教,全面提高带教质量,培养出符合现代化医院要求的药学人才。
[关键词] 毒麻药品;抗菌药物;中心药房;带教实践
[中图分类号] R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07(b)-0135-02
药学专业知识的实习是药学高等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经过程。该院是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社区服务与康复的省级肿瘤防治机构和一所国家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设有1 200張住院病床,以及购置有CT、彩超、核磁共振和PECT等大型先进设备。同时,该院作为广西医科大学肿瘤医学院培养各种医药人才,是广西省肿瘤防治人才培训的重点基地;被中国抗癌协会授与“一带一路”国际肿瘤防治联合培训基地.药剂科作为药学专业实习培训的重要基地,中心药房的工作除了住院患者的住院医嘱药品调配,还负责有关手术室用药、大输液等,中心药房存在着用药品种多,配方工作忙。带教老师除了做好自身的工作,还要指导实习生的学习。面对各类本科、专科的实习生水平高低不一,实习时间长短不同等因素,如何带教好实习生,完成教学任务,笔者就多年的带教工作进行了总结,以供交流学习。
1 带教老师的选择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带教实习生专业知识,传授专业操作技能,解决疑难问题。实际上,老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影响很大,不仅教学生做事的本能,同时也教学生做人的道理。因此,培训和严格的筛选有主管药师职称以上的、教学经验丰富、工作作风严谨和责任心极强的老师作为带教实习生,极为必要[1]。具体的带教老师由科室秘书指定,实行一带一的带教模式,即指定一个带教药师带教一个实习生。带教老师要拟定一份实习生在中心药房的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模块,完善考核和评价标准等措施,以便于教学质量的考评。
2 带教的主要内容
2.1 进行岗前培训
药德教育:关于职业、职业道德教育,这方面的内容在课堂上没有专门的讲解。实习生对于将来的职业、工作内容和药房概念内容比较模糊,职业道德在实习阶段应该涉及,这些东西不学习,学生一般没有警戒线,在日后的工作中在人事关系以及医患关系的处理上会出现偏差。药品的特殊性决定了药学职业人员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因此,必须指导实习生认真学习《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贯彻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加强临床药学学生的岗前职业道德培训,提高实习生的职业道德素质[2]。
2.2 熟悉中心药房工作流程、药物的摆布规律和注意事项
①中心药房是直接面向病房贮藏、保管和配发药品、毒麻药品和精神药品的地方,首先要让学生熟悉药品位置和分类:药品主要以口服药、注射剂、中成药、酊水剂和外用药分药区,后按照细胞毒性药、抗菌药物、急救药、消化道药物等分类摆架,再按药架的左右上下进行编号摆放药品。②学习药品说明书,熟悉药品的药理作用、临床主治、不良反应、有效期监控、厂家、规格和贮藏条件。③根据以往的经验,在容易造成差错的地方:对一品多规、包装相似、药名相似的药物前放特别标签,对学生进行警示。
2.3 审核处方和调配处方
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审核和调配处方,学习标准处方的格式,审核处方的原则、注意事项,结合相关法规和理论知识对照分析。审核处方是审查处方医生的资质,“四查十对”,用药的适宜性等。当遇到不规范或不适宜的处方时,带教老师应指导实习生如何处理,尤其是毒麻药品和抗菌药物,这是药学工作者的重点和难点。
(1)麻醉和毒性药品的处方审核与调配。对于毒麻药品,国家卫生部有严格的管理规定,医院对该机构执业医师和药师进行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使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的培训。执业医师经考核合格后取得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处方权,药师经考核合格后取得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调剂资格。毒麻处方首先是审核处方用药与临床诊断的相符性,其次为用法用量的正确性,最后是选用剂型与给药途径的合理性。值得提醒实习生注意的是:①规格为30 mg的磷酸可待因片每天的极量是250 mg/d,也就是说磷酸可待因片的用量不能超过8片。②缓释片的半衰期为12 h,它的用法是每隔12 h一次,而且缓释片要整片吞服不能嚼烂,以免影响药效。③芬太尼帖的半衰期为72 h,需要告诉患者要在疼痛处平坦的皮肤上连续帖72 h才能取下。④盐酸吗啡注射液的用法为只能是皮下注射而不能肌肉注射。麻醉药品需要两个有资质的药师调配与审核,处方保存3年,指导实习生审核调配毒麻药品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3]。
(2)抗菌药物处方审核与调配。抗菌药物是临床使用面最广、涉及问题较多且消耗费用最高(约占30%~40%)的一大类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①非限制使用药物(即首选药物、一线用药): 疗效好,不良反应小,价格低廉的抗菌药物,临床各级医师可根据需要使用;②限制使用药物 (即次选药物、二线用药):疗效好,但价格昂贵或不良反应大的药物,使用需说明理由,并经主治及以上医师同意并签字方可使用;③特殊使用药物(即三线用药):疗效好,价格昂贵,针对特殊耐药菌或新上市抗菌药其疗效或安全性等临床资料尚少,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性的药物,使用应有严格的指征或确凿依据,需经有关专家会诊或科主任同意,其处方须由副主任、主任医师签名方可使用,药师必须经过相应的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才会取得抗菌药物调剂资格。再根据根据患者的病史、诊断、病情轻重程度、诊疗计划、辅助检查、体温变化等情况综合判断合理选择口服、肌注、静滴不同特点的抗生素,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以确保药效;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