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某高校大学生痤疮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2018-05-14 15:20徐诗瑶陈梦雪姜荣荣
中国卫生产业 2018年24期
关键词:痤疮危险因素大学生

徐诗瑶 陈梦雪 姜荣荣

[摘要] 目的 调查南京某高校大学生痤疮患病情况,并对可能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6年10—12月期间对南京某医学院校一至四年级学生按年级随机分层,每个年级随机抽取医学和非医学各一个班共335人进行调查。结果 调查的316名大学生中,患病率为40.5%。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级高、雄激素过多、便秘、日晒时间长、电子产品使用时间长、油性皮肤或者混合性皮肤可能增加痤疮发病的风险。结论 合理规律的生活状态,注意防晒以及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是预防痤疮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痤疮;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 R758.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08(c)-0195-04

痤疮俗称青春痘,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感染炎性皮肤病,好发于青春期男女面、背、胸等富含毛囊皮脂腺的部位,可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1]。其中脸部痤疮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情绪低落、精神紧张等不良情绪以及严重的社会心理问题[2]。因此,对大学生痤疮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目前,国内文献报道的发病率为8.52%[3],调查对象主要为整体人群或者初高中学生。其中,大学生痤疮发病率为36.4%~37.23%[4-5],但文献篇数较少,地域范围较小,调查时间较久。另一方面,痤疮发病机制复杂,受性别、家族史、皮肤状况等因素影响[5]。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尤其是大学生习惯于熬夜、过度使用电子产品,这些不良因素都对痤疮的发病产生影响。因此,该研究旨在了解在校大学生痤疮的患病情况,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依据。分析2016年10—12月间南京某医学院校一至四年学生的资料,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对南京某高校一至四年级的学生按年级分层,每个年级医学和非医学专业随机各抽取一个班级,合计8个班级。共抽取调查对象335人。

1.2  调查工具

参考相关文献[3,4,6],自编痤疮相关情况问卷,问卷内容包括3部分。①一般资料:性别、年级、专业;②痤疮发病情况:是否患有痤疮、痤疮等级、好发部位、自觉症状、季节性、痤疮发生对心理的影响、是否治疗、遗传史;③日常生活习惯:饮食偏好、体毛状况、有无便秘、皮肤状态、牛奶饮用情况、水果饮食情况、枕头换洗频率、枕头暴晒频率、日晒时间、每天面对电子产品的时间。

其中,痤疮诊断标准参照赵辨[7]主编《临床皮肤病学》中寻常痤疮的诊断标准:好发于青春期的男女,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青春期过后往往自然痊愈或减轻。分级标准[1]采用Pillsbury分类法将痤疮分为4级:①Ⅰ级:以粉刺为主,有少量的丘疹和脓疱,总病灶数少于30个;②Ⅱ级:有粉刺,中等数量的丘疹和脓疱,总病灶数31~50个;③Ⅲ级:有大量的丘疹和脓疱,偶见大的炎性皮损,结节少于3个,总病灶数51~100个;④Ⅳ级:结节或囊肿性痤疮,聚合性痤疮,总病灶数超过100个,结节或囊肿多于3个。

体毛分级标准[8]采用Ferriman-Gallwey(FG)体毛评分方法,评估身体上唇、下巴、胸部、上腹部、下腹部、手臂、上背部、下背部、大腿9个部位的终毛(≥0.5 cm且有色素沉淀)生长情况,各部位评分为0(没有毛发)~4分(明显男性化,与成年男子相似),最终评分为各个部位评分之和(0~36分);再根据<26岁组诊断界值为FG评分>6分为多毛症,否之为正常毛发。

皮肤分型标准参照张学军[9]主编《皮肤性病学》第6版中皮肤性质分类,将皮肤分为4型:①干性皮肤:皮脂分泌量少,皮肤干燥,缺少油脂,皮纹细,毛孔不明显,洗脸后有紧绷感,对外界刺激敏感,易出现皮肤皲裂、脱屑及皱纹;②油性皮肤:皮脂分泌旺盛,外观油腻发亮,毛孔粗大,易粘附灰尘,肤色往往较深,但弹性好,不易起皱,对外界刺激一般不敏感;③中性皮肤:皮脂分泌量适中,皮膚表面光滑细嫩,不干燥,不油腻,有弹性,对外界刺激适应性较强;④混合性皮肤:面部中央部位呈油性,面颊及面部表现为中性或干性。

1.3  调查方法

问卷统一发放,采用统一指导语讲解填写方法,尤其是痤疮判断标准及分级的选择,调查表当场填写,当场回收。总共发放问卷335份,收回有效问卷316份,有效回收率94.3%。

1.4  统计方法

采用Epidata3.1录入数据,使用SPSS 18.0、Excel等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数描述,所采用的统计方法为χ2检验、单因素分析以及逻辑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316名大学生中,男生65名(20.6%),女生251名(79.3%);大一73名(23.1%),大二103名(32.6%),大三79名(25.0%),大四61名(19.3%);医学学生185名(58.5%),非医学学生131名(41.5%)。

2.2  痤疮的总体情况

316名大学生中,患有痤疮的有128名,患病率为40.5%。其中I级有92名(71.8%),II级有23名(18.0%),III级有12名(9.3%),IV级有1名(0.9%)。好发部位由多至少依次为面颊、前额、下颌、鼻部、后背、口周、前胸。44(34.4%)人有痤疮遗传史。58(45.3%)人有瘙痒与或疼痛的自觉症状。34(26.5%)人认为痤疮发病有季节性,且季节顺序为夏>春>秋=冬。87(68.0%)人觉得受到痤疮困扰。其中只有38(29.7%)人认为需要治疗。有35(27.3%)人认为日晒后痤疮加重。

2.3  痤疮患病影响因素分析

2.3.1 痤疮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χ2检验结果显示,年级、体毛、有无便秘、皮肤状况、日晒时间、使用电子产品时间与痤疮发生有关(P<0.05),见表1。

2.3.2 痤疮影响因素逻辑回归分析  以是否患有痤疮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为自变量,包括年级、体毛、便秘、皮肤状况、日晒时间和使用电子产品时间6个指标,并对其赋值,年级(大一=1;大二=2;大三=3;大四=4),体毛(多=0;正常=1),便秘(有=0,无=1),皮肤状况(干性皮肤=1;油性皮肤=2;中性皮肤=3;混合性=4),日晒(≤2 h/d=0;>2 h/d=1),电子产品(≤2 h/d=0;>2 h/d=1),结果显示,痤疮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年级、体毛、便秘、日晒时间和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见表2。

3  讨论

3.1  大学生痤疮发病率处于较高水平

该次调查中,316名大学生痤疮发病率为40.5%。与其他地区大学生发病率有差异:河北省的石家庄大学生痤疮发病率为39.49%[7],广东省的广州大学生痤疮发病率为36.4%[10],山东省的泰安大学生痤疮发病率为44.07%[6],河南省的郑州大学生痤疮发病率为23.2%[2],可能与各地的气候环境、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因素有关。与其他年龄阶段的痤疮发病率有差异:10~18岁痤疮发病率为39.1%[11],26岁以后迟发性痤疮患病率为26.5%[1]。其中,10~18岁组与大学生痤疮发病率差异不大,可能与10~18岁组与大学生都处于青春期水平,体内雄激素升高有关,较高水平的雄激素导致过量的皮脂合成和毛囊开口,同时,过度角化是痤疮形成及炎症反应加重的关键因素[1];而26岁以后的成人组与大学生痤疮发病率差异较大,可能与成人存在生长因子(GH,IGH-1)等激素水平增高有关,这些激素可调节皮脂腺细胞功能[1]。

3.2  不同因素对大学生痤疮患病影响情况分析

3.2.1 年级  随年级升高,痤疮患病率减少,与刘丽娟等[7]报道的年级与痤疮关系一致,可能与随年龄增长,体内激素趋于稳定,更加注重自身形象和皮肤保养有关。

3.2.2 性别  男女性别方面没有统计学意义,与刘青等[3]报道的男性发病率大于女性不符,传统观点认为,男性雄激素水平较女生高,导致油脂分泌量增大。而该篇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样本量中医学院校女生人数普遍大于男生人数有关。

3.2.3 饮食情况  饮食情况与痤疮的发生一直有较多研究。首先,部分文献[12]认为饮食过油、过辣、过甜是痤疮发病的危险因素,解释[13]为一方面长期进食辛辣食物可能促进毛囊皮脂腺分泌皮脂增加,另一方面辛辣食物多是多油高脂食物,此类食物富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长期食用可因体内必需脂肪酸不足,导致表皮角质层中亚油酸降低等脂肪酸成分的改变,从而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引发角化过度,該研究没有统计学意义,原因可能是医学院校课程较多,学生就餐大多在食堂,而食堂餐饮普遍过咸、过辣、过油,即无论痤疮与否,样本在饮食因素方面无较大差异。其次,一些报道认为牛奶的促胰岛素样效应机制对痤疮有影响[14],另外水果中含有抗氧化成分,有利于维持皮脂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从而减少痤疮发病率[15],但在该篇研究结果中牛奶、水果均不是痤疮的影响因素,可能与大学生由于经济、购买条件限制等因素不能规律的饮食牛奶和水果以及该调查样本量不足有关。

3.2.4 体毛  体毛过多作为雄激素多的一个外在表现,是痤疮重要的影响因素[16],与向守宝[17]等报道的结果一致,较高水平的雄激素导致过量的皮脂合成和毛囊导致开口,过度角化是痤疮形成及炎症反应加重的关键因素[1]。

3.2.5 便秘  便秘是痤疮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与杨擎宇[18]等的报道结果一致,便秘不利于体内内毒素的释放,使消化道功能紊乱[19]。

3.2.6 皮肤状况  皮肤状况中油性皮肤与混合性皮肤较干性更容易引起痤疮,与起珏[1]等的报道结果一致,可能是因为油性皮肤与混合性皮肤的皮脂腺较正常增大,导致皮脂分泌过多,皮脂成分改变,缺少正常保护皮肤的脂质[20],且容易堆积、不易清洗。

3.2.7 日晒时间  该调查中日晒时间每天>2 h是痤疮发病的危险因素,与王蒙[15]等的报道一致,部分报道解释原因可能为日晒的紫外线穿透力强导致表皮破坏[21],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3.2.8 电子产品使用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使用电子产品时间的大大延长。该调查中,每天电子产品使用时间超过2 h是痤疮的危险因素。可能与电子产品荧光屏幕长时间对脸部的直接照射刺激皮脂腺的分泌有关,但目前还没有相关电子产品辐射对痤疮影响的具体数值,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3.3  大学生痤疮患病的对策和建议

大学生应该有意识地采取对策预防和治疗痤疮。在学校方面,应积极举办与痤疮相关讲座开设与痤疮相关的选修课,在学校相关卫生平台推送有关痤疮知识来增加大学生对痤疮的认识。另外,应与食堂负责人沟通,调整餐食口味、用油量,推出清淡易消化的新菜品菜系。在个人因素方面,除年龄、性别、体毛情况等不可改变的因素外,饮食宜清淡,避免过油过辣过甜。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有便秘者应积极治疗。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尤其是油性和混合性皮肤,温水洗脸,注意保湿,保持面部的水油平衡,合理使用化妆品。每日日晒时间适中,避免暴晒并且四季都应做好防晒措施。每日使用电子产品时间应<2 h。若确定已有痤疮,应及时通过西医内服药、外用药、激光和中医的拔罐、针灸[22]等合适的手段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  起珏,吕乐春,郭美华,等.重型痤疮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23):2764-2767.

[2]  路金瑞,席子明,董放,等.大学生对痤疮的认识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11):1321-1322.

[3]  刘青,高馨,刘欣会,等.山东省淄博地区痤疮流行病学调查[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3,6(3):149-151.

[4]  陈莹,吴婧,杨柳,等.广州大学生痤疮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9,16(2):131-132.

[5]  陈强,李丹慧,李焕,等.泰安市大学生痤疮发病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2):300-302.

[6]  李圣杰,张友灿,郑高美,等.泰安市某高校大学生痤疮患病情况及多种影响因素Logistic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26(7):625-627.

[7]  刘丽娟,宋适恒,蔡丽,等.石家庄市大学生痤疮患病率与危险因素知晓情况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4,28(2):171-172.

[8]  赵晓苗,倪任敏,黄佳,等.改良Ferriman-Gallwey评分系统用于广东省育龄期汉族妇女体毛评价的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3,48(6):427-431.

[9]  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3.

[10]  谢淑霞,张云青,王玲,等.大学生痤疮患者治疗情况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19):2265-2267.

[11]  丁大鹏,石云,崔剑平.冀南地区城乡青少年痤疮患病率与焦虑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10):729-731.

[12]  魏彬.青春期痤疮的流行病学研究[C]//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皮肤性病學术年会.广州:中华医学会,2010.

[13]  黄克,张俊鹏,陈小敏.广东省惠州地区高校大学生痤疮发病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4,21(3):218-221.

[14]  刘雯雯.入睡时辰及相关因素对广东成年女性痤疮的影响[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15]  王蒙,杜姣洋,张迪,等.大学生痤疮患病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7,38(7):1114-1117.

[16]  高碧珍,李灿东,蔡东华,等.痤疮患者局部皮肤雄激素受体及性激素与中医相关证型的关系[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10):704-706.

[17]  向守宝,张宏,曾翰翔,等.热带、亚热带四地区中学生痤疮现患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 23(2):113-115.

[18]  杨擎宇,汪樊,冯爱平.寻常性痤疮严重度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23(7):425-428.

[19]  蔡在胜,段铱,彭静,等.一清胶囊联合复方维A酸凝胶治疗并发便秘的痤疮75例[J].医药导报,2014,33(12):1575-1577.

[20]  陶诗沁,金城.痤疮与皮肤屏障[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6, 45(4):316-319.

[21]  张荣利,李承新.玫瑰痤疮发病因素调查及其紫外线最小红斑量测定[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27(12):1233-1235.

[22]  黄瑛,伍艺仪,马万里,等.穴位梅花针叩刺拔罐治疗痤疮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4,21(1):63-64.

(收稿日期:2018-05-23)

猜你喜欢
痤疮危险因素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为什么有些人会得严重痤疮?
痤疮的形成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常常摸脸会长痤疮是真的吗
丝柔光子痤疮仪治疗痤疮2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