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傲男 刘志宽 王宗磊
[摘要] 法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均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代表,但是二者的核心内容及处事态度却截然不同。儒家尚仁,中国人基因中的责任思想、恕的思想是儒家与封建专制相统一的特点。而法家赏罚分明,要求严格。儒法思想在汉初董仲舒时期已经进行一次糅合,而刚中并柔、柔刚并济的统治思想为汉初封建统治带来了一系列的良好反应。而如今我们研究的课题便是将儒法进一步糅合从而达到能缓解当今医患关系的目的,进而将这种传统化、国学化的新型医患关系理论推向全国,福利大众。
[关键词] 古代思想;医患关系;对今启示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08(c)-0130-03
现今医患关系是医疗过程中最为复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医患关系处理不好,将会直接引发医疗纠纷乃至医院暴力,这对现今医疗制度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水平和医疗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但与之相应的医疗水平和医者的个人素质并没有完全适应最广大人群的要求,从而产生了各种医患矛盾。医患关系的不和谐不仅影响医院的效益、形象,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同时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看病状况也是有着不小的负面影响。
1 重唤儒家思想来构造新型医患关系
1.1 儒者仁心,医者仁心
儒家思想以“仁”学为中心,孔子说:“仁者,爱人”“仁者人也”等,爱人,这是“仁”学思想的重要构成[1]。“神农…始尝百草,始有医药[2]。”神农氏敢于冒着中毒的危险为天下苍生尝食百草,这也彰显了自古以来奉献他人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好精神。而这些全都是来源于并造就了儒家精神与儒家文化。良好的医德医风便是基于代代相传、永不熄灭的儒家精神。
百家争鸣时期,孔子的“仁”学思想开始影响着医患关系的建設,“仁者爱人” “人性本善”等都是“仁”学思想的重要组成,时刻教育着医者要懂得关爱、体贴患者,提倡人性善良、友好的一面。《论语·学而》提出“泛爱众而亲仁”,意思是做人要广施爱心,亲近仁人志士。历代多有文士跻身医道,以致有“儒医”之称。唐代药王孙思邈一生注重医学道德的修养,在临床实践中将医为仁术的精神加以具体化。他是第一个使医德思想理论化、系统化的著名医家。他浓厚而朴素的思想完全符合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4]。
1.2 以人为本,构筑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早在夏王朝时期,就已经存在着专司用冰事宜的“颁冰人”之职。在炎热的夏天为黎民百姓和朝中官员颁发冰块以防止中暑。“自命夫命妇,至于老疾,无不受冰…其藏之也周,其用之也遍”,以达到“冬无衍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疠疾不降,民不夭札”[5]左传中记载,当时受冰之人范围极为广阔,上到州官,下到百姓,皆可受冰。从这可以看到,在夏商春秋时期已经形成了早期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而且在左传中记载的这个体系服务的人群也是扩大到很多方面。儒家思想氤氲的古代讲仁者爱人的道理,统治者在治理国家的时候也将民生看得尤为重要,所以这也要求我们在现今生活中,重视民生,宣扬儒家思想,坚持儒家理念,以人为本,构筑全方面的医疗保障体系。
在现今生活较为完整的医疗工作中,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是基础,但医生应怀有的“大医精诚”思想尤为重要。为患者提供放心的专业服务,真正为患者着想、践行医者仁心,是医患关系稳定和谐的基石。古代仁医尚且这么多,而在物欲冲击的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反而“医心不古”。导致在实际的医疗工作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少数医务人员违规收受红包、开过大处方、随意检查、以及对患者搪塞敷衍的现象尚还存在,这就从根本上损害了患者的利益,势必造成对医患关系的不利影响,也成为医疗卫生实现服务大众仁济天下目标的障碍。而如今看病出现的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医疗保障体系的不完全。体系的不完全,导致更多人看病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不仅担心治疗结果,还要承担巨额医疗费用。
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是涉及广泛的社会系统工程,医疗保障体系的构筑关键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到医疗保障体系构筑的方方面面,要时刻牢记“人”是保障的中心、保障的主体这一中心思想,才能确保医保体系的最终成功。现阶段我国正在探索建立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设想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将统筹考虑不同群体,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从而实现人群全覆盖,全面落实“以人为本”。
1.2.1 以和为贵,和谐医患 “和”也是中国古典儒家思想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和”指的是“和谐”。与人和谐,于己和谐。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农耕文明,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特征,它强调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谐等。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精神之一,儒、道等主要思想学派对和谐思想都有深刻的阐述。儒家提倡“中和”,强调“礼之用,和为贵”,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表明,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属性。中华文化能够生生不息,中华民族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和谐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
医者和患者之间之所以会出现各种矛盾,便是没有和谐的因素。医患关系的紧张,医务人员、患者之间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医生没有对患者进行尽心尽力的治理,在出现患者及患者家属难以接受的情况时无法保持和谐的心境;患者不能充分理解医务人员,在治疗结束后不能报以和谐的心境。这些都是和谐所体现的重要性。而我们进行一些可实行性的工作时,可以将和谐融入工作的过程中。
1.2.2 将“和谐”渗透到医疗服务的全过程中 在我国当下的医疗服务过程中,医患关系的处理俨然成了最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医疗服务过程也成了患者拿钱看病,医务人员收钱处理,并在固定的程序中完成就诊,社会的发展把医疗服务变成了冷冰冰的过程。要将“和谐”的思想融入进医疗服务的整个过程中。就诊前医务人员的亲切询问,就诊期间医患之间和谐的交流与沟通,就诊后对患者的良好态度,以及“和谐”精神进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都是在医患关系处理的过程中很重要的部分。
良好的医患沟通以患者为中心,实现减轻患者身心痛苦,创造患者最佳身心,促进医患间理解与支持,改善最终治疗效果。在创造良好医患关系,制造医患良好沟通的过程中,医务人员是十分关键的一环。因此,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沟通技巧、情感艺术,培养医务人员的和谐思想,从而提高与患者的沟通能力,使医患之间敢于沟通,善于交流;在沟通的过程中多一些耐心,不失原则,确保灵活,这也能使医务人员不断赢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因医患关系而引发的医疗事故。
立足“和谐”,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将以医疗制度改革为核心,辐射整个医疗卫生体系。现行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并不能兼顾所有医务人员群体的利益,从而在某些时刻,一些参与进医疗服务过程中的人员会产生利益纠纷的矛盾。医护人员之间的矛盾也会影响医疗服务的质量,影响到患者的身心状况并间接影响医患关系。我们可以根据时代的走向而预测,随着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进程的推进,将逐步出台影响到整个卫生体系中各个层次相关人员切身利益的政策。“和谐”进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就是要兼顾各个方面的利益,尽可能照顾到医疗服务体系中的每个群体。因此,医疗体制改革一定要立足“和谐”的思想,将和谐渗透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全过程,立足当今社会的情况,从实际出发,以全新的角度,全新的看法,全新的理论,并以“和谐”为立足点,兼之最终目标,善始善终的进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正如前面所说,造成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要改变这种局面势必改革当前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构建“和谐”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这种服务体系下,医患关系自然也会趋于“和谐”。
1.3 儒家思想进入医务人员的选拔与教育
中国古代就有“儒医同道”的说法,成为良相或者便为良医是我国古代很多士人的毕生理想。我国古代难以长期形成大范围并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关于医疗方面的制度和机制,换句话说,不同时代的经济、政治、文教水平的差异,包括统治者的意志,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疗方面的发展。但仍可以从断代时期学习一些有利于医疗方面发展的经验。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江浙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暖、交通便利,而又靠近都城,人口众多,为文教医学各个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南宋朝廷除沿唐朝继续设立太医局进行医学教育外,还在国子监中设立“医学”。其目的是吸引儒生学医,教养上医,于是出现了儒医队伍。南宋朝廷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医学生和儒生地位相同,医学生也因此受到了人们的重视[6]。自此,医学和儒家学术发生了一定联系。医学济人利事与儒家孝仁相互融合完全符合中国封建社会宣扬的伦理道德标准。一些医药学家也竭力宣扬医学与儒学的重要性和相互依赖性。而到了清代绍兴年间,具有医学教育机构的太医局,虽为医校,但儒家正统气息十分浓厚,上至学校的制度,下到学生的制服都效法太学。由此可见,古代儒学和医学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共同发展的关系。医学以儒学为基础,同时也在变相的发展儒学。
医学生的教育从古至今都穿插着儒家思想的培养。我国古代医学教育中融入仁爱,形成完善的医疗道德体系。比如我国药王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详细阐述医生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这些理论与实践知识中对人文教育都有一定的比重。人文教育必须从顶层设计开始,促进中医教学全面协调发展[7]。
古代儒医的出现,从很大程度上启示我们,要让儒家思想的教育进入医学生的培养与选拔。如今高等教育对普通百姓来说已经不是不可能的事,而志在提高全民素质的普遍高等教育也带来了精英缺乏等一系列的问题。虽然我们的大学培养了众多的医学生,但是我们却忽略了对医学生的职业精神以及传统国学素养的培养。医学人文课堂教学与社会现实人文背景相脱节,造成人文教学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常见的典型问题如医学生对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的不重视与不理解,以至于他们走上社会时面对各式各样的患者会束手无策。所以我们能做到的只能是在最普遍的高等教育层次中提高教学质量—对医学生的课程中添加职业精神教育是刻不容缓的课程改革事宜。在当代医学本科生包括研究生的课程中,结合国学方面的授课,多添加一些能增强医学生职业精神和道德素养的教育课程以及社会实践工作。在对医学生的教育中,融合儒家思想,配之以儒家礼仪,不仅能提高医学生的专业技能,也能实现提高医学生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这一长远的目标。同时,在医学生实习包括医院招收医学生也把职业精神和道德素养作为衡量医学生水平高低的一项标准。我们应把对医患关系的处理方面追溯源流,从医学生的培养和选拔的过程中就开始融入我国传统优秀思想。
2 法家思想配合儒家思想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提出了以法治国。法是通过具体的刑名赏罚来实现的。众所周知,法家思想则代表着严厉和刚正,虽然法家思想是管理国家和其他机构的重要思想,但一味的采取法家思想,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单纯地用法家思想指导医患关系的转变容易造成过度重视法治而忽视伦理的现象。对法律条条框框的追求会很大程度上忽视对患者的人文主义关怀。我国古代就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传统思想,在发生一些事故时,人们普遍的想法还是私下里协商解决而不是一定要采取官方的手段。因此,在设定一些保障患者权益,规范医疗关系的法律制度之外,还要配合以人文主义为主的医患协商模式,才能使得医患关系得到良好处理。
唐代文学家、医学家刘禹锡强调“万物不可以无法”,他同样把法家的这种法治思想运用到医疗上来,进一步指出,所谓“生不由养”,是诬枉的,对儒家宣扬的“死生有命”的反动宿命论进行了痛击[8]。将法家思想引入医患关系的建设,不只是為了把刚柔并济的理念导入医患关系处理的环节,更是要求在处理这一问题中不再固步自封,尊经复古,而是能做到善于吸取新鲜事物,进行革新,做到进步。可以从最传统医患关系中的矛盾入手,剖析医患矛盾出现的原因,结合时代的脚步,衍生出时应当代医患关系处理的解决方案。我们可以分析不同情景下产生的医患矛盾的原因和过程,从而从而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并保持革新思想,应对并处理不同的医患关系。
医疗纠纷发生之前的预防机制很重要,医生需要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使患者对他产生信赖,与患者及其家属做好必要的沟通,令其知情权得到充分的保障,对整个治疗过程有充分的了解,同时给予其必要的人文关怀,在纠纷发生后,医院以及医生要做到的最主要的事情就是保证证据的确实可信,保证医疗鉴定结果的真实,保证一切程序依照法律的规定进行,并且同时要与患 者及其家属进行积极沟通,争取用和解的方法解决纠纷,以最小的损失使双方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9]。
法家思想重视邢名赏罚。医疗机构在做关于患者的诊后调查时,可以在医疗过程中关于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和医患沟通程度上做一些了解,从而对这些方面处理得当的医务人员进行褒奖,对处理不得当的医务人员进行惩罚。另外做好法律知识宣传教育的工作,使医生及医院了解违反法律的严重后果,做到防范于未然,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纠纷的发生,创造一个医患之间的和谐环境。
[参考文献]
[1] 郭岱炯,李顺民,杨曙东,等.中国传统文化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6(12):1461-1463.
[2] 司马迁.《史记·补三皇本记》.
[3] 徐荣绘,刘燕.中国古代医患和谐思想述略[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5,13(1):18-20.
[4] 吕金娥,刘海燕,孙思邈.医德修养与儒道思想的渊源关系[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5(2):26-28.
[5] 左丘明.《左传》.
[6] 陈艳阳,李具双.论宋元之后江浙医学兴盛及原因[J].江苏中医药,2003,24(1):46-48.
[7] 李倩,马莎.古代医学教育模式对当代中医教育的启示[J].医学研究,2017(3):208.
[8] 刘禹锡.法家思想在医学著作中的体现[J].新医药学杂志, 1974(9).
[9] 方安安.儒法结合创建新型医患关系[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6):34-35.
(收稿日期:2018-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