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娥 杜晓青 许敏
[摘要] 目的 探讨疼痛护理质量管理应用于肿瘤科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10月该院肿瘤科128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组,对照组患者根据医嘱采取常规三阶梯镇痛方案,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时评估疼痛情况。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疼痛护理质量管理干预。评价两组患者疼痛护理的有效率,以及患者对该次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疼痛护理的总有效率为96.09%,高于对照组80.47%(P<0.05)。研究组患者对疼痛护理的满意率为89.84%,显著高于对照组76.56%(P<0.05)。结论 疼痛护理质量管理应用于肿瘤科患者中效果显著,适于临床推广。
[关键词] 疼痛护理;护理质量管理;肿瘤科
[中图分类号] R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03(a)-0044-02
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健康与生命安全的常见病,且随着病情的进展,病灶会不断压迫周围神经,继而诱发疼痛,给患者身心带来了巨大的痛苦,甚至使其丧失对治疗的信心[1]。目前,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方案缓解肿瘤科患者的疼痛阈值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部分基层医院开展了疼痛专科护理工作,有效提高了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2]。然而,由于多数护理人员与患者对疼痛管理知识的掌握度不够,加之缺少规范化的标准用于评价疼痛护理质量,这使得此项工作进展缓慢且无据可依[3]。为了进一步完善肿瘤患者的疼痛管理效果,该院肿瘤科于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病区开展了疼痛护理质量管理,以期为肿瘤科护理管理工作提供更为科学、全面且持续的支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肿瘤科128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组,男68例,女60例;年龄38~75岁,平均(58.6±5.3)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1~24 kg/m2,平均(22.4±0.5)kg/m2;入院时数字分级法评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Scale,NRS)评分为4~9分,平均(5.8±1.2)分。选择选择2015年9月—2016年9月该院肿瘤科128例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男70例,女58例;年龄40~74岁,平均(57.8±5.5)岁;BMI为21~24 kg/m2,平均(22.5±0.2)kg/m2;NRS评分为4~9分,平均(5.8±0.8)分。纳入标准:NRS评分在3分以上;患者预计生存期在3个月以上;该次研究内容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研究内容已告知患者与其家属知情,并取得同意权。排除标准:伴脏器功能严重衰竭;沟通与认知障碍,或有精神疾病史;长期酗酒与滥用药物史。在性别、年龄与BMI对比中,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根据医嘱采取常规三阶梯镇痛方案[4],住院期间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评估疼痛情况。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疼痛护理质量管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组建疼痛护理质量管理小组,小组成员包括护理组长、疼痛专科护理人员、个案管理员、肿瘤科护士长,护理管理流程包括“患者入院评估-临床护理-疼痛干预-出院护理”等,并根据患者的疼痛情况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同时,设置疼痛护理质量管理指标,包括:评估疼痛的准确性、观察病情的及时性、疼痛护理记录质量、疼痛护理教育。①评估疼痛的准确性管理: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对疼痛部位、不良影响、疼痛发作时间与持续时间、处理方案等进行评估,并及时采用NRS量表对患者的疼痛度进行评分。②观察疼痛病情的及时性管理:患者入院后8 h即可实施疼痛评估;对于手术患者,完成手术后应全面评估麻醉是否失效,特别是硬膜外麻醉者,应每小时评估1次,至少3次;针对NRS疼痛评分在5分及以上的患者,则需要对其进行镇痛处理,之后再次评估,直至评分降低至5分以下。③疼痛护理记录管理:认真记录患者疼痛护理相关程序,并评估记录的完整、连续、全面性,以及有无修改与字迹的清晰度等。及时发现疼痛护理记录问题,并加以改正,以便使疼痛护理管理方案有章可循。④疼痛护理教育:通过个体化指导方式,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疼痛知识教育,包括:肿瘤导致疼痛的原因、鎮痛药物的药理知识、健康生活方式、并发症防治原则等。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14 d,评价两组患者疼痛护理的有效率。其中患者NRS评分较干预前降低50%以上,24 h疼痛发作频率≤3次,24 h止痛药物应用频次≤3次为显效;患者NRS评分较干预前降低25%~50%,24 h疼痛发作频率≤5次,24 h止痛药物应用频次≤5次为有效;以上指标均未达到为无效。显效与有效计为总有效。②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价两组患者对本次疼痛护理干预的满意度。问卷内容包括:疼痛护理干预技术、疼痛护理教育、疼痛护理干预及时性、疼痛护理干预的有效性。满分为100分,70分及以上为满意。
1.4 统计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处理与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对比以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疼痛护理的有效率对比
研究组疼痛护理的总有效率为96.09%,高于对照组80.47%(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对疼痛护理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115例患者对疼痛护理满意,对照组98例患者对疼痛护理满意,研究组患者对疼痛护理的满意率89.84%,显著高于对照组76.56%(χ2=8.078,P<0.05)。
3 讨论
疼痛是中晚期肿瘤患者最为常见的症状表现之一,主要由肿瘤压迫四周神经组织所致,不仅给患者的机体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同时也易使其产生消极、绝望等负性情绪,严重影响了生存质量[5]。目前,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降低肿瘤患者的疼痛阈值,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者研究的重点[6-7]。
疼痛护理质量管理是一种新型疼痛护理模式,其通过评估疼痛的准确性、观察疼痛病情的及时性、疼痛护理记录、疼痛护理教育等方式,科学规划疼痛护理方案,增强患者对疼痛的认知度与应对能力,保证生活质量。其中评估疼痛的准确性管理与观察疼痛病情的及时性管理可以通过专业的测量工具及时、准确掌握患者疼痛的时间与程度,利于调整镇痛方案[8];疼痛护理记录管理则为患者疼痛护理工作提出了全面、完整的支持;疼痛护理教育提高了患者与其家属对疼痛知识的掌握度,并树立起战胜病魔的信念[9-10]。该文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疼痛护理的总有效率为96.09%,高于对照组80.47%(P<0.05)。可见,疼痛护理质量管理能够有效提高肿瘤科患者的疼痛护理效果,保证治疗质量。同时,研究组患者对疼痛护理的满意率89.84%,显著高于对照组76.56%(P<0.05)。疼痛护理质量管理便于护理人员及时发现护理偏差,纠正不规范的护理操作,真正实现护理标准化,继而提高服务质量,以及患者对疼痛护理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疼痛护理质量管理应用于肿瘤科患者中效果显著,适于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檀亚玲.肿瘤科护士对疼痛管理知识与态度的调查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19):19-20.
[2] 贺春英,李敏.应用PDCA循环护理模式提高肿瘤患者疼痛药物控制依存性[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6,14(4):76-77.
[3] 吴秋娟,吳媛.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的建立与实施[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6):133-135,138.
[4] 石丽丽,王蔚玲,孙玉红,等.肿瘤科护士对癌性疼痛管理的认知与实践现状[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3):50-52.
[5] 梁素丽.优质护理对恶性肿瘤患者癌性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15):141-143.
[6] 姜荣.规范化癌痛护理对癌痛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6,45(12):1481-1483.
[7] 党翠云.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肿瘤科病房中的应用[J].贵州医药,2016,40(7):774.
[8] 覃星柳,曾毅,韦平原,等.肿瘤科及非肿瘤科护士对三阶梯止痛治疗的认知对比分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4,35(6):64-67.
[9] 朱德霞.肿瘤科护士对肿瘤护理知识认知的调查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14,36(6):176-178.
[10] 刘玉,林细吟,赵娟娟.肿瘤科护士癌痛控制护理行为调查[J].护理研究,2014,28(21):2581-2585.
(收稿日期:2017-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