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雷 李金玲 谢颖 余维田 韩颖 胡姗姗
摘 要:第二课堂成绩单是高校完善学生素质培养方案的一个新的思路,能够有效补充现有培养方式的不足。本文针对东北地区高校推廣“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进行调研,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并从主题,机制、形式、内容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成绩单;高校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刘雷,硕士,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组织管理、创新管理;李金玲,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学生,通讯作者;谢颖,沈阳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学生;余维田,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韩颖,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学生;胡珊珊,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辽宁 沈阳 110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评价协会第二届教学改革与教育质量评价研究课题“基于柔性管理的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编号:PJHYYB17258)、“高校教学名师能力特征识别与成长规律研究”(编号:PJHYYB17173)、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高校创业导师能力特征识别与成长规律研究”(编号:JG17DB377)和沈阳工业大学教改项目“基于职业认同的管理类专业教学方式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1-0123-02
为促进青年学生按照“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六有大学生”要求全面发展,贯彻落实《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部署要求,团中央印发了《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试点工作实施办法》通知,对试点内容和安排做了详细的要求。结合东北地区人力资本需求的现状,通过第二课堂成绩单的有力助推,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再次振兴培养更多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是东北地区高校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关于高校推广“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研究,学者们从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1]、评价体系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2]、平台打造的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3],刘雷等还提出柔性的课程体系设计[4],与“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推广有较好的关联性。
课题组本次调研主要从需求侧入手,调查了东北地区15所高校共1571名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得到有效问卷数723份。涵盖了“985”“211”、普通一本和普通二本等全部学校层次以及所有年级。调查并分析影响东北地区各高校在校大学生对第二课堂的认知、理解以及期望等相关因素,由此探询学生群体对推广第二课堂并建立“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观点及意见,从而对共青团中央及各高校如何加快推进第二课堂以及“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提出合理化建议,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一、东北地区高校推广“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存在的问题
1.观念两极分化态势明显。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受访学生对第二课堂的前景持乐观态度,表示支持第二课堂的推广与“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建立;还有部分受访学生表示不支持,对第二课堂的未来发展趋势及“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设立持悲观态度,持有此观点的被访者认为在现有的高校教育体制和资源条件下,推广“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可行性较低,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作用有限,未来持续开展的可能性有待观察。由此可见,提高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的认知度与参与度,增加第二课堂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与感染力,成为推广第二课堂的首要问题。
2.传统活动设置与学生诉求不符。传统活动设置单一,缺乏互动性,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脱离学生群体的兴趣爱好与个性需求,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程度。从学生希望参与的第二课堂活动类型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多元化、自由化态势日趋明显,学生对第二课堂有着更广泛的诉求,希望通过这一渠道更深层次地挖掘自身潜能。现在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已不能满足新时代大学生追求个性、展示自我的需要,第二课堂建设应进一步结合学生需求,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打造轻松活泼、寓教于乐的学习环境。
3.强烈的能动参与意愿无法满足。大部分受访学生表现出更强烈的参与意愿,倾向于结合自身兴趣爱好选择或者设计相应课程。从参与动因上看,大部分受访学生选择理性参与,义务或盲从参加第二课堂的比例较小。从参与形式上看,学生希望可以扩大眼界、提高实用技能、优化知识体系、培养逻辑思维,进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参与第二课堂的考虑因素上,侧重于活动是否利于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而现有的第二课堂还无法满足学生对能动参与式课程的要求。
4.客观因素限制引发活动成效性不足。高校软硬件设施的建设与投入亟待提高,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型媒体和信息技术应用不够广泛,由于参考指标、活动时长、人数限制和成绩要求等一系列客观因素的限制,第二课堂活动成效性不足,学校必须在提高基础设施的同时兼顾学生教育和活动成绩之间的平衡。
二、关于东北地区高校推广“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建议
1.主题要求
(1)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特色。结合自身学科特色及地理环境优势,围绕东北当地文化习俗等设计特色鲜明的主题,既可以制定出符合本校的一套制度体系,又能够在国内高等教育领域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2)高雅性与娱乐性并重。第二课堂活动在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同时,也应着眼于各种休闲娱乐活动,大学校园应塑造严肃性与高雅性并存的学术环境,又能呈现出一种自由、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
2.机制保障
(1)在教学体制上予以保证,以自由参与为首要原则。第二课堂活动是学生的兴趣活动,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学生有充分的选择权。大部分地区的学生在中学阶段接受的多是应试教育模式,重知识、轻能力,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标准化”“填鸭式”的培养方式让很多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与自我探究精神。因此,加快由应试教育向素养教育的转变是提高东北地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举措。
(2)加强高校软硬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投入。加强各类场馆建设,如体育馆、游泳馆、校史馆等,因地制宜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冬夏令营、科学考察和各类竞赛等,拓宽学生认识世界、感受世界的渠道。
(3)引入竞争机制。建立科学规范的课程质量监控体系,引入竞争机制,扶优淘劣,并配套任课教师激励措施,尤其在课酬和职称晋升方面要有配套政策,通过竞争激发教师的第二课堂课程建设积极性,进而带动提升学生的内在驱动力。
(4)加强第二课堂师资力量建设。第二课堂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第二课堂的师资水平。高校除了充分发掘校内现有师资潜力,还要积极利用校外资源,包括区域内其他院校的师资以及社会各领域的代表,建设一支有较高素质的第二课堂师资队伍。
3.形式安排
(1)满足多元化需求。第二课堂应不拘泥于现有的模式,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寻找贴合大学生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的形式,由目前标准化思维向创新型思维转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社交平台拓宽领域。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型媒体和信息技术的兴起,不仅为学生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也为第二课堂带来有效运行载体和支撑手段。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开创传统课程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模式必将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认同感。
(3)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将第二课堂纳入对外交流的范畴,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不断扩大与国内、国外各大学团体之间的联系与沟通,逐步优化第二课堂形式。
4.内容设计
(1)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不同于第一课堂培养方法的相对固定,第二课堂应突出参与的自愿性、内容的灵活性和思维的创造性,以学生需求为基础,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结合学生专业特长、职业规划或爱好兴趣,量体裁衣,逐步提升教学内容的实践性、科学性和时效性。
(2)打破学科之间的限制。加大经费投入,鼓励、支持跨学科研究和教学组合,丰富活动内容,培养学生多视角看问题,拓展认知边界,提高鉴赏力。
(3)提高体育活动与户外运动的普及化和规范化。体育活动与户外运动虽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但仍存在不够普及、缺乏正规的训练和正确的引导等问题。可在校园网上开辟体育专栏,提高体育场馆利用率,进行正规、系统的训练,增加各类体育赛事或节日,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并进。
(4)建立可量化的青年志愿者评级制度。大学阶段的志愿者活动,对健全学生人格、提升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东北地区在推动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建设过程中,应将其纳入内容体系,吸收国内外有益经验,建立制度保证,设立专门的志愿课程,使志愿服务趋向常态化、组织化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
[1] 蒋志勇.浅析高校“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及其管理[J].教育与职业,2008,8(23):62-63.
[2] 卢振雷,江宁,王磊明,潘潇.高校“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研究[J].中國林业教育, 2013 , 31 (6) :14-16.
[3] 赵健,谢欢,章樱樱.依托“PU”平台打造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成绩单”的探索[J].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3):87-89.
[4] 刘雷,翟鹏飞,邢静茹.基于柔性管理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J].新课程研究,2017, (10) :35-37.
责任编辑 秦俊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