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佳婧
摘 要: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的历史演进经历了四代领导集体,显现为对于执政党自身建设的主体性自信、国家文化建设的现实性自信、社会文化建设的发展性自信和人类文化发展的人文性自信四个价值维度。高度凝炼党对文化自信的践行经验,主要有顶层设计的深入考察、基本方向的向度架构、内在活力的现实运作和外部保障的动力机制四重意蕴,高度分化又深度融合,为国内外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范本。
关键词: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8.04.022
文章编号:1009-6922(2018)04-107-06
一、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的发展脉络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伊始就将文化自信定位到重要方位,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的历史演进经历了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四个时期,是将文化自信精神内化与行动外化高度统一、深度融合的过程,持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文化自信实践,深刻推动了中国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
(一)邓小平时期:民族性的文化弘扬
1.首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的重要举措,蕴含了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1986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出和贯彻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发展战略的认知进程,从理论引领和实践意蕴两个逻辑上践行了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文化自信。
2.“二为方向”。“二为方向”的理论内涵为“为人民服务”与“为社会主义服务”,两者高度统一、交相辉映,从“文艺从属于政治”的思想固化藩篱中破除,步入文化蓬勃发展的正确轨道上,纠正了“左倾”“右倾”思想对文化发展的桎梏,明确了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基底下大力支持文化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整体图景提供了科学向度。
3.“三个面向”。三个面向的框架理论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深刻揭示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世界性走向和前瞻性发展。文化现代化是经济政治现代化的推动力量,是实现自身发展的变革方式;文化面向世界是一种文化的空间拓展,是将本土文化与世界优秀文化因子相互交汇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地理坐标系;文化面向未来极具前瞻性意蕴,以开放、豁达、独到的视角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
4.“四有公民”。四有公民包含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个价值维度,亦发轫于《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将国家视角对于人才的全面培养和个人角度对自身的价值实现进行深度融合,明确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本土化目标凝炼,更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于社会主义接班人培养方向的廓清。
(二)江泽民时期:先进性的文化传承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国家的文化架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首次使用,其概念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厘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初步提出、系统论述和深刻践行,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的逐步深入透视。
2.以文化软实力提升综合国力是国力的提升要旨。综合国力的强弱决定了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角色定位、国际地位和话语能力。江泽民同志已经深刻认识到文化软实力的强化和文化形态的优化的重要性,文化软实力对于综合国力提升日益凸显的重要战略地位。文化力量与综合国力共同驱动、相互融合、立体互通、互依互存,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文化建設的重要性的认识迈入了新境界、到达了新高度。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回归。“三个代表”的理论内涵为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首次提出于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之时。同年五月,在江苏的党建座谈会上对“三个代表”做出了进一步论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映射了党对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深刻践行和对生产力发展与文化建设的发掘和阐释。
4.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精神武器。民族精神是在长期的自然演进过程中凝聚成的独具一格又薪火相传的精神瑰宝,中华民族精神蕴含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价值理念、文化底蕴与民族气魄。江泽民同志将大力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支撑实践的重要精髓理念和促进民族发展的精神法宝,是中华儿女永恒的精神武器。
(三)胡锦涛时期:和谐性的文化建构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战略的路径依赖。胡锦涛同志强调,“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全面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实践必然。经济体制的历史性变革迫使文化体制也要因时而变以助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我国文化领域的创新发展奠定了牢固的体制基础,彰显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索。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文化性质的集中表达。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理论引领,以和谐性、共融性和泛道德性为联动机制,涵盖价值观念、精神思想、道德伦理和行为规范的文化。首次提出于《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建设和谐文化”这一重大战略方针在十七大报告中做出明确表述,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的文化自信的深刻表达。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体系的时代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首次明确这一重大战略思想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是党对文化自信的又一次理论创新和科学完善,是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论引领、实践表达和突破创新。
4.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文化理论的深邃逻辑。科学发展观的完整理论阐释是:“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从纵向上看,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从横向上看,对我国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创新意义。科学发展包括但不局限于经济发展,还包括文化等多方面的创新、科学、协调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文化领域发展,充分反映了党对文化自信的深刻实践。
(四)习近平时代:时代性的文化开创
1.传承传统文化优秀基因是历史铺叙。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同志注重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根基,秉承正确科学的态度,既要守望精神传统,又要注入新的文化质素;既要继承中国民族优秀文化基因,又要融入与时俱进的时代元素,使中华传统文化跨越时间、融合空间,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名片,唱响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之声。
2.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是全社会的价值目标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培育和践行的二元结构,培育是践行的精神基础,践行是培育的行动路径,两者的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了社会主导价值体系。
3.文明互鉴中实现文化自信。在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实现与坚定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是生存之本和发展之基。实现文化自信是型塑中国海纳百川的品格、熔铸百家的品质、开放创新的形象的前提,更是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增强话语影响力的精神力量。
4.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目标要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是提升全民族文化软实力的目标要旨,是提升我国国际地位的实践路径,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遵循。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对外传播力、文化吸引力和民族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鲜明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对于文化发展的高度自信和时代创造。
二、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的价值维度
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即文化自信对于多方主体的有用性体现。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实践显现为对于执政党自身建设的主体性自信、国家文化建设的现实性自信、社会文化建设的发展性自信和人类文化发展的人文性自信四个价值维度。
(一)中国共产党对政党文化建设的主体性自信之维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使命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经历了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衰落之痛后再次繁荣而产生的发展之需,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要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中国共产党必须要担当使命,加强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党建工作。文化自信是实现政党建设的必要环节和关键一步。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理论引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这个科学体系包容开放,与时偕行,是中国向更高目标迈进的理论指导,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指南,是进行党的建设的主体性自信维度的重要体现,开辟了社会主义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道路。
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道路践履。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理路和路径践履。实现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是其价值诉求和现实依据。
(二)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文化建设的现实性自信之维
1.民族凝聚力有助于锻造本土性民族力量。以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是本土性的战略研判,民族凝聚力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现实,并彰显着时代内涵。民族凝聚力于国内境遇可以谋得最大程度的社会思想共识,于国际境遇可以打破本国文化禁锢。民族凝聚力渗透于社会文化有机体之中,使社会成员将概念化的民族凝聚力转变为普遍自信的思想行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世界文化和谐有助于缔造世界性和谐文化。文化自信能促进世界文化和谐共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求同存异,建立世界文化交流新模式、营造世界文化碰撞新氛围、打造世界文化对话新机制,以中国的文化自信促进世界的文化和谐,打破地域之界。世界文化的求同索异是为中华文化的世界性传播营造世界秩序,是党对我国文化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
3.文化全球对话有助于谋求全球性文化共生。文化打破国家的界限可以统称为人类文明,在维护本国的文化安全的前提下与国际优秀文化积极交流互鉴,着力实现世界文化有序发展,是发展中华文化建设的世界眼光。加强文化层面的全球性对话是以镜像视角反观自身、审视本土文化,弥合世界性思想分歧,构建人类文化整体和谐性、共融性和共振性图景。
(三)中國共产党对社会文化建设的发展性自信之维
1.深切把握社会主流文化根基。社会主流文化对社会成员的影响是连续性和持续性的,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多样、多元、多变的文化相互激荡与碰撞,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大势所趋。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多元性社会思潮,科学深刻把握社会主流文化根基,掌握文化发展方向,着力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深度和外延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