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惠惠 刘晓哲
〔摘要〕 文化自信是一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当前,学界关于文化自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文化自信的内涵、特点和意义,坚定文化自信的路径,文化自信的相关关系,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随着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对文化自信需要在研究方法、内容等方面继续深入研究。
〔关键词〕 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9-1203(2018)05-0110-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以宽阔的历史视野、博大的政治胸怀、强烈的使命担当,多次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深刻阐述了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重要意义,凸显了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信”阐释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的第四个自信,也是最深层次的自信,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了重要论述。对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内容、意义和实现路径三个方面。
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内容。赵付科和孙道壮指出,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在生成逻辑上,主要把握了历史、价值、实践三重逻辑;在内容要点上,主要包括了自信之根、自信之魂、自信之力、自信之源、自信之本等五个方面。自信之根即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命脉,自信之魂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之力即坚持文化软实力的稳步提升,自信之源即坚持民族性与时代性的融合转换,自信之本即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创造。陆卫明和孙泽海认为,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阐述了坚定文化自信的战略地位,分析了提升文化自信的依据,阐明了增强文化自信的基本途径。
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意义。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蕴含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实现路径及逻辑前提。对文化自信的探究与传播,有利于人民群众了解文化在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中的地位,进一步了解自身、理解世界,使文化真正融入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从而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与物质的双重需要。赵付科和孙道壮指出,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传承性、方向性和发展性三个层面:传承性意义在于为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的弘扬作出了新的贡献,方向性意义在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发展性意义在于为推动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了文化自信的实现路径:文化自信需要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发掘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发展文化事业与产业、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五方面进行落实。
近几年,学界除了认真研究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之外,还围绕“文化自信”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文化自信的内涵、特点和意义,坚定文化自信的路径,文化自信的相关关系等。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心理特征、精神状态说”。大部分学者认为文化自信是一种心理特征、精神状态。李宗桂指出,我们所讲的文化自信是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是在文化层面对本民族自我价值、自我能力和自我发展前景的自觉持守和淡定心态。沈壮海和张哲认为,文化自信体现为观察、思考和推动文化发展进程中对于优秀传统的礼敬、直面世界的从容、开创未来的坚毅 〔1 〕。刘水静认为,文化自信是指一国民众对其国家主流文化的充分肯定、积极认同和倾心归依 〔2 〕。任平认为,文化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发展新胜利的最重要的理论原则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基本结论 〔3 〕。
“宏观—微观说”。秦志龙和王岩指出,文化自信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其表现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无论是在纵向的历时比较中还是在横向的共时比较中,都能正确看待自身文化,并对这种文化充满信心;就微观的个体而言,其表现为个人对所属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身份认同、情感寄托和积极态度 〔4 〕。
“多维说”。学界大部分认同文化自信主要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雷家军指出,以上三种文化奠定了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党和人民的高度文化自觉,则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思想条件和方略支撑;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是遵循人民逻辑、实践逻辑与和谐逻辑而得出的既基于现实又面向未来的重要论断。
二、文化自信的特点和意义
关于文化自信的特点。孟睿認为,文化自信具有持续性、开放性、基础性和现实性特征。在表现形式上,文化自信主要通过文化认同体现文化自信的知性内容,通过文化自觉体现文化自信的理性意向,通过社会生活体现文化自信的现实要求,通过对外交流体现文化自信的世界关怀 〔5 〕。石文卓认为,文化自信植根于中华民族肥沃的文化土壤,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及综合国力的物质支撑,具备文化自觉的心理基础 〔6 〕。
关于文化自信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其一,文化自信具有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郑海祥和阚道远认为,从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核心内容与现实指向来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自信的灵魂和旨归,它有力回应了“普世价值”“历史终结论”的挑战,缓解了社会经济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焦虑,为保持和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思想基础;民族精神捍卫着国家文化主权,保卫着国家文化安全,为保持和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文化自信的精神气质,有效化解了“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的负面影响,充分展现了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精神风貌 〔7 〕。其二,文化自信有助于社会制度的建设。秦志龙和王岩认为,文化自信之旨趣在于从文化视角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使社会制度的“中国方案”日臻成熟、更加完善。其三,文化自信是汇聚中国力量的源泉。陶蕾韬认为,文化自信汇聚的是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巨大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带有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精神传承,是牢不可破的精神长城。其四,文化自信对其他“三个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商志晓认为,增强文化自信既是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客观要求和逻辑必然,又是支撑和形成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文化要素的整体呈现。邵芳强和魏晓文指出,文化自信为其他“三个自信”提供精神支撑,贯穿于“三个自信”,渗透到中国民众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使“三个自信”更加坚定 〔8 〕。潘新喆和刘爱娣认为,“文化自信”为其他“三个自信”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文化根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提供了精神动力。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共同构成“文化自信”的内核与承续谱系 〔9 〕。其五,文化自信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价值。肖群忠和杨建强认为,文化自信对人类、民族和国民的价值贡献在于: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引领人类的共同价值,贡献中国智慧;凝聚价值共识,培育民族精神;赓续礼仪之邦的传统,塑造现代公民和君子人格 〔10 〕。
三、坚定文化自信的路径
提升价值观自信。王喜国和刘芳认为,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和理性升华。要在坚定文化自信中不断提升价值观自信,就要坚持理论的彻底性,为价值观自信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坚持实践的检验性,为价值观自信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和土壤;发挥中华优秀文化的渗透作用,为价值观自信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
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沈壮海和张哲认为,厚植中华民族奋力向前的文化自信,要加强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文化创造与优秀文化成果的教育。潘新喆和刘爱娣认为,践行“文化自信”,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将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注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增强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同时,还要依靠文化产业的发展。范玉刚认为,夯实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要积极创新当代文化,以发达的文化产业为支撑,依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 〔11 〕。
另外,还有学者提出了多条路径。陈曙光和杨洁认为,坚持文化自信,要有定力,既要正确看待当代中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要破除对西方文化、价值观的迷信和盲从。肖贵清和张安指出,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2 〕。汤恒认为,文化自信的实现路径包括:坚持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3 〕。章琳指出,坚持文化自信,不能忘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中华民族的基因及本国国情的实际,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文化共生、为我所用,大胆探索、努力突破,百花齐放、日新月异 〔14 〕。张明认为,辩证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需要恰当处理“三重关系”:一是恰当定位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理论坐标的外部关系,二是恰当处理文化自信的内部关系,三是恰当处理传统文化在文化自信中历史地位的核心关系 〔15 〕。石文卓认为,在新的历史境遇下,提升文化自信要通过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落实开放发展新理念以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几个方面予以实现,从而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牛先锋和云付平指出,坚定文化自信,一是要有足以支撑文化自信的经济基础,二是提升文化形态自身的完整性和成熟程度,三是增强作为文化主体的人对文化自觉及其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把握能力。董朝霞认为,我们需要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从人类情怀和人类解放的高度理解社会主义文化,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处理好“中国特色”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大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耿超认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需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努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高文化生产力;注重整合创新,提高文化凝聚力;吸收有益成果,提高文化包容力;维护文化安全,提高防御力;推动文化“走出去”,提高文化影响力;构建国际文化新秩序,提高文化参与力 〔16 〕。
四、文化自信的相关关系研究
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编著的《文化自信:创造引领潮流的时代精神》,涉及与文化自信相关的八个方面:时代与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与实现民族复兴,文化自信与执政党建设,文化自信与其他“三个自信”的关系,文化自信与建设文化强国,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文化自信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与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 〔17 〕。
文化自信与中国道路的关系。陈晋认为,中华文化是中国道路的生长土壤,坚定文化自信,要讲好中国道路的故事。讲好中国道路的故事,既是揭示和传播中国道路的文化软实力,也是用中国道路的理论、实践为文化自信注入新的能量和源泉 〔18 〕。
文化自信与文艺的关系。刘金祥认为,文化自信是文艺创作最原初的精神源泉、最基本的精神品格和最根本的精神归宿。文化自信是文艺创作的精神引领。在文艺创作中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把历史、现实和未来贯通起来,把个人、民族和时代结合起来,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把尊重历史事实和坚持文艺规律融合起来,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引领文艺事业走向自强 〔19 〕。
文化自信与中国梦的关系。刘先春和张思源认为,文化自信是对自身优秀文化的肯定和信仰,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中国梦滋养着文化自信,而充分的文化自信是助推中国梦实现的必要条件。站在民族复兴的新起点上,正确认识文化自信和中国梦的关系,对于实现文化自强及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20 〕。
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梁秀文和夏從亚认为,文化自信必须考虑文化中包含的各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自信的本质与灵魂,只有通过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文化认同,才能逐步增强、实现文化自信 〔21 〕。
文化自信与文化现代化。方世南认为,文化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灵魂,对现代化起着强大的精神引领和智力支持作用。要以文化自信的坚定信念推进文化现代化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坚定文化自信,大力打造与经济地位相匹配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实施文化现代化战略,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把增强文化软实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把提高国民人文素质作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目标,以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促进经济硬实力的提升。
文化自信与传统文化。王志民认为,浑融一体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自信的根基。树立中华文化自信,最基础、最根本的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22 〕。
五、关于文化自信研究的评论与展望
研究文化自信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尽管我国学术界在文化自信问题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还存在不足,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深入研究。其一,学界对文化自信的研究大多是从某个点出发,并且宣传性解读性的研究成果较多,学理分析性研究成果较少;相似性研究成果较多,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较少。这就需要运用系统的方法研究文化自信,进行更加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其二,对于文化自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文学等学科领域,并且研究方法较为单一,需要采用多学科、多方位、多角度研究方法。可以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主阵地,政治学、文学、文艺学、传播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积极参与其中,实现文化自信研究的整体推进。其三,对坚定文化自信面临的挑战和困境的研究成果较少,需要深入研究文化自信在当前实践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做到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需要深入研究增强文化自信在当前面临的问题,比如文化自负和自卑心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滞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不足等情况。其四,学界对文化自信背景的研究成果较少,对此需要深入研究。当前,可以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角度进行研究。国际上,由于意识形态对立和利益诉求不同,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图谋,文化安全等问题愈加突出。从国内来看,我国的经济与文化发展不平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加强对外宣传等工作,都需要加强文化自信。
〔参 考 文 献〕
〔1〕沈壮海,张 哲.厚植中华民族奋力向前的文化自信〔N〕.光明日报,2016-07-19(04).
〔2〕刘水静.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建设的战略意蕴〔J〕.教学与研究,2016(11):20-26.
〔3〕任 平.全球文明秩序重建与中国文化自信的当代使命——兼论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形态〔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7(1):71-82.
〔4〕秦志龙,王 岩.论坚定文化自信的三个基本问题〔J〕.科学社会主义,2017(1):61-66.
〔5〕孟 睿.历史与现实中的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分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7(1):84-91.
〔6〕石文卓.文化自信:基本内涵、依据来源与提升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7(5):43-47.
〔7〕郑海祥,阚道远.托起文化自信的三大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0):85-89.
〔8〕邵芳强,魏晓文.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7(10):50-54.
〔9〕潘新喆,刘爱娣.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要求〔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11):64-73.
〔10〕肖群忠,杨建强.价值观与伦理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1):59-63.
〔11〕范玉刚.文化产业: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J〕.甘肃社会科学,2017(5):2-9.
〔12〕肖贵清,张 安.关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几个问题〔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1):26-33.
〔13〕汤 恒.文化自信的来源及价值〔J〕.红旗文稿,2017(18):4-9.
〔14〕章 琳.从三个维度坚定文化自信〔N〕.光明日报,2016-
08-04(16).
〔15〕張 明.论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三重关系〔J〕.求索,2017(10):28-36.
〔16〕耿 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5.
〔17〕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文化自信:创造引领潮流的时代精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38.
〔18〕陈 晋.文化自信与中国道路〔J〕.文化软实力,2016(1):13-15.
〔19〕刘金祥.文化自信是文艺创作的精神统摄〔N〕.光明日报,2016-12-07(01).
〔20〕刘先春,张思源.文化自信与中国梦的内在关系探析〔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4(6):37-40.
〔21〕梁秀文,夏从亚.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中州学刊,2016(11):80-86.
〔22〕王志民.文化之基与文化自信〔J〕.东岳论丛,2017(5):5-10.
责任编辑 周 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