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的政治权力思想

2018-05-14 17:33陈石明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人民马克思

陈石明

〔摘要〕 马克思政治权力思想的形成有其理论渊源:德国古典哲学为其提供了思想理论根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为其提供了经济思想基础,欧洲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则是其直接来源。马克思的政治权力思想內涵丰富,主要包括:政治权力来源于人民、政治权力服务于人民、政治权力可能异化、政治权力需要监督。马克思政治权力思想在当代仍然适用,它是习近平关于政治权力重要论述的主要来源,为中国共产党人确立科学政治权力观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迪,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 马克思;政治权力;人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8)05-0011-05

政治权力是政治学研究和政治实践活动中一项极为重要的核心议题,它指的是在特定的政治体系中,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自己的特定利益,在政治运转的过程中,借助某种政治手段对一定政治客体进行支配和控制的一种能力。马克思在其一生中都非常重视对政治权力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政治权力思想。深入研究马克思的政治权力思想,弄清楚其理论渊源、科学内涵、时代价值,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马克思政治权力思想的理论渊源

理论渊源用以揭示一种思想的理论来源。任何一种政治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前人的认识成果是其进行创造和再创造的活水源泉。马克思的政治权力思想正是在借鉴与吸收、批判与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德国古典哲学为马克思思考政治权力问题提供了思想理论根基

哲学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思考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认识成果,能够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改造世界。马克思在创立自己的学说体系时,充分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成果。无疑,德国古典哲学所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肯定会影响到马克思对政治权力的思考。简言之,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德国古典哲学实现了对以往旧哲学的总结、归纳,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产物。黑格尔与费尔巴哈达到了德国古典哲学的顶峰。马克思与恩格斯一道,在黑格尔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推进了哲学的革命变革,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并将对政治权力的思考建立在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础之上,坚决反对唯心主义思想与形而上学观点。当康德把政治权力的起源看成先验的理性时,当费希特把政治权力的起源看成人们签订的共同契约时,马克思运用唯物主义原则对他们进行了纠偏,指出政治权力起源于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当德国古典哲学早期代表人物康德认为政治权力的本质是制定和执行法律的力量时,当黑格尔认为政治权力的本质是人类实现自己理性的力量时,马克思运用唯物主义原则对他们进行了纠偏:在社会主义以前的阶级社会,马克思把政治权力看作阶级压迫的暴力;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中,马克思把政治权力看作实现人们共同利益的重要工具。从马克思对政治权力的这些思考中,笔者认为,德国古典哲学为马克思思考政治权力问题提供了思想理论根基,使马克思将自己的思考奠定在了唯物主义基础之上。

(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为马克思思考政治权力问题提供了经济思想基础

政治经济学注重用政治学视角研究各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地位。阶级性是政治经济学最鲜明的特点,这门学科往往站在其所代表的阶级立场来研究价值规律、经济规律,凸显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17世纪中叶,威廉·配第创立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经亚当·斯密的发展,最终由大卫·李嘉图集其大成。威廉·配第在论述当时的社会现象时,不满足于从表面现象看问题,他力图去探索经济原因及其背后的自然基础,最早提出了粗糙的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学说。亚当·斯密着重批判了重商主义,他不赞成重商主义将对外贸易当作财富唯一来源的思想,认为这种思想是片面的,他主张经济研究不能只停留在流通领域,还应该包括生产领域。他的这种观点将经济研究的范围拓宽了。亚当·斯密是实现资本主义经济学说体系化的人物,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与亚当·斯密不同,大卫·李嘉图注重研究社会财富在阶级间的分配规律,他所说的阶级包括土地垄断者、资本家与劳动者。在他看来,地主阶级与社会之间存在利益对立。大卫·李嘉图较早地提出了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商品价值,劳动的价值表现为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马克思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了社会发展规律,指出一个社会内部的生产发展将必然产生国家以及政治权力。在社会生产的发展过程中,纷繁复杂的阶级成分引发非均衡的社会关系,导致人们为了生存而在资源、利益的激烈争夺中不断引发阶级矛盾、阶级冲突,甚至战争。马克思与恩格斯一道,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更为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质,从而使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诞生的思想来源,也为马克思思考政治权力问题提供了经济思想基础。例如,马克思认为,政治权力起源于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逐。

(三)欧洲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政治权力思想的直接来源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也是马克思政治权力思想的直接来源。所有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他们希望建立一个克服资本主义各种弊端的理想社会。空想社会主义主要流行于19世纪初期的西欧,以欧文、圣西门、傅立叶为代表。空想社会主义者不遗余力地抨击资本主义制度,提出政治制度是建立在经济状况基础之上的理论观点。他们认为,私有制的产生导致了阶级、阶级剥削的出现。空想社会主义者用自己的这些观点去分析人类历史、剖析所处时代社会的状况,将资本主义剥削的制度本质淋漓尽致地揭露出来;他们对未来社会进行了蓝图规划,主张抛弃平均主义、禁欲主义思想,将社会主义设想为物质高度发达、精神高度丰富的文明社会。马克思与恩格斯清晰地看到,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看到无产阶级的巨大力量,无法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但同时,他们也看到,空想社会主义者有不少关于政治权力的真理性思想和认识:政治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才是政治权力的真正主体,政治权力的根本宗旨是服务人民的;以民主选举来产生政治权力,乌托邦的每个城市每年选举一次;用公民权利来监督政治权力;执掌和行使政治权力的公职人员是人民的公仆。这些有关政治权力的思想都直接为马克思所吸收、消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自己独具魅力的政治权力思想。马克思在组织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在批判继承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有关政治权力的论述中发展起自己的政治权力思想。通过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和揭示,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欧洲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也因此成为马克思政治权力思想的直接来源。

二、马克思政治权力思想的科学内涵

研究马克思的政治权力思想,既不能从只言片语中断章取义,更不能为了自己所需随意裁剪,必须深入原著,进行系统的理解和把握。通读马克思的经典原著,我们发现,马克思的政治权力思想内涵丰富,自成體系。

(一)政治权力来源于人民

政治权力的来源问题,是思考政治权力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对于政治权力来自哪里的问题,古今中外的思想家给出过不同的阐述和观点。中国封建社会曾经有“君权神授论”,认为君主的政治权力是上天赋予的,其他官吏的政治权力则来自君主的授予。西方封建社会也有“君权神授”的观念,认为政治权力来源于上帝的赋予。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这种“君权神授论”思想把君主、国王或皇帝的政治权力看成是神圣的、天然的,根本不存在也不需要该国人民作任何形式的授予,其实质是为君主统治寻求政治合法性,有意掩盖政治权力的真实来源。西方启蒙思想家卢梭看到了资产阶级革命对否定封建专制的进步作用,创立了“主权在民”学说。他指出,人民将自己的部分天然的政治权利交给国家来行使,人民的主权意志仍保留在自己手中,政府只是主权者的受托者、执行者,人民的主权地位并没有发生转移。客观地说,资产阶级“主权在民”的思想比封建社会“君权神授论”更具有进步性。但因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使得“主权在民”无法得到真正的贯彻实施,完全流于形式,实质上仍然是“主权在资”,即政治权力掌握在资本家手中,人民没有能够成为政治权力的主宰者、所有者。马克思在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时,立足于唯物史观的高度,揭开了罩在政治权力上的面纱,透过现象看本质,明确地阐述了政治权力的来源问题。在马克思看来,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还权于民”,把人民看作政治权力的来源和主体。马克思指出,伴随着私有制、阶级的产生,国家诞生了,只有国家形成之后才有政治权力的出现,政治权力是在一个国家中用来调节不同阶级之间利益矛盾的产物;掌握生产资料、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运用政治权力把阶级冲突、社会矛盾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在经济上获得了支配地位,因而人民成为了政治权力的所有者、主宰者,政治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思想才得到了真正的贯彻。

(二)政治权力服务于人民

政治权力是一种能力和资源,它能够帮助权力行使者达到特定目标、获取利益。政治权力的主体行使政治权力是有某种目的的,即通过推动政治权力的运行,向对方施加各种影响,来实现自己特定的利益。“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1 〕。因此政治权力的目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政治权力为谁服务、为谁谋取利益的问题。国家政治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运用其掌握在手中的国家机器,来达到实现其意志、巩固其统治目的的一种支配力量。国家的政治权力是所有社会领域中强制力最强、最具权威性的一种权力,因为其强制力最强,往往被视为一种暴力,其背后的支撑力量是国家暴力机关。在封建社会,国家的政治权力是地主阶级用以实现剥削、压迫农民的工具;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通过行使政治权力压榨、剥削无产阶级。这些都表明了政治权力明显地带有阶级性,统治阶级、剥削阶级行使政治权力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2 〕人类历史上只有无产阶级政党才真正实现了为人民服务,他们牺牲个人利益,为的是满足人民的利益。一旦掌握政治权力,无产阶级将用其为实现全人类解放事业服务。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反映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人类历史上真正实现了绝大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在马克思的思想中,政治权力的行使主体从社会中产生并服务于社会,而且随时可以被人民罢免,是人民的勤务员、人民公仆;行使政治权力的目标是实现或保障人民利益;行使政治权力活动的实质是保护与服务人民,即为了保护人民、服务人民,决不能像过去其他社会那样奴役人民、压迫人民、对人民施暴。

(三)政治权力可能异化

“异化”概念,最早由黑格尔提出,完成于马克思,后来经过卢卡奇等众多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传播,成为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的重要范畴。弗洛姆将马克思的异化概念解读为人的存在与本质的区别:“人的存在与他的本质疏远,人在事实上不是他潜在地是的那个样子,或者,换句话说,人不是他应当成为的那个样子,而他应当成为他可能成为的那个样子。” 〔3 〕马克思也将异化用于研究政治权力,认为政治权力从产生开始就存在着被异化的可能。在马克思看来,政治权力的异化,就是违背了政治权力主体的设立目标,不能为其利益服务,导致侵犯人民的政治权利,妨害了人民政治权利的保护和实现的一种政治现象。政治权力可谓“双刃剑”,用得好就可以造福社会、造福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用不好就会危害社会、祸害人民,阻碍国家发展。因此,政治权力一旦异化,便不可避免地导致危害社会进步、侵害公民权利、妨害公平正义的后果,从而变为国家发展的绊脚石。马克思分析了政治权力异化的特征:一是危害性。政治权力的异化导致腐败寻租活动,引发人民对政治权力的怀疑、厌恶、鄙视,弱化政府权威和合法性,加剧人民内部矛盾,严重时还会导致国家分裂、政权更迭。二是违法性。政治权力往往通过宪法和法律来设定,政治权力的异化就是对法律的违背,与此同时伴随着危害性。三是为私性。政治权力的异化往往是将政治权力用来为私人服务、追求私利,背离政治权力为公益服务的初衷。马克思将政治权力异化的表现归纳为:(1)政治权力来源异化。人民是政治权力的来源,但现实中有人误以为权力来源于上级,进而用金钱、美色或其他利益去换取权力,导致权力异化。(2)政治权力本质异化。政治权力如果背离其实现人民共同利益的本质,就会异化为实现特殊利益的工具。(3)政治权力活动异化。政治权力本应为人民服务与保护人民,但其一旦变成奴役人民和对人民施暴的工具就发生了异化。

(四)政治权力需要监督

马克思通过对政治权力可能异化的分析,告诫人们必须对政治权力进行监督与制约。马克思的政治权力监督思想主要有:其一,从社会与国家关系来论证政治权力监督的必要性。西方思想家普遍地从“人性恶”的角度论述政治权力监督的必要性,最终都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马克思与他们不同,他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着手来论证政治权力监督的必要性。马克思认为,阶级社会和国家产生以前,人类没有政治权力,社会的公共权力用于管理和服务社会,受社会监督,保证了公共权力与社会的统一。阶级产生后,国家从社会中脱离出来,发展成统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公共权力具有了政治的属性,摇身变成了政治权力。在马克思看来,国家不仅将自己从社会中分离出来,同时还经常与社会产生严重的冲突与对立:“国家决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4 〕170国家产生后,统治阶级运用政治权力管理社会,那是因为社会存在某些共同需要;主要职能还是政治统治,维护自身利益。此时,国家凌驾于社会之上,存在着背离社会的可能性。正因为如此,国家必须接受社会的监督与制约。马克思强调,“国家,政治制度是从属的东西,而市民社会,经济关系的领域是决定性的因素” 〔4 〕251。其二,理性看待资产阶级分权制衡理论。马克思不是简单地、彻底地否定资产阶级分权制衡理论,而是在分析分权制衡理论产生的历史根源、肯定其作为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形式取得一定效果的基础上,揭露其所掩盖的政治权力的阶级实质。其三,从总结巴黎公社实践经验的角度提出政治权力监督的必要性。鉴于巴黎公社政权建设的复杂环境,马克思赞同议行合一,并将无产阶级代议制度视为实现政治权力制约与监督的良好体制支撑。巴黎公社实行人民选举、保证人民掌握监督权是实现政治权力监督的重要保障。其四,党内监督是马克思政治权力监督思想的重要内容。在指导国际无产阶级运动中,马克思提出了如下原则:确立民主选举制度,实施自下而上的党内民主监督;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现党内最高监督形式的制度化、常态化;实施集体领导制度,减少决策失误。有学者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恩格斯对监督理论如此深刻的论证是其他思想家难以望其项背的。” 〔5 〕

三、马克思政治权力思想的当代价值

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因为其具有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给后人提供启迪心扉、摆脱迷途的思想指引和实践指引。马克思的政治权力思想就是经典理论,在当代仍然适用。

(一)马克思政治权力思想是习近平关于政治权力重要论述的主要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政治权力思想,作出了关于政治权力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政治权力的来源、本质、错位、治理等方面展开了充分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政治权力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可能异化和需要监督的思想。其一,在政治权力的来源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中国的一切政治权力属于人民、来源于人民;科学看待人民授权与党组织授权的关系,要明确两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都是为维护和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都统一于为人民服务这个落脚点上。不同的是,看待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人民授权立足于政治权力来源的视角,即认为国家一切政治权力属于人民;党组织授权立足于党内政治权力运行的视角,即在人民授权后党内为确保政治权力有效运行采取的组织策略。践行政治权力来源于人民的理念,党员干部必须树立远大理想,在实践中确立正确的群众观、贯彻依法治国的理念。其二,在政治权力的本质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揭示了政治权力的本质是实现人民利益:人民将政治权力托付给干部行使,干部是行使主体;政治权力的目的和本质是政治权力的行使者为实现社会共同利益而使用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实现社会共同利益是行使政治权力的目标。其三,在政治权力的错位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分析了政治权力错位的原因有以官本位、特权思想为主的封建遗毒、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监督缺位、监督乏力等。政治权力错位主要表现为以权谋私、独断专行、失职渎职、欺上瞒下。错位的政治权力观具有巨大的危害:破坏伟大事业、毒害社会风气、侵犯公民权利、危害自己。其四,在政治权力的治理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党员干部要在牢固树立正确的政治权力观、选人用人方面严格把关、加强对政治权力的监督等方面来实现对政治权力错位现象的治理。

(二)马克思政治权力思想为中国共产党人树立科学政治权力观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迪

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真诚信任,人民将本应属于自己的权利交给他们信赖的中国共产党执掌,相信党能够使用好人民赋予他们的政治权力,不断为人民的幸福生活开辟新局面。为此,全体党员干部都必须牢牢把握和坚持为人民掌握好、运用好政治权力这一关键。其一,权力执掌者必须深入贯彻落实马克思的政治權力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明确政治权力来源于人民,由人民赋予。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中,人民群众对党的领导持热烈支持、衷心拥护的真诚态度,在党的带领下用自己的心血、汗水努力推动着中国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但是,也有一些党员干部受市场经济潜在的负面因素影响,被金钱、美色所诱惑,肆意用政治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这种行为严重背离了我们党的宗旨,违背了马克思的政治权力思想,必须高度警惕。党员干部必须时刻认识到,自己手中代行的政治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自己是人民的代理者、受托人,这种政治权力的所有者和代行者的位置绝对不能颠倒。党员干部要自觉遵守政治纪律、提高政治站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将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牢记于心。同时,要建立健全政治权力监督体系。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将政治权力置于健全的监督制约体系中,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才能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为此,党员干部要有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勇于、虚心接受人民的批评、监督、建议。其二,权力执掌者要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政治权力,确保政治权力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处于攻坚期、深水区的改革开放,会凸显社会矛盾,如收入差距较大、发展不平衡等。改革开放要继续向纵深发展,必须加快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确保政治权力受到法律制度的约束,使党员干部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三)马克思政治权力思想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关注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终极价值目标。马克思的政治权力思想,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和执政者提出为人民服务的要求,指出他们手中代行的政治权力就是用来为人民谋取利益的。为此,无产阶级政党及其党员干部必须坚持民主、法治,注重公平、效率,努力营造有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推崇诚信、友善,提倡包容、创新,率先垂范,模范践行核心价值观,维护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营造全社会关注、关心、关爱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和谐局面。具体来说:其一,坚持马克思政治权力思想的指导,营造有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井然有序、向上向善的社会环境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马克思指出:“只有当现实的个人同时也是抽象的公民,并且作为个人,在自己的经验生活、自己的个人劳动、自己的个人关系中间,成为类存在物的时候,只有当人认识到自己的‘原有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组织成为社会力量因而不再把社会力量当作政治力量跟自己分开的时候,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人类解放才能完成。” 〔6 〕189这段话旨在告诉我们,真实的人类社会关系是人实现解放、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马克思的政治权力思想就是致力于创造这样一个让人“不再把社会力量当作政治力量跟自己分开” 〔6 〕189的政治、社会环境,将民主法治作为政治权力运行的准则与依据,有效防止官僚主义,构建公平正义长效机制,创造有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其二,坚持以马克思政治权力思想为指导,不断营造有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良好精神文明氛围。良好的精神文明氛围,不仅能为物质文明建设服务,也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有效地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营造良好的精神文明氛围,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坚持马克思政治权力思想,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3.

〔3〕弗洛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M〕.涂纪亮,张庆熊,译.广州:南方丛书出版社,1987:12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陈哲夫.监察与监督〔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60.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 周 荣

猜你喜欢
人民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马克思妙计催书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依法治国”的哲学思考
浅论提高我国公务员素质的途径
领导干部为民服务“四要四不要”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学说
西方在滥用“人民”概念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