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法》视角下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研究

2018-05-14 12:19王筱雯芦艺
河北科技图苑 2018年4期

王筱雯 芦艺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空间再造已成为图书馆转型发展的重要趋势。介绍了辽宁省图书馆的阅读空间、交流空间、创新空间等服务空间,总结空间再造及服务拓展的成功经验。以辽宁省图书馆为例,在《公共图书馆法》颁布与实施的背景下,探讨未来图书馆的空间再造及在发展中如何打造柔性空间,实现功能延展;如何推动技术应用,创新服务模式;如何融合多元空间,提升服务效能;如何建立评估体系,促进良性发展等问题。

关键词:辽宁省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法》;空间再造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897/j.cnki.hbkjty.2018.0061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迅速,其发展成就获得了政府、社会机构、公众的广泛认同,并实现了公共图书馆与社会的协同进步。当前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正在步入法治化轨道,2017年11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以下简称《公共图书馆法》)正式颁布,它是由多个政府部门、多个行业专家通过十几年的探究和反复论证而来,是党的十九大之后出台的第一部文化领域的法律,是我国在文化法治建设上迈出的有力一步。《公共图书馆法》共六章五十五条,对公共图书馆的设立、运行、服务、法律责任等分别做了详细的规定,开启了法治环境下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新篇章。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笔者认为公共图书馆应以《公共图书馆法》的颁布与实施为契机,通过空间再造,从虚拟和实体的角度对传统的物理空间进行重新布局与调整,对图书馆的服务形态与功能进行重新挖掘,缩减藏书空间,增加学习交流、休闲体验、创新创意的新型空间,创造更高的空间效益,实现服务的转型升级。

1 《公共图书馆法》视角下的图书馆空间再造

图书馆空间再造是指在既有传统图书馆物理空间的基础上,对图书馆的形态及功能进行重新挖掘,从虚拟和实体的角度对传统图书馆空间进行升级,是一项系统性工程[1]。图书馆空间再造的本质是促进图书馆的转型发展。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李国新认为,《公共图书馆法》构筑起了我国公共图书馆管理、运行、服务的基本制度和规范体系。同时,也从城市建设发展、社会职能发挥、新兴技术融合等角度为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指明了方向[2]。

1.1 明确现代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公共图书馆法》第四条指出,县級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共图书馆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对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的投入。第十三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因地制宜确定公共图书馆的数量、规模、结构和分布。现阶段,在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公共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文化场所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的发展建设中心。公共图书馆在空间改造上,应遵循本地区城市建设发展需要,打造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多功能文化空间。近期新建开放的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福州市图书馆,以及正在筹备的上海图书馆东馆,因政府的大力支持,在空间构造上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已成为或即将成为当地新的地标性建筑,成为“网红图书馆”。

1.2 明确现代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与社会职能的关系

《公共图书馆法》第三条指出,公共图书馆是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传播机构,它的属性已不再是单纯的阅读空间,正逐渐成为市民学习、休闲、创新的第三空间。第三十三条至三十六条详细指出,公共图书馆应向社会公众免费提供借阅、自习、讲座、展览、咨询等服务项目,明确了其社会职能。公共图书馆可通过空间再造,将有限的空间进行合理化再造,注重交流、互动与共享,形成无限的空间,从而满足公众多样、个性的文化需求。

1.3 明确现代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与新兴科技的关系

传统图书馆在当今社会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进程中,在信息服务等方面已不占绝对优势,亟需转型。空间再造,尤其智能空间的设计与构建成为图书馆转型发展的新方向。《公共图书馆法》第八条、第四十条从技术发展与融合的角度,为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公共图书馆应通过互联互通的数字网络建设,应用新科技、新技术,从物理空间到虚拟空间进行全方位再造,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打造新时代智能图书馆,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

2 辽宁省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实践

辽宁省图书馆是一个集文化传承、文献保存、信息服务与社会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辽宁省图书馆空间结构的总体规划布局遵循着每个服务空间既相对独立,又可以在不改变原有空间结构的情况下进行临时性再造,形成了一种能够开展阅读、学习交流、活动举办、创新创意的服务空间等多元化服务的全新功能空间。近年来,辽宁省图书馆在空间再造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和实践探索,作为省级文献中心,整座图书馆读者空间占地7.4万平方米,其中藏书空间面积仅有1.4万平方米,剩余的6万平方米,除设置了开放的阅读空间外,还设置了举办会议、展览的交流空间,提供机器人和3D打印机等学习工具的创新空间,以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2017年4月23日,辽宁省图书馆正式开馆,当日共接待读者3万余人次,创历史新高;2017年全年共举办各类读者活动1 775场,相比2016年增长19%,这是对新媒体时代“复合型图书馆”的进一步诠释。

2.1 阅读空间

提供阅读服务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之一,辽宁省图书馆依据不同的读者对象,设置了特殊群体服务中心、少儿天地、中外文文献借阅区等服务空间。其中为老年读者、视障读者等提供服务的特殊群体服务中心,配备了大字本、盲文书、无障碍影片等特殊文献资料,以及辅助阅读电子设备等,常年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活动,形成了“对面朗读”等一系列文化服务品牌;为0-14周岁少年儿童提供阅读服务的少儿天地,每年平均举办阅读推广活动300余场,打造了“童阅乌托邦”等深受家长与孩子喜爱的阅读品牌活动;为普通大众提供阅读服务的中外文文献借阅区,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区域内还建立了文溯书房、艺术空间等主题鲜明的阅读空间,不定期开展真人图书馆、艺术沙龙等主题活动,并利用区域连廊举办小型展览,以实现空间的多元化利用。此外,辽宁省图书馆还设有提供古籍查阅、地方文献、参考咨询等多功能服务的主题阅读区。

2.2 交流空间

开展满足读者文化交流、学习体验、互动分享等需求的服务活动已成为图书馆近年来的一大趋势。 辽宁省图书馆以读者需求为导向,设置了3个不同功能的现代报告厅以及158米展线的展示厅等。其中集讲座、培训、座谈、会议、演出等多种文化功能于一体的报告厅,定期举办“辽图讲坛”“戏曲音乐欣赏季”等主题活动,不仅提升了图书馆的读者人气,也通过读者评价与宣传形成了服务品牌,提升了图书馆的社会地位;通过图文并茂的展示方式,突出艺术特点和视觉效果的展示,定期推出涵盖历史、文化、书画、艺术等领域的展览活动。此外,还可结合展览内容举办主题论坛、互动体验等文化活动,如“城市记忆文化论坛”“古籍修复体验”等,拓展了空间原有的功能。

2.3 创新空间

在创新驱动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辽宁省图书馆打造了一批具有现代化服务理念、配备专业化硬件设施,旨在开发用户创新创意潜能的众创空间、数字阅读体验中心、录音室等创新型服务空间。其中集成智能会议、创客办公、智汇学习、创新实践、智能输出、资料查阅和分享讨论等七个服务功能的众创空间,不仅为创客提供物理空间、硬件设备、文献检索等传统服务,还为创客提供诸如知识发现、创意交流、政策咨询、专利申请、产品信息发布等增值服务;配有虚拟现实设备、智能馆员等现代化技术设备的数字阅读体验中心,主要提供数字阅读、智能馆员导航、教学机器人演示和VR图书馆虚拟情境阅读等数字技术体验服务;为广大音乐爱好者和音乐艺术人才提供创作、交流、体验、展示的錄音室,主要开展录音体验以及录音创造服务,能够满足各种音乐、器乐和人声等的前期录音和后期制作需求。

3 《公共图书馆法》视角下空间再造的思考

《公共图书法》的出台具有里程碑意义,为公共图书馆在空间建设及再造方面提供了政策指引和指导建议,有利于我国公共图书馆空间建设的良性发展。近年来,各地公共图书馆进入到建设发展的高潮期,在空间建设上一味地追求造型新奇、空间开放、功能交互,而舍弃了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安静的阅读场所。因此,笔者将基于《公共图书馆法》的视角,结合辽宁省图书馆建设情况对图书馆空间再造进行探讨,以期为其他图书馆空间再造提供参考。

3.1 打造柔性空间,实现功能延展

20世纪90年代,图书馆经历了从闭架借阅到开架阅览这一重大变革。这一变革不仅是图书馆书架布局方式的变化,更多的是公共图书馆为读者服务不断深入的过程[3]。进入21世纪,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因此,公共图书馆要对原有的空间进行重新再造,拓展更多的服务功能。辽宁省图书馆的“文溯书房”原本是传统文化阅读空间,因其古香古色的装修风格、相对独立的空间布局和传统文化氛围,在进行简单的空间再造之后,成功地举办了多期“国学艺术沙龙”“真人图书馆”等传统文化阅读推广活动。此种空间再造方式成功地拓展了阅览室的功能属性,将原有的阅读空间打造成了阅读与文化交流的互动空间。公共图书馆物理空间的再造原则不仅要适应其功能属性的变化,还要考虑阅读群体的多样性。根据《公共图书馆法》第三十四条要求,公共图书馆应当考虑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特点,提供无障碍设施和服务。因此,针对特殊群体举办专题活动时,要考虑群体的特殊性,将活动空间进行适当再造,如铺设适合轮椅上下的缓步台、减少不必要的桌椅摆设等,最大限度地方便特殊群体自由行走。公共图书馆在总体设计规划时,就要保证未来空间再造的可能性。因此,未来公共图书馆在空间设计时,如何将固化空间打造成柔性空间,进一步拓展空间服务功能,值得公共图书馆建设者思考。

3.2 推动技术应用,创新服务模式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人们的阅读方式、阅读兴趣、阅读内容、阅读行为等不断发生变化,电子阅读因其便利性越来越受人们青睐。近年来,图书馆借助互联网与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全面提升资源、知识、技术、服务理念、管理方式等,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服务空间,从“第三空间”到“信息共享空间”,“互联网+”为图书馆突破传统进行空间再造,提供了新思路[4]。《公共图书馆法》第四十条指出,公共图书馆应加强数字资源建设、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献信息共享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服务。公共图书馆有责任推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技术,提高服务效能。依托多媒体数字化技术将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相融合,建设符合未来公共图书馆发展趋势的智能空间。目前,辽宁省图书馆建设的“多媒体阅读空间”“创客空间”“数字阅读体验空间”已基本能够满足普通用户的数字阅读需求,未来,公共图书馆应在互联网环境下创新服务模式,如“互联+空中讲坛”“互联网+掌上展厅”“互联网+古籍博览”等。因此,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如何利用互联网建设思维,提供全新的服务模式,全面突破传统理念,为用户打造“移动智能图书馆”,值得探索。

3.3 融合多元空间,提升服务效能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一站式服务走进公众视野,公共图书馆注重用户的一站式体验,力求提高服务效率,提升用户的满意度。公共图书馆的“一站式”服务,可分为行业内信息服务资源交流与跨行业文化服务融合两种形式。《公共图书馆法》第三十条和第四十八条提出,公共图书馆应加强馆际交流与合作,开展联合服务,实现信息的共建共享。辽宁省图书馆于2016年主持成立了辽宁省公共、高校图书馆联盟,设立了联合编目联盟、数字资源联盟、阅读推广联盟、志愿服务联盟等,促进了各成员馆在联合编目建设、数字资源共建共享、馆际互借、阅读推广、志愿服务等方面的密切协作,为推动全省图书馆事业的区域化、一体化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跨行业服务融合方面,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以空间为平台,实现服务的共建共赢。辽宁省图书馆在外部空间建设上,充分考虑了地域及周围环境的重要性,打造了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档案馆 “四馆合一”的文化服务空间,最大化地满足本地区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辽宁省图书馆不仅注重外部空间的相互融合,也在不断探索内部空间服务的融合,取得“1+1+1+1>4”的效果。如在2017年7月,四馆携手联合举办的“穿越时空 放飞梦想——科技夏令营”活动,各施所长,为夏令营量身定制了特色活动,达到了交互式优势互补的效果。未来,公共图书馆应积极探索多元空间融合服务模式,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一站式”文化服务。

3.4 建立評估体系,促进良性发展

《公共图书馆法》的第四十二条明确指出,公共图书馆应当通过听取读者意见等方式,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水平。在2017年第六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工作中,有关读者评价的指标也明确提出公共图书馆要建立读者意见处理与反馈机制。图书馆空间再造不能一蹴而就,必须配备完整的评估运行机制及评估保障体系,进而通过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实现空间优化发展和转型升级[5]。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的评估工作分为“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估”两种方式。(1)事前评估,应重在平时,在日常服务中,图书馆可通过整理馆长意见箱、读者留言簿、服务热线投诉、多媒体网络平台留言等多渠道收集读者意见,并对意见内容进行整理,提炼有益的空间改造意见。(2)事后评估,是图书馆根据之前的空间再造内容,对读者进行满意度调查,评估改造效果,为下一次空间再造提供实证性依据。通过“事前评估—空间再造—事后评估—总结经验”这种逐层递进的评估再造方式,更有力地推动图书馆空间再造发展,引领空间价值的深化。目前,国内公共图书馆在空间建设时往往希望一步到位,建成本地区乃至全世界领先的图书馆,违背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未来,公共图书馆应探索建立适合的空间“评估—再造”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图书馆从藏书楼发展到今天的数字图书馆时代,就是一个空间再造的过程,也是一个服务创新的过程。《公共图书馆法》的出台,为图书馆开拓创新服务空间,明确新时代公共图书馆的根本职能,进而保障公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指明了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公共图书馆通过空间再造,将实现有限的物理服务空间的进一步创新和拓展,并赋予图书馆服务空间以文化属性、创新属性、交流属性等多元属性和生命力,极大地完善和丰富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使图书馆的服务从传统的文化传承、知识聚合、社会教育向创意孵化、知识交流、休闲娱乐方向延伸。辽宁省图书馆在新馆开馆后的两年多时间,通过积极的探索和具体的实践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但公共图书馆未来的空间再造如何发展,还需要专业的思考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刘小凤.国内图书馆空间再造研究进展[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7 (3):18-23,63.

[2]李国新.开启新时代图书馆法治研究的新阶段[J].图书馆,2018(1):1.

[3]毕淑文.开架借阅是公共图书馆改革的方向:谈开架服务的一点体会[J].图书馆学刊,1993(4):39-40.

[4]蒋萌.“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空间再造创新与策略研究[J].现代情报,2016(3):92-96.

[5]董国华.美国东北大学图书馆空间再造评估体系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23):94-97,93.

作者简介:王筱雯 (1970-),女,硕士,辽宁省图书馆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图书馆战略管理。

芦艺 (1986-),女,辽宁省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空间再造、阅读推广。

(收稿日期:2018-03-02 责任编辑:张静茹)

Abstract:With rapidly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ace reconstruc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rend of library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eading space, communication space and innovation space of Liaoning Provincial Library, and summarizes its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space reconstruction and service expansion. Taking the Liaoning Provincial Library as an exampl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promulg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public libraries act”, the paper explores the future library space reconstruction and the building of flexible space to realize functional extension. And it discusses questions of how to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y and the innovation of service mode; how to integrate multiple space to improve service efficiency; and how to establish an evaluation system to promote benign development.

Key words:Liaoning Provincial Library; The Public Libraries Act; Space Re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