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社合作下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评价研究

2018-05-14 09:52董芹芹张心怡
山东体育科技 2018年5期
关键词:青少年培养评价

董芹芹 张心怡

摘 要:运用文献研究法、专家咨询法、问卷调查法、层次分析—模糊评价法,在分析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素质需求的基础上,从基础条件维度、组织建设维度、训练竞赛维度、人力资源维度、政社合作维度和社会影响维度六个维度构建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专家打分确定指标权重,提出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政策建议:调动各级体育部门能动性,建立多元化经费筹集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办训,合理利用新媒体宣传;加快推进省校县办,发展高校联合办学;建章立制强化管理,促进规范发展;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细化绩效考核标准。

关键词: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评价

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840(2018)05-0013-06

Abstract: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search, expert consultation,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hierarchical analysis-fuzzy evaluation, six dimensions and according indexes are constructed to build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juvenile sports reserve personnel training. They are the basic condition dimension,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dimension, training competition dimension, human resource dimension, government & social cooperation dimension and social influence dimension; index weight is gotten from expert rating. Finally, policy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improving the training of juvenile sports reserve: mobilizing the activism of the sports departments at all levels, and establishing a diversified fund raising mechanism; actively guiding social forces to join, and making rational use of the new media publicity; accelerating provincial school county running, and developing joint education with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rengthening the management and promoting the standardized development by setting up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establishing target assessment system, and refining performance appraisal standards.

Key words:youth; sports reserve; training; evaluation

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源头和基础,关系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11—2020年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和《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两个文件均指出,“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建设”是“十三五”时期我国体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十三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优化运动项目结构,构建主体多元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各层级高水平的后备人才培养基地认定工作,提高科学育才选材水平;进一步提高青少年运动员成材率,构建青少年運动员科学培养支撑体系,推动优秀青少年运动员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国际化体育人才。

对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施行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和管理办法,通过对量化指标进行合理考核,可以为管理者对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绩效考核和人力资源分配提供依据;能够客观公正地反映体育后备人才发展的基本情况;能够确定体育后备人才的奖惩情况;能够对项目布局和责任分配的方案进行评估;能够深入了解项目布局业余训练学校和教练员的需求;能够对项目发展指明方向。

用科学化的评价体系进行监督和指导,首先能够让整个评价过程理据分明、科学有效,便于理解和信服;其次也能够指明未来工作的方向,使各方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达成一致的工作目标,合理利用科学的奖惩手段,引导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效率。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采取金字塔式的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建立以体校为基础的三级训练,在新的历史时期亟待改革和完善;第二阶段是以体校为主体,校外体育俱乐部为依托,实行“教体结合”的发展思路;第三阶段是由一元化的政府主导,逐渐形成由政府、企业、社会力量、个人等多元化投资主体的新格局。

关于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成果数量较多,但是关于培养评价的研究却不多见,在中国知网中只找到以下4篇:丁玮运用绩效管理基本知识和相关统计学知识,对上海市青浦区开展“体教结合”工作的28所体育项目布训学校进行了绩效评估[1];于洋建立了我国乒乓球后备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2];谢美茹完成了浙江省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人才培养管理的绩效评价[3];刘天彪建立了中国足球超级联赛后备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4]。

随着体育发展环境的变化,从最初举国体制下的“三级训练”人才培养模式,到80年代后“体教结合”的培养模式,90年代后的“职业化”模式,都是伴随着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新的时代,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环境中不断发生动态变化,社会力量的引入、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组织的合作,面临新的发展局势。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进一步优化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需构建针对当前建设体育强国目标的与时俱进的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提出优化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路径。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研究法:通过中国期刊网,查阅大量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及其评价有关的文献,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研究。

2.2 专家咨询法: 以座谈、电话、电邮等形式,就课题内容、思路、结构、方法等相关问题,咨询相关同行专家、学者,以期集思广益。

2.3 问卷调查法:通过阅读有关文献和文件,构建指标草集,然后筛选出符合主题的指标,最终得到条例清晰符合目标的问卷。并根据研究需要,对体育业余训练学校、项目中心分管领导、体育、教育部门负责人、教练员及相关专家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正式发放前,咨询专家的意见后修改,确定指标,最后成功设计出问卷。问卷的设计符合青少年体育的发展现状。

2.4 层次分析——模糊评价法。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和因素集,构造成对比矩阵,计算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计算组合权向量并做组合一致性检验。

3 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评价的维度

根据系统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方向性原则、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原则、可操作性原则以及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通过专家咨询、考证、筛选,构建了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评价的维度和指标体系(见图1)。

在构造A-B层判断矩阵时,邀请专家对各指标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列出所有成对比较所得的正逆称方阵。由于平均几何法能够保证矩阵仍为正逆称方阵,为了统一意见,采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判断矩阵元素。以下列出的都是经过几何平均以后的判断矩阵。

在调查问卷反馈中,经计算,整体情况为组织建设因素排位第一,其权重为0.3711,接下来是基础条件因素,权重为0.2861,下面依次是训练竞赛因素0.1292,人力资源因素0.1151,政社合作0.0641,社会影响0.0344。

参与调查的抽样群体都认为组织建设在现阶段的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尤为重要,而训练竞赛因素和人力资源因素得分没有表现出很大的排序差异。

3.1 基础条件维度

基础条件包括训练条件、场地设施、资金投入和科研水平4个三级指标。训练条件和场地设施是青少年运动员安全、科学训练的重要保障。符合青少年特点的条件设施配置不足,为避免青少年运动员训练时使用成人规格的设施而产生意外事故,进一步增加适合青少年运动员的场地设施成为当务之急。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训练条件和场地设施应符合“安全性、多样性、负荷有效性、标准化、易维护性”原则,优良的条件设施能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满足其运动素质(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等)的训练条件。资金的投入主要用于确保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基本需要,如资助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基地、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竞赛、户外营地等相关建设。目前的资金投入仍是以国家财政为主,但有些传统项目如篮球、足球、武术等的市场化运作已经吸引了一些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在科研方面,主要是服务于青少年身体机能指标的評价分析。青少年体育科研存在一些薄弱点,目前青少年体育科研仅局限于体科所和国家队,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却很少注重科研的作用。

3.2 组织建设维度

组织建设在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中权重最高,综合各专家和管理人员访谈的结果,认为目前青少年体育取得成就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培养体制和文化教育及训练竞赛体制较为完备。体育部门协调相关部门研究制定促进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推动各级青少年体育组织的建设[5]。强化组织建设主要依靠四点:一是规范基地管理,二是严格竞赛组织,三是重视文化学习,四是注重队伍建设。在培养体制上,紧紧契合青少年训练大纲,着力解决青少年体育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短板,响应青少年体育发展需要和诉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理念促进青少年体育发展,提出具有标志性的项目建设、措施和政策,加快推动青少年体育工作发展。

3.3 训练竞赛维度

优秀运动员的输送关系到体育后备人才梯队质量建设。训练中应依据项目规律,结合运动员不同特点,综合身体素质、技战术训练、心理素质和作风训练等方面的手段和方法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针对性强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运动队周训练次数一般为长训班7次,短训班3~5次。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是一个完善技术的过程,除了纠正不恰当动作以外,还要教授整体作战技术,让青少年运动员除了提高运动技能以外,也要学会应对赛场上的突发问题。训练过程也要符合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的身体特征和负荷能力,同时注重恢复训练,通过使用恢复手段来帮助青少年运动员调整自身状态,以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3.4 人力资源维度

在人力资源维度中,梯队建设规章制度指标权重高达0.4942,这些制度主要包括训练工作管理(包括日常训练检查、教练员业务培训等),运动员及教练员管理制度(包括教练员岗位职责、少儿体校大纲考核制度与办法、教练员目标责任及考核、教练员培训学习规划与制度、教练员岗位竞聘方案),人才库管理制度(包括招生进队和调整离队),绩效考核制度等。只有建立了健全的规章制度,提升青少年体育信息化管理水平,对青少年体育管办关系的建立、运行进行监督,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才能进入规范化、法治化的道路。

管理人员素质直接关系到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占B级指标的权重为0.2511。目前青少年体育管理人员的培训仍需加强,除了召集各市州的体育局青少年体育管理干部进行培训外,还应广泛开展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运动项目协会、青少年体育户外活动营地、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管理人员培训。而教练员是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生存发展、打造品牌、输送人才的生命线。通过问卷和访谈发现,专家和管理人员对教练员理论知识、执教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客观上对教练员队伍的素质构建指明了方向。对照这样的要求,各基地学校要根据训练工作需要,充实和调整教练员队伍,以优胜劣汰的原则,吸取年轻有为的高素质教练员队伍,让一部分年龄偏大的教练员在领队或管理人员的岗位上继续发挥他们的能力。

运动员素质包括青少年运动员的体育精神和文化教育。目前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提供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素养,切实保证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时间,提升青少年运动员体育精神与赛场素质,确保在遇到高级别赛事时能主动思考,应对突发情况[6]。

3.5 政社合作维度

在B级指标政社合作中,体育局及各级协会政策权重占0.7286。目前青少年体育主要是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发展模式,所以体育局及各级协会的政策就是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导向,政府部门的体育政策是随着我国体育需求、理论创新而制定的,是对青少年体育的推动,也是对青少年体育的规范与约束。青少年体育政策的制定要以“利国”与“利民”为原则,体育部门和各级协会积极配合,共同推进,不断完善相关服务标准体系以及提高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各级青少年体育行业协会的职能,社会力量也是该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推动有条件的地方组件区域性青少年体育联盟,发展基层青少年体育训练组织,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由社会力量承担。

3.6 社会影响维度

在社会影响维度中,青少年体育大环境排第一,其权重为0.4864,其次为利益相关者,其权重为0.3499,外部反馈为0.1106,媒体关注度为0.0531。青少年体育大环境受我国竞技体育背景影响,结合自身情况发展,是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保障。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利益相关者有各级体育部门、培养学校、媒体、投资企业、家庭等的压力集团,这些利益相关者与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密切相关,这些利益相关者有的分担了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风险,有的付出了代价,有的对青少年体育人才的培养进行监督和制约,所以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绩效评估需考虑这些利益相关者[7]。而外部反馈即体育部门、教育部门、教练、媒体等对青少年运动员训练结果以及训练过程的反馈。通过这样的反馈信息,能发现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在培养中的问题并及时改善[8]。媒体关注度虽然在该B级指标中权重最小,但是仍旧不容忽视。青少年体育的舆论宣传引导必不可少,各市州应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渠道加大青少年体育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青少年体育、支持青少年体育的良好氛围。同时弘扬体育精神,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目前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缺乏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在训练的同时加强青少年体育文化建设[9]。

4 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优化路径和政策建议

4.1 调动各级体育部门的能动性,建立多元化经费筹集机制

首先要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开展青少年体育训练的积极性。开展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各级政府的职责,有必要加快出台全省体育示范区评估标准,为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实行硬纳入、硬投入、硬推进。将基层体校建设纳入地方体育和教育发展规划,将训练竞赛和文化教育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加大经费投入,不断改善基层体校的硬件基础设施和办学条;强化规范管理,严格推进各级各类体校训练管理的标准化建设,保证各级青少年体育训练工作的正常开展。其次,加强基层教练员队伍建设。重视基层教练员的培养,建立优秀运动队和青少年后備人才培养教练员的互通交流渠道,实行优秀运动队教练员定期下基层指导以及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教练员定期到优秀运动队跟训、见习等相关制度;协调省人社部门,制定优秀运动员退役后转型为各地教练员的特殊政策,优化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教练员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加强教练员业务培训,培养优秀教练人才。

各级体育部门及教育部门应加大对青少年体育的经费投入,各体育部门及协会应引导建立青少年体育多元化经费筹集机制,鼓励社会资金进入青少年体育培育板块,优化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投融资引导政策[10]。体育及教育部门应进一步创新资金机制,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11]。大力培育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供给的多元主体,激发市场与社会活力,引导社会力量在青少年训练场地设施、体育培训、体育赛事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4.2 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办训,合理利用新媒体宣传

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发展公办体校的同时, 要扩大青少年训练规模,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办训。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政府与社会体育组织和谐互动[12]。随着国家政策的变更,办学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办学形式更加多样化,体育后备人才市场逐渐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注入,从以前的政府办演变成如今的社会联合办学、个人办学,尤其是很多有影响力号召力的运动员退役之后,如程菲、杨威等,凭借自身过硬的专业技术和社会影响建立运动学校,参与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办学作为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予以扶持发展,不仅扩大青少年运动员招生规模和在训人数,而且达到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形成主体多元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支持和引导体育运动项目实行社团制、俱乐部制,促进体育项目产业化、社会化发展。建立完善体育基金制度,注重发挥体育基金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积极推进体育机构分类改革,鼓励社会组织参与体育社会的管理和服务,努力形成政府和社会共同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鼓励企业通过冠名、合作、赞助、广告、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青少年品牌赛事、特色体育项目等无形资产开发。筹建省级青少年体育联合会,完善相关制度。充分发挥社团组织群众性、组织性、协调性、普及性、自主性等优势,加强自我统筹协调和运营管理,并以此为平台逐步探索和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引导社团组织参与青少年体育工作,强化社会自我参与和主动服务的造血功能,形成多元参与、多元投入,广大青少年受益的良好局面。加大青少年体育活动的科学健身指导力度,不断推广科学的、喜闻乐见的青少年运动与健身项目。在广大青少年群体中开展健康生活方式和“终身体育”教育,在全社会形成支持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4.3 加快推进省校县办,发展高校联合办学

树立运动员正确的参赛观和胜负观,将职业道德教育、感恩教育、团队精神作为优秀运动员和青少年运动员素质教育的重点,展现运动员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保证运动员文化学习时间,探索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开展远程网络教育,提高体育运动学校教育教学水平;针对后备人才培养不同年龄段运动员的学习需求,制定文化学习计划,建立文化学习考评要求,创造条件抓好运动员基础教育、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学习;重视三线集训队伍的文化学习,加强文化课的辅导,协调当地教育部门解决九年义务阶段的运动员就近入读优质学校,缓解家长对孩子文化学习的后顾之忧。与高校联合办学,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应该高度重视联合办学工作,做好总体布局的规划,建立系统的、完善的、上下承接的工作体系以适应未来出现的各种情况。同时加强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沟通协作,学校把培养高素质体育专业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在培养过程中坚持知识学习、技能提高与品德修养相统一,通识教育与专项技能相融合,精心打造德育首位、能力本位、文化品位“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从个体实际出发,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创新发展平台,推进新型体校建设与发展。

4.4 建章立制强化管理,促进规范发展

制度带有全局性、稳定性,管根本、管长远。要通过建章立制既把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固化下来,同时也要正风肃纪、提振精神,扫清阻碍事业发展的一些壁垒和障碍。规章制度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执行是否有力,落实是否到位。如果只是纸上写写、嘴上说说、墙上挂挂,再好的制度也会成为摆设,非但发挥不了作用,反而容易引发“破窗”效应。一是要加强后备人才培养与专业训练中的一体化发展。强化项目中心在本项目后备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把后备人才培养纳入项目发展整体规划。制定《各项目中心后备人才培养考评细则》,推动项目中心在省单项基地、三线队伍、竞赛设置、教练员培训、文化教育、科学选材等方面的管理,实现优秀运动队与后备人才培养单位的有效对接。二是加强青少年运动员的精准化培养。制定《三线集训队伍科学选材标准》和《三线集训队伍管理办法》,建立三线集训队伍人才库,实施人才跟踪保障。突出重点运动员人才库的数据分析和运用,进行科学选材和规范基础训练,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成材率。三是加强竞赛功能的资源化配置。充分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调动市(州)、县(市、区)举办相应年龄层次和级别的青少年比赛,为层层选拔适合项目发展的、适龄的青少年后备人才创造条件。

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信息化水平。各级体育部门应建立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发布青少年体育相关政策、活动、培训、赛事以及科学训练理论与方法等信息。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科学选材,加强对青少年运动员训练中相关数据的科学管理。

4.5 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细化绩效考核标准

一方面继续整合省直专业教练、场地条件、训练水平、保障条件的优势,打破各单位在教练员、场地以及招生抢占人才资源上的壁垒界限,引入项目中心的专业指导和训练监管,组建以三线集训队为主的单项运动学校,改分散型、粗放型的后备人才培养为集约型、质量型发展之路。学校领导及工作人员每天进行训练检查,从训练人数、训练方法、训练效果与教风等方面进行检查督导。一方面健全和完善績效管理考核办法,提升青少年训练以及教练员在培训中心的重要地位,将教练员的奖励绩效与年度比赛成绩、输送人数和工作量有效挂钩。同时完善《教练员岗位竞争管理办法》和《省直督训管理办法》,做到人人有责任、人人有目标、人人有压力。在细化绩效考核标准的时候,一定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各级体育部门应当把明确职责分工作为实施规划和实现发展目标任务的重要举措,建立权责明确、职责清晰的工作机制。将青少年体质状况,举办各种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夏(冬)令营活动等内容,纳入青少年体育工作年度考核内容;完善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督训与绩效考评办法,对全省国家和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督导督训。同时将青少年体育制度建设、项目建设、经费投入、人才输送、竞赛组织、比赛成绩、文化教育、教练员培养、思想道德建设等工作纳入其中,采取评优扶优、以奖代补的措施,形成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丁玮.“体教结合”模式下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管理的绩效评价[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5.

[2]于洋.我国乒乓球后备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构建与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9.

[3]谢美茹.浙江省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人才培养管理的绩效评价[D].宁波:宁波大学,2011.

[4]刘天彪.中超联赛俱乐部足球后备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的评价体系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9.

[5]张晓敏. 我国青少年体育竞赛与运动员注册管理的现状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 2014.

[6]王建鑫. 南通青少年体育发展影响因素调查研究[D]. 苏州:苏州大学,2016.

[7]胡德凤. 江苏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江苏省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为例[D].扬州:扬州大学,2014.

[8]蔡廷川. 内江市体育运动业余训练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 四川体育科学, 2015(6):27-30.

[9]肖龙玲, 段雪秀, 吕鹏. 我国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C].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暨“体育强国目标下的体育发展”专题论坛,2011.

[10]刘晓云, 蒋玉跃, 杨子良,等. 美国青少年体育赞助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的启示[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1(1):40-42.

[11]周怀球, 刘邦华. 湖南省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J]. 湖北体育科技, 2015(4):289-292.

[12]肖龙玲, 刘强. 我国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 运动, 2015(8):63.

猜你喜欢
青少年培养评价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