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内部专业评估是院校强化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是质量保证体系的核心制度。高职院校应契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和质量保证内在要求明确办学定位,坚持分类评估、彰显特色、以课程评价为中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提升国际化水平、多元评价的原则,构建以课程评价为中心的全面考察、品牌专业和精品课程示范引领、目标管理与过程控制相结合、凭借信息化管理体系进行评估与反馈的自我评估为基础的多元评估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质量保证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重点课题“高职院校校内专业评估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5JSJG077);江苏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资助课题“从示范到卓越——江苏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研究”(项目编号:B-a/2016/03/07)
作者简介:吴伟,男,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职业教育制度。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05-0061-05
如何深化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质量保证的重要命题,院校的质量自治是高职教育质量保证的主体部分,政府推动高职院校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其转变职能,推行高职教育“管办评”分离,进行质量保证的重要举措。政府在高职教育质量保证过程中充当“监督者”的角色,将办学自主权交还院校,院校通过完善内部治理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以完善质量标准和制度、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是质量自治的主要目标,在进行质量自治、诊断、改进的同时,接受政府监督和社会评价。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作为保证教学活动质量的基本单位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专业评估作为评价专业教学质量的途径为我们专业的定位和发展提供依据,内部专业评估是院校强化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是质量保证体系的核心制度。
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指出“教育管理部门还要组织教育界、知识界和用人部门定期对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估”[1],明确了教育评估应成为高等学校的一项经常性工作。[2]各种形式的评估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而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估从2004年才正式启动,这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有关。专业评估作为教育评估或者教学质量评价的核心部分,并不为社会所陌生,过去的教学评估或者教学质量评价被社会所诟病,但是其对院校的规范管理和内涵建设的推动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如何正确定位内部专业评估,如何建立内部专业评估的运行机制,如何高效的发挥内部专业评估促进内涵建设的作用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质量保证视域下内部专业评估的价值取向
高等职业教育首先具有高等性的特征,高等性具有重学科发展的特征,强调教育的学术质量、知识质量,要求培养对象具有高水平的整合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高水平的迁移能力。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高等教育在办学理念上更加强调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重视职业性、服务性和区域性,专业建设中体现职业分析和课程开发过程中要求基于工作过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强调产教融合,不断提升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积极与院校所在地域的周边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伴随全球化、国际化进程的加速,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又迎来了新使命,要求不断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引领,提升国际交流能力与水平,实现“引进来、走出去”,将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扩大院校的国际影响力。高职教育质量保证的过程中需遵行其高等性、职业性、区域性和国际化的特性要求。
《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要求各高职院校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提升质量意识,建立完善质量标准体系、不断提升标准内涵,促使高职院校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强化学校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3]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高职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主体,强调内涵建设,其核心就是提高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而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也就是要求各院校进行持续对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改进,改进的依据即诊断的结果,院校内部的专业评估即主要的诊断方式和途径;此外,引入社会评价以及接受主管部门政府的监督和评价形成综合诊断结果从而进行改进,形成诊断——改进螺旋上升的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体系所要求的完善质量标准和制度,体现其满足学科发展、强调高职教育的学术质量,即高职教育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内适质量要求;其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体现其对于高职教育区域性的外适质量要求;其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的个适质量的需要,要求我们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及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理念,服务于师生的全面发展。专业建设的国际化进程虽然没有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文件中明确,但是在全球化和国际化进程加速的国际环境之下,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专业建设主动对接国际标准也应成为质量保证体系的一部分。
内部专业评估作为院校质量保证体系的核心制度,其评估标准、评估方式需符合質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的内在需要,满足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证在高等性、职业性、区域性、个体全面发展和国际化的要求。
二、质量保证视域下内部专业评估的原则
质量保证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原则的确立,应有利于专业自身的发展,契合区域产业发展实现特色发展,重视课程建设,满足师生全面发展,提升国际化办学能力,完善内部治理调动师生全面参与。
(一)依据学校办学定位分类评估
院校内部专业评估标准的确定,必须依据学校办学定位并结合专业发展基础,学校的发展目标是知名院校还是国内一流院校或者是世界一流院校,某一专业是以人才培养为主还是以学科发展技术技能积累创新为主,这些目标都决定了专业评估标准的差异化。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里没有明确诊断细则,这一点正是体现了国家对于高职专业发展摒弃同质化、鼓励自主发展的要求。在专业评估的过程中对不同类型、不同基础的专业需要进行分类评估。
(二)彰显特色
强化内涵建设是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的目标,而内涵建设的成效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社会美誉度和认可度的提高以及院校文化影响力的提升,这些需要院校具备优质的教学能力、先进的教学理念、领先的教学手段、灵活的管理方式和深厚的育人文化,如何体现优质则需要我们突出特色,体现人无我有的过人之处。特色发展也不是要求我们标新立异,而是要求我们不断革新,打造和提升优势专业,发挥工匠精神,顺应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可以是努力促进学科发展进行技术技能积累,也可以是强化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提升内适和外适质量的过程。
(三)以课程评价为中心
专业是课程的组织形式,是由一系列具有内在关联性的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专业教学成果需要通过课程教学来体现,因此,课程评价因置于专业评估的中心。对于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要坚持社会工作能力提升和专业知识技能能力提升两个基本导向。其次,要坚持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融入创新创业课程,坚持基于岗位需求和工作过程的课程设置和课程设计理念,课程评价注重考查教学内容是否符合产业发展需要,实践课程内容是否充足妥当,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創新创业思维能力的训练,学生课堂学习之后是否有收获,学习难点以及原因等。
(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要求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在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理念的同时,要帮助教师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和综合发展,学校的价值理念和战略目标可以由学校领导决定,但是,其实现需要全体教师的认可和实施,因此,评估全方位全过程贯穿学校管理与教学的育人机制和育人环境不可或缺。此外,专业评估的标准要能体现对于师生全面发展隐性要素的考查。
(五)国际化水平提升
专业建设需适应国家开放大格局,积极参与国际教育分工,推动专业核心课程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院校内部的专业评估过程中应提高对优势专业的建设标准,引进国际认可的先进标准,如工程技术教育的认证《悉尼协议》,坚持“引进和输出”并举,探索校企深度融合,服务企业“走出去”,建立境外人才培养基地。
(六)评价主体多元化
质量保证体系强调了学校的办学主体地位,各院校自主定位发展目标,同时彰显特色,摒弃“千校一面”同质化思维。以院校自我评估为基础,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与此同时,为提高外适质量的要求积极参加由社会中介机构以及政府组织的外部评估,改变过去政府主导的单一主体评估为多元主体评估,而在师生全面发展理念下的自我评估,应该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多主体的,而非学校职能部门主导单主体的内部评估。
三、内部专业评估对完善质量保证的意义
过去,我们的外部专业评估和教学评估对高职院校规范管理和内涵建设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但其这种宏观的、非常态化的评估对于院校整体专业建设水平提升的质量保证的指导能力和监管能力有限;现在,我们常态化的内部专业评估有助于高职院校完善专业和课程标准对接区域产业和行业发展适时调整,通过理顺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形成全员参与群策群力的质量自治文化,在内涵建设的同时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
(一)作为外部专业评估的基础
院校内部的专业评估是对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由外部专家实施的专业评估以及第三方评估构成的外部评估的重要基础,是内部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的基础,而外部评估是质量保障的外力助推。[4]外部的质量保障属于选项质量检查与评估,侧重认证、分等、审核等,如对新专业的审核,奖励优秀典型案例树标杆评选品牌专业等。而院校内部的专业评估是校园自行建立的一系列评估体系,从自身实际出发,为赢得企业认同,提升专业社会知名度和辐射能力,探索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改进的机制,属于找差距找不足,分析潜在困难的诊断性的评估,是致力于精益求精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外部评估的结果帮助我们认识自身的不足,而内部的评估则是让院校主动反思办学资质和能力,寻找与同类院校同类专业之间的办学差异,找到不足的根本之所在进行诊断,明确改进的方向和措施。
(二)调整和发展专业的依据
专业调整与发展的目的在于不断改进与完善,以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改进的基础是必须具备非常有效的内部评价机制,通过内部专业评估能够有效促进二级学院(系)主动进行专业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的反思,寻找与同类院校同类专业之间的差距,对企业行业进行调研,熟悉企业用工需求,不断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对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修订,与行业企业需求相契合。通过结合外部评估的标准和方式方法,吸收行业企业反馈的信息,以自我反省自我检讨的方式,寻找改进的目标,通过诊断评估结果,生成改进方案,形成“评估——改进——评估——改进”持续渐进的循环,不断推动专业的调整和发展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需要。
(三)加强交流、统一思想、凝聚合力
院校内部的专业评估本身是一个交流的过程。首先,它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过去我们的教师和学生也交流也互动,更多的可能是活跃课堂气氛,而内部专业评估的内在要求下需要教师与学生更频繁的互动,就学生学习结果和学习情况进行交流,帮助教师寻找改进课堂教学的诊断点。其次,内部专业评估促进了全校教职工之间的交流,包括上下级之间,行政与二级学院,教研室内部各层面的交流,在思想碰撞的过程中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明确部门与个人的职责所在。华东师范大学通过内部评估,全校认识到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和发展的新方向,在专业平均学生数减少的客观情况下,调整教学结构,学校以关注个性、关注精英、关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型教学院校为发展目标。[5]再次,内部专业评估促进了二级学院(系)、专业教师与企业的沟通交流,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调整和课程内容的设计与调整需要与企业行业现实要求和发展相契合,如何实现契合需要我们加强交流,将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以及类似制度的作用落到实处。
(四)优化院校内部治理结构
内部专业评估促进职能部门之间横向以及与二级学院(系)之间纵向的全面沟通。促进了职能部门职能的转变。职能部门的服务和监督职能更加凸显,其服务意识得到加强。同时,职能部门之间的行政壁垒也越来越模糊。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新理念下的多元治理要求各部门相互配合,协作育人。二级学院(系)在评估过程中不再处于被动的被评估以及被动接受工作任务,二级学院(系)具有自主管理的权利,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寻求学校和职能部门的支持,可以主动提出适合自身专业特点的建设方式和评价方式。在横向纵向的对话中,有利于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系)形成招生——培养——就业的联动机制,完善院校内部的治理结构。
(五)帮助师生自我实现
内部专业评估迫使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情感,思考如何进行课程体系的调整和课程教学过程的重新设计,思考如何让学生能够理解知识要点和熟练掌握技能,思考如何调整教学方法等问题,在思考与改进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效果,提高业务素质能力,帮助教师实现短期的自我价值。学生在评估过程中增进了与教师和学校的交流,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教師的引导下养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锻炼思维能力,评估带来的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四、质量保证视域下内部专业评估的建议
内部专业评估作为院校质量自治的核心制度,是质量保证的逻辑起点,内部专业评估制度的确立必须服务于院校内部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满足高职教育质量保证的需要。
(一)以课程评价为中心的全面考察
专业评估过程除了要对师资队伍、实训场地设备条件、学校质量文化等硬性和软性的输入质量进行考察外,更重要的是对课程的设计、内容和组织、评估方法与机制、课堂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和保障机制以及课堂师生关系等以课程评价为中心的过程质量进行重点考察。最后,还要对学生学习质量和学生毕业率、就业情况、社会满意度等社会输出质量构成的输出质量进行考察。[6]
(二)构建自我评估为基础的多元评估体系
不同类型不同办学基础的专业明确自我发展定位,自我制定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案,定期开展自我评估。与此同时,注重培养教师和学生参与评估的意识和能力,重视教师和学生评价结果,引入校内外同行评价,积极参与社会中介机构评价,聘请社会中介机构生成企业满意度和学生长期发展的跟踪评价,处于国内一流的优势专业应主动对接国际标准,引入国际机构进行认证评价,形成多元参与的多层次评估体系。
(三)品牌专业和精品课程示范引领
院校内部一次性同时对所有专业开展评估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内部专业评估作为质量保证体系的核心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性常规工作。可以将评估周期设定为5年,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对不同类型专业分梯队进行评估,首先从品牌专业和精品课程开始,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建立并完善内部评估标准和方案,其他专业课程参照标准进行微调,5年为一个周期进行周期性的全覆盖的内部专业评估。
(四)目标管理与过程控制相结合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拉尔夫·泰勒(Ralph Tyler)强调过“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实际达到目标的程度的过程”[7],我们的专业经过系列建设和保障措施后是否达成目标,通过目标管理形成终结性评价是评估的常规工作,但是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应关注对过程的控制,在“以学为中心”的新教育范式指导下的质量保证体系强调“评估——改进——评估——改进”质量持续提升,在评价的过程中更应重视过程性评价,课程评价的方式应是贯穿教学活动始终,师生、学校全员全方位的,其重心应放在“评学生收获”“发现教学问题症结之所在”及“学习意识和能力”上。
(五)构建信息化评估与反馈机制
评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进”,从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其中,评估结果的反馈机制构建尤为重要,通过什么渠道、面向什么群体、在什么时间截点进行反馈,反馈的原则是帮助评估对象改进,因此,对于评估对象的心理承受和隐私如何保护都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从目前的技术手段来看,建立信息化评估和反馈机制是符合现实需要和实际理想途径,一是信息化管理可以保留评估痕迹,长期且综合的数据库可以生成对比数据,有利于评估结论的生成以及改进情况的跟踪;二是信息化管理可以根据用户群体进行区分,通过权限设置有利于个人隐私的保护和评估结论的发布。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EB/OL]. [1985-05-27].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 _177/200407/2482.html.
[2] 杨明德,徐枞巍.高等教育评估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开发[J].高等教育学报,1991(4):35-41.
[3]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EB/OL].[2015-12-30]http://www.moe.edu.cn/s78/A07/A07_gggs/A07_sjhj/201512/t20151230_226483.html.
[4]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研究”课题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举要[J].中国高教研究,2017(4):1-25.
[5] 王玉琼.基于专业评估的本科教学持续发展与质量保障机制建设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的探索与实践[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5(4):49-53.
[6] 陈玉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6.
[7] 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