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常州社区教育在政府行政部门的有力推动、开放大学的主动作为、创新项目和平台的不断完善,以及资源整合力度的持续加大等多方面的合力作用下,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是,常州社区教育在实践中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认识不足、体制机制尚未理顺、经费投入不够、体系建设有待加强、服务能力需要提升、社区教育活动针对性不强、队伍不稳定且老龄化程度较高等问题,需要通过健全管理体制、加强体系建设、更新发展理念、优化项目平台等措施,推动常州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社区教育; 资源整合;体系建设;项目创新;终身教育;常州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重点自筹课题“中心城市社区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研究” (项目编号:B-b/2013/03/020)
作者简介:陈莺,女,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学、终身教育。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07-0059-07
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开发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性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虽然有关其内涵至今仍众说纷纭,但对其区域性、对象的全面性、功能的社会性、教育社会一体化的特征已达成共识。常州正在推进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产城融合驱动城市更新,以教育与产业的互动,与社会的融合,带动产业、城市和人三者之间良性互动,其中社区教育正是其重要抓手。近年来,常州市围绕社区教育政策制订、体制变革、网络建设、内涵发展和理论研究等方面不懈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2013年10月,由教育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组织的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在北京召开,作为全国唯一的地级市代表,常州和北京、深圳一起,向与会的102个国家的500多名代表介绍经验,国际国内影响不断提升。笔者通过对常州5个区1个县级市的社区培训学院、60个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并走访市教育局终身教育处和常州开放大学相关人员,试图深入了解常州社区教育发展现状,总结其经验,并分析当前发展瓶颈,从而在此基础上提出破解问题、促进其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一、常州社区教育发展现状
(一)行政力量有力推动
1.出台了社区教育规划和意见。作为全国较早提出“学习型城市”建设目标的城市,常州把社区教育看作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载体,高度重视。市政府制订了社区教育发展规划及《关于进一步提升社区教育水平的意见》,并以此作为全市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政策依據。此外,《常州市“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以及各区域“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中均纳入了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社区教育发展等内容。
2.建立了推进终身教育工作机构。早在2008年,常州就成立了由市教育局牵头,市社区大学、人事局、财政局、人社局、科技局、民政局、电视台和计生委等市级行政部门(单位)组成的常州市推进终身教育工作联席会议,这是江苏省首个终身教育工作推进机构。2011年,市政府成立全市推进终身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担任组长,其他相关部、委、办、局24个成员单位组成,进一步加强了对全市终身教育的统筹领导,县(市、区)级层面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加大了推进终身教育、社区教育的力度。
3.建立了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在政府推动下,常州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市社区大学(开放大学)——辖市(区)社区学院——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居(村)民学校四级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并定期开展有关评价考核与督导工作,每年举办社区教育师资等培训,举行各类社区教育课程、研究成果、资源建设、特色项目等评比活动,组织全市社区教育课题研究,开展社区教育实验项目探索,不断提升各级社区教育机构的能力,完善其职能。
4.制定了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具体制度和办法。近20年来,常州作为全国最先启动社区教育实验的城市之一,以点带面,持续不断进行城乡一体的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同时,下发相关意见和办法。市教育局下发了有关乡镇(街道)成人教育中心校(社区教育中心)标准化建设、社区教育居民(村民)学校标准化建设的相关文件制度,并在全省率先开展社区教育居民(村民)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以此来整体提升基层组织实施社区教育的水平,推进常州市社区教育的持续发展。
(二)开放大学主动作为
1. 明晰功能定位。常州社区大学成立时就被明确为常州市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的龙头,是市一级社区教育办学实体和全市社区教育工作业务管理主体,是全市市民终身学习的工作指导中心、教学科研中心、资源管理中心和咨询服务中心。同时,常州市政府同意在常州社区大学设立终身教育研究中心、终身学习指导中心和市民终身教育信息中心,在全市社区教育中履行“管理+指导+服务”的职能。在《常州开放大学建设方案》中提出建设成为“全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现代远程教育的龙头、社会培训的基地、社区教育的中心和全民终身学习的超市”的目标,并明确了开放大学是在推进全民终身学习的时代背景下,致力于学习型城市建设,服务于全民终身学习,为一切有学习需求的学习者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开放性、灵活性的学习支持服务的新型大学这一功能定位,将社区教育作为开放大学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2.加强体系建设。以常州开放大学为龙头和中心,通过协调、促进,建立了多层次广覆盖的社区教育网络体系。纵向网络:建立“社区大学(开放大学)——社区培训学院——社区教育中
心——居民(村民)学校”的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横向网络:建立常州工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8所社区教育高校支持联盟;依托常州“三宝”博物馆的常州梳篦厂、白雪飞留青竹刻工作室、孙燕云乱针绣工作室和剔筠轩艺术工作室等非遗场馆建立“常州社区教育项目基地”,形成合力,资源共建共享,真正实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区教育网络体系。
3. 服务模式创新。早在2009年,常州市教育局就明确了常州社区大学在常州市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中的龙头地位,在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中,常州开放大学为第一级,充分发挥职能,对全市(含辖市)各社区培训学院进行宏观的业务指导与监督管理;社区培训学院为第二级,发挥社区学院的师资、设备优势,对各社区教育中心进行业务指导;社区教育中心为第三级,作为组织开展社区教育的基本单位,按计划组织实施各类培训项目;居民学习点或市民学校为第四级,由社区学院和社区教育中心定期派出教师深入社区进行培训。行政部门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模式与开放大学开展更多元化、更深层次的合作,而开放大学根据行政部门以及其他社区教育机构的需求,提供平台建设、指导督导、课程开放、资源整合、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服务,形成“政校联动+社教互动+开大带动”的运行模式。
(三)项目平台持续创新
1.搭建数字化学习平台。2010年,“常州终身教育在线”网站开始建设;2015年,常州开放大学在市教育局的主导下完成了对“常州终身教育在线”的升级改版,建立和完善了覆盖市、辖市(区)、镇街的“1+7+59”终身教育站群系统,为各地社区培训学院提供服务,为区域内开展数字化社区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共享平台;同时,还整合利用各种信息网络系统和服务平台,逐步推出满足互联网、电视机、移动设备等不同终端人群学习需求的学习平台,开通了“乐学龙城”微信公众号,推送社区教育资讯。
2.创设理论实践研究平台。2010年,由常州社区大学终身教育研究中心承办的终身教育学会会刊《常州终身教育》杂志创刊,每年出刊四期,逐渐成为全市社区教育工作者理论学习和交流的平台。2014年,为进一步加强内涵发展,提升品质影响,原《常州终身教育》和《常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学报》两刊合成《常州终身教育》一刊,常州开放大学采用多种渠道,向业内专家约稿,开拓稿源,并提升刊物的质量和水平,为常州终身教育搭建了更精良的理论研究阵地和实践指导平台。
3.搭建长效项目建设平台。(1)积极开展“一校(院)一品”项目开发和实施工程。分校和二级学院共建成饮食营养与健康、常州文化传播、智慧消费、艺术与生活等11个项目,开发社区教育课程90门,送教进社区340多次,共有20 000多市民直接受益。(2)开设社区大学大讲堂。2012年开始,每年推出四场免费公益讲座,邀请社会各界知名专家、学者作精彩演讲,努力服务于社区居民的终身学习,不断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和生活品质。 (3)组织教职工送教进社区。常州社区大学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送教进社区,每年有100多位教师送教进200多个社区,连续五年超过1 000场次,众多社区居民获益。
4.为区域提供菜单式培训服务。开放大学课程编制出来以后,一般在行政的统筹下,召开课程发布会,向全市正式发布课程。由各辖(市)区社区学院将课程派送到各个所属街道、社区,由当地社区成员选课,然后层层上报至街道——社区学院——社区大学,再由社区大学安排开发课程的教师去上课并负责课程实施的协调管理。
(四)资源整合力度加大
1.针对问题,理论研究。相对于常州日趋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作为终身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社区教育仍属“短板”。其中,终身教育网络的横向合作与纵向联动机制仍未在真正意义上形成,终身教育的各方面资源缺乏真正有效的整合等问题,成为制约常州社区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针对社区教育资源整合这一问题,常州于2015年1月启动了有关终身教育共同体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课题“生态学视角下终身教育共同体建设研究——以常州为例”被立项为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课题,由市教育局局长牵头,组建团队,进行理论研究,并以此为指导,开展实践探索。
2.扎根区域,立足实践。在常州终身教育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常州本已经建成的社区教育纵向四级网络和横向支持联盟系统的作用,使这些主体联系更紧密、合作方式更多样。同时,各区域也立足實践,挖掘、凸显本区域的地方特色,联系一切能合作的资源,开展了多种探索。2015年11月,网络公共服务平台完成升级改版,成为拥有海量学习资源,并形成一个主站加七个辖市区子站再加59个乡镇街道子站的站群系统;社区教育纵向四级网络和横向支持联盟系统不断完善,并加深合作;以社区教育名师工作室、特色项目工作室建设为抓手的师资团队建设、课程资源开发逐步形成多方合作的态势。2016年5月,常州市教育局开展了终身教育共同体建设专项实验项目的申报工作,鼓励各社区学院、各社区教育中心立足工作实际,紧扣区域特色,强化协同发展,开展实验探索,推动常州终身教育事业创新协同发展。
3.模式创新,典型推广。各区域挖掘各种可以链接的资源,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了有关整合社区教育各类资源的探索。针对乡镇社区教育的种种不足,溧阳市整合区域社区教育和社会力量办学资源,将10所社区教育中心校按本地区经济和产业特点,分别组建成四个社区教育联合体开展相关工作。其中,将北山片竹箦、南渡、上兴3个经济大镇的社区教育中心校联合,成立了北山教育培训集团,实行管理模式共建、培训资源共享、优势项目互补、师资团队互助的合作模式。武进区积极协调,建立了南京、武进、张家港等地区的3D社区教育合作联盟,推进社区教育从跨地域融合走向利益融合、文化融合,探索社区教育在合作联盟运行中,共享资源、共建项目、共同发展,使社区教育呈现其在空间上的延伸性和辐射性。常州市教育局开展终身教育共同体典型案例征集活动,在推广这些典型经验的同时,总结形成模式,有助于常州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进一步深入推进。
二、常州社区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区教育发展不平衡,社区教育认识不足
由于常州市各社区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发展不平衡,各地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同,各地区社区教育发展不平衡。相对而言,城市社区办学条件较好,办学事业红红火火;农村社区基地规模小、人员编制少、活动经费少,事业发展总体较弱。部分区域相对出色,成效更为明显,如钟楼区和武进区,已成功创建为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而其他区县社区教育推进步伐相对缓慢。此外,社区教育的重要性还没有引起相关管理部门和机构的足够重视,对社区教育的认识不足,忽视了社区教育的功能及价值,在社区教育工作上行动不到位,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普通群众对社区教育的认识,参与社区教育也以被动接受教育为主。
(二)体制机制尚未理顺,经费投入仍显不足
从目前情况来看,虽然成立了常州市终身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但仍以市级教育行政部门为主要推进者,其他部门或单位参与的动力不足,推进和协调的力度极为有限,很难形成有力的领导,指导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其保障制度和运行机制也不够畅通,严重阻碍了社区教育的健康发展。同时,社区教育是一种公益性或准公益性事业,由于没有经济效益,很多单位只是把社区教育作为一项任务来做,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也不愿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由于社区教育经费筹措机制尚未形成,政府对社区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社区教育的发展。
(三)体系建设仍需加强,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开放大学的转型发展需要继续加快,社区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利用率有待提高,在全市社区教育工作中的指导和服务功能需要更好地发挥。社区培训学院管理体制不顺,主要指与辖市区教育部门关系没理顺,未能真正承担起社区教育协调、统领全区社区教育工作的职责。特别是部分辖市区社区培训学院老年教育规模急剧膨胀,社区培训学院将更多的精力集中投入到了老年教育中。在辖市区层面上,社区培训学院与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的联系不紧密,有效互动不足,指导能力弱化,体系中的协调机制仍未理顺。此外,社区教育机构研究能力不足,缺乏创新能力,城乡社区教育中心创建任务完成后,巩固提升不足,有的存在阵地闲置,利用率低,社区教育中心统筹资源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服务功能退化等情况。
(四)社区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有待提高
常州市开展了多形式的社区教育培训,获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培训内容单一。调查发现,目前,社区教育培训内容偏重普通知识、娱乐休闲类,层次较高的职业技能类、行为养成类的培训很少涉及,教育针对性、实用性不强,很多居民表示学不到想学的知识。(2)培训对象单一。社区培训对象往往是老年人、妇女以及未成年人,特殊群体受训机会少,教育对象的覆盖面不广。目前,在职人员接受正规社区教育培训的需求还远远得不到满足。(3)培训形式單一。培训形式局限于集体学习,增进社区居民间的情感交流活动不多,社区居民缺乏社区归属感。培训的重点不突出,形式创新不够,教学形式单一,难以形成教与学互动的局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
(五)社区教育队伍不稳定,老龄化程度较高
目前,常州市城镇社区教育缺少一支力量雄厚、稳定的具有专业水平的高素质工作队伍。常州近500万常住人口的规模,按国家政策文件规定“社区教育中心要按照不低于常住人口万分之一点五的比例配备专职教师”的要求,应配备约750人,目前仍有较大缺口,而且,各区县的社区教育队伍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数量缺乏、比例不协调(包括男女比例不协调、专业技能比例不协调、职称比例不协调等)、老龄化程度较高、稳定性不够的问题。从事专职社区教育工作人员的缺口很大,开展社区教育力不从心;而任课教师大多是从各类学校聘请过来的兼职教师,管理比较松散,缺乏稳定性。目前,社区教育教师队伍的职称评定还未有专项通道,有的教师工作了几十年还不能晋升职称,严重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三、推动常州社区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管理体制,进一步提升社区教育领导力
1.加强统筹,促进社区教育区域平衡发展。针对目前农村社区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仍处于弱势地位,一些地方不够重视,缺乏科学规划和统一管理,各自为政、效率不高的现状,要强化思想认识,切实把社区教育摆上重要位置。应加大对各县(市、区)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考核力度,尽可能地避免虚设机构、人浮于事的现象,真正发挥各地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与职能,强化组织领导,加强统筹规划,明确工作职责,形成整体合力,统筹协调解决社区教育工作的重大问题,进一步加大对社区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统筹力度。同时,建立和完善配套工作机制,形成政府主导、教育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管理格局,有力推进社区教育健康发展。
2.制定并完善社区教育法规政策。在推动与普及社区教育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尽快制定有关社区教育方面的法规、政策,明确政府、相关部门、相关单位、社团组织、社区和个人在构建社区教育体系过程中的职责、职能。地方政府应适时制定有关社区教育发展方面的文件条例。其中,应具体规定社区教育的目标、任务、对象、机构、成员、经费渠道和社区成员的学习权利和义务,制订奖惩措施和实施办法等。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大力倡导“公共利益优先”的服务意识,统筹协调,进一步完善社区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目标管理制度、经费投入制度、检查督导制度、考核奖励制度。建立各类社区教育项目的课程标准及学习成果评估标准,建立管办评相分离的社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为社区教育工作提供制度保障。[1]
3.加大社区教育经费投入。财力资源是建设社区教育的前提条件。由于经费紧缺的现实,要坚持开源节流,坚持创收和整合并举,对各类教育专项资金、社会援助资金、国有闲置资产及各方面资源进行整合。确保县(市、区)财政按常住人口每年人均不低于4元的标准安排社区教育经费,并专款专用。社区内各类企业可根据职工工资总额制定相应的百分比来提取职工培训的基金,用于职工培训。同时,还可采取社会捐赠、适当收费等形式筹措社区教育经费。形成“政府按需投入、机构自主经营、社会公益捐赠”的多元化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采取政府投入为主,“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措经费,确保社区教育经费投入。
(二)加强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社区教育服务力
1.加快开放大学建设。将社区教育作为开放大学转型发展的主要突破方向,进一步调整开放大学机构设置,充分发挥政府授予的管理、协调、指导、服务全市社区教育的职能。推进各类社区教育机构深度协作,加强终身教育支持联盟建设,挖掘社区教育资源潜力,强化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应用,依托在线平台,为市民提供“一站式”线上线下学习指导和服务。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组织送教进社区,推进全市社区教育的平台建设、资源建设、项目实施、理论研究、推广服务等,全面提升开放大学服务社区教育的能力,从而指导、带动全市社区教育的发展。
2.强化社区学院功能。强化社区学院区域内统筹指导服务功能,建设省级高水平、示范性社区学院;推动城乡社区教育协调发展,建设省级示范性农村社区教育中心。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示范区在体系构建、资源共享、投入机制、队伍建设、信息化应用、市民学分银行建设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社区教育服务能力和水平。以社区培训学院为龙头,指导辐射区域内的社区教育工作。同时,在街道一级建立健全社区教育载体,以社区教育中心为骨干,指导居民学校开展社区教育和各种活动。[2]
3.加强社区教育队伍建设。针对目前队伍建设存在专职教师人数严重不足、老龄化、职称晋升难等问题,要加强调查研究,看准政策,找准依据,选好时机,向主管部门提出人员配备要求,有计划地充实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兼职教师为主体的管理和师资队伍,并抓好师资的培养升级工作。坚持文化引领,积极开展系列培训、总结、交流、奖励等活动,逐步做到专职人员“多能化”、兼职人员“优质化”、师资来源“多元化”,吸引有专长的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含技师、高级技师)、社区教育志愿者加入到社区教育队伍中。同时,解决社区教育专职人员的职称晋升问题,开辟绿色通道,解除在职人员的后顾之忧,制定科学的评价考核和奖惩制度,有效激发社区教育队伍的动力。
(三)更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提升社区教育吸引力
1. 更新发展理念,丰富形式载体。办好社区教育,要有跳出教育看教育的视野,不断拓宽思路,转变观念,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社区教育活动。根据社区教育发展的需求,努力挖掘社区潜力,将各种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以及教育条件等所有教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根据社区教育终身性的特点,开展多样化的社区教育活动,把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发挥各种教育主体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把幼儿、青少年、成人、老年人教育、残疾人、失业人员、妇女及外来人口等这些特殊群体的教育按不同需求、不同特点、不同心理、不同文化差异的要求,在注意教学的侧重点和方式方法的基础上,不断丰富社区教育课程的形式和载体,组织丰富多样的社区教育活动,如社区教育体验式学习、社区教育游学等活动,以社区居民更为喜闻乐见的方式向社区居民推送学习资源。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区教育知晓度。加大舆论宣传和引导力度,广泛宣传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主要目标,大力宣传发展社区教育、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先进典型,表彰在乡镇社区教育和开展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努力营造崇尚学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通过横幅、宣传栏、讲座、发放宣传册、网上社区论坛等途径,加强对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基层民主意识、终身学习意识教育,使其意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参与社区活动。各社区教育机构,也要积极和辖区里的企业、民办教育机构等加强联系,联合它们开展社区教育活动。
(四)优化项目平台,进一步提升社区教育驱动力
1.强化数字化平台和资源建设。充分发挥终身教育学习平台——“常州终身教育在线”的主阵地作用。通過平台与各辖市区(市)、街道(镇)在线学习平台的融通,着力开发各具特色的网络学习课件和终身教育课程,建设终身学习资源网上超市,积极构建网上交流互动和数字学习共同体,实现数字学习惠民。积极利用“两微一端”新型传播媒介开展社区教育。利用数字化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媒体以及电子屏等信息化终端为居民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服务。充分发挥江苏开放大学学分银行的功能作用,依托“江苏学习在线”和“常州终身教育在线”学习平台,进一步探索实践社区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制度及激励机制。
2.打造特色品牌项目。社区教育内容不能泛化,形式不能刻板,方法不能单一。可通过整合资源,集聚优势,开发特色课程,打造特色品牌项目。各个社区都有一些特殊的人才队伍,发挥他们的力量,遴选优质资源,可以开发各类社区教育课程,举办各种社区教育活动。同时,社区教育应体现区域地方特色,带有地方文化元素,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服务。挖掘本区域社区教育资源,加以整合,开发出既适合地方文化传统的保存和发扬,也适应民俗民间文化的继承和创新的课程,重点宣传,加强实施,形成特色,建成品牌,并不断推广,发挥品牌效应,推动社区教育特色化、品牌化发展。
3.建设理论研究平台。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社区教育的发展才能既站立国际前沿,又符合群众实际需要。因此,应努力强化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并加强对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工作的扶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开放大学、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要积极组织社区教育工作者开展社区教育研究,并予以一定的经费支持和奖励。鼓励社区教育工作者撰写社区教育论文,参加各种评选和论文征集活动,对获奖者予以配套奖励,注重对社区教育的先进理论成果的整理和归纳,提升社区教育的理论研究层次和研究质量。定期举办相关学术研讨活动,办好《常州终身教育》期刊,为常州社区教育研究者搭建交流平台,为常州社区教育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社会文明建设与延续的立脚点在于广大市民文明素质的提升,社区教育的充分发展有利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有利于大面积、深层次地提高居民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有利于弘扬并发展地方特色文化,提升文化品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社区教育工作的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将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常州注入新的内涵、新的生机和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宋亦芳.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若干政策思考[J].当代继续教育,2018(1):20-26.
[2] 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