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阶段教育普职融合:现状调查与问题透视

2018-05-14 09:38胡微过筱梁珺淇
职教通讯 2018年7期
关键词:现状问题

胡微 过筱 梁珺淇

摘 要:深入调查高中阶段教育普职融合的现状对丰富完善普职融合理论体系、深化推进普职融合实践工作具有重要的价值。以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1 178名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考察教师这一关键群体对普职融合现状及问题的认识。研究发现,大部分教师都认为普职融合十分重要且具备一定可行性,但对融合的内容与政策了解程度较低;且越来越多的教师认为普职融合已取得初步成效且应是未来重点发展与深化的模式,但对其总体评价不高。通过深入分析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社会对普职融合的认识存在偏差、实施普职融合的基础不稳固以及对普职融合的支持存在欠缺三个方面。

关键词:高中阶段教育;普职融合;现状;问题

基金项目: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委托课题“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的研究”

作者简介:胡微,女,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职业技术教育;过筱,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原理;梁珺淇,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基本原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07-0027-09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提高教育体系的普职融合程度,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回顾改革历程,可以发现,普职融合经历了从九十年代初要素交流试点改革、九十年代中期及以后试办综合高中到新世纪以来条块结合、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深度融合体系建构的过程。近年来,普职融合教育实践日趋多样,其中,高中阶段教育是我国普职初次分流的阶段,在教育体系中扮演了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其普职融合形式也尤为多元、典型。历经多年实践,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普职融合现状究竟如何,其现状背后隐藏的深层问题是什么,这一系列疑问指引着我们进一步调研的开展。

一、高中阶段教育普职融合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普职融合利益相关主体的理性判断是分析普职融合现状的立足点,也是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基础。尤其是教师这一政策落实的关键群体对普职融合这一举措的了解程度与必要性判断是进一步分析普职融合现状的关键所在。本研究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1 185名在校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了1 180份問卷,回收率为99.6%,有效问卷1 178份,其中,普通高中教师占31.41%,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占68.59%。本研究编制的《高中阶段教育普职融合现状调查问卷》,从教师对其认识现状(包括必要性判断、了解程度、可行性认识、应然模式)、实施效果、保障机制等不同维度进行调查。

本研究同时针对来自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多名教师进行了访谈,访谈内容涉及四个方面:其一,对普职融合内涵的理解;其二,对推进普职融合的原因及必要性调查;其三,对普职融合现状及问题的调查;其四,对普职融合发展方向的调查。通过深度访谈,进一步了解了普职融合的实施现状以及教师群体对普职融合的态度,以期为分析普职融合存在的问题、促进相关部门科学决策以及更好地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结果分析

1.高中阶段教育普职融合的认识分析

(1)教师对普职融合必要性的认识。通过五点量表(1~5表示完全不符合~非常符合)调查发现(见图1),有45.50%的教师认为,加强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的沟通融合十分必要;37.18%的教师认为,自己所在的学校普职融合程度特别需要加强;33.53%的教师认为,普职融合十分有利于提升教学目标;38.79%的教师认为,推行普职融合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更加深入的访谈过程中,一名普通高中的教师表示:“现在学生的学习需求日益多样,普通高中里也有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强的孩子,普通高中在进行优质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增加技术教育的元素可以培养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普通高中也具有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责任。”可见,无论是普通学校还是职业学校的教师,都十分认同普职融合的必要性。

通过对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发现(见表1),虽然来自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的教师都认为普职融合十分必要,但对比不同来源教师的数据,可以看出,职业学校教师更加认可普职融合的必要性,对普职融合具有更高的积极性。

(2)教师对普职融合的了解程度。教师群体对普职融合的了解程度主要是从其对融合的内容以及融合的政策熟悉程度两个方面来考察。调研数据显示,尽管大多数教师认为推行普职融合十分重要,也对融合的意义进行了肯定,但仍有大量教师不了解普职融合的相关政策,政策意识薄弱。如图2所示,仅有13.92%和10.70%的教师表示自己比较清楚和清楚普职融合的相关政策,将近一半的教师表示基本不了解普职融合的相关政策;在所有被调查者中,仅有13.41%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了解普职融合的主要内容。由此可见,多数教师对普职融合的了解仅停留在浅表化的阶段,并没有了解其实质内容,对普职融合的政策意识、研究意识仍有待提升。

通过对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发现,职业学校教师对普职融合相关内容和政策的了解程度稍高一些,与前边对必要性认识的程度是一致的,具体见表2、表3。就内容或政策而言,普职教师对其了解程度都处于中等及中等偏低水平,这表明普职融合政策和实施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相关宣传与普及任重道远。

(3)教师对普职融合的可行性认识。从学校内部来看,普职融合的可行性主要考察被调查者对学校学生情况和师资情况的理性评判,重点强调其是否能够支撑目前普职融合项目和举措的实施深化。调研数据如图3显示,79.88%的被调查者认为学生是可以接受和认可普职融合(符合程度>=3)的相关内容和举措的;并且有75.99%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所在学校的师资能够胜任普职融合的各项举措;72.15%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学校有能力更深入地进行普职融合相关项目的推进;从外部条件来看,有65.70%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进一步推行普职融合的外部条件十分成熟。由此可见,在被调查的1 178名教师中,大多数教师认为无论是从学校自身条件,还是从外部条件来看,进一步推行普职融合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4)教师对普职融合应然模式的判断。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在现有教育体制下,普职融合的三种主要模式分别为校际合作模式、校内课程渗透模式以及综合高中模式,教师对三种模式在推动普职融合过程中的功能定位如何及其评判十分关键。调研结果如图4所示,有41.85%的教师认为普职融合应该以校际合作模式为重点。通过更加深入的访谈得知,学校已经形成的融合模式多是校内课程渗透式,这是最基本的、最易实现的融合模式,但也是粗浅的职业教育元素与普通教育元素叠加,融合效果较弱。随着学生学习需求的日益多样以及高中多样化改革,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校际普职融合应是未来重点发展与深化的模式。两类学校可以通过资源共享克服教育投入不足导致学校单方面无法深度开设融合课程的弊病,可大大提高教育资源的可利用性,且通过课程共开、教师流动、学分互认、学籍互转等更全面的配套措施可以更深入有效地落实普职融合。实际上,我国山东、四川、河北等部分地区已经先后进行了实践探索,为校际合作融合模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此外,调研结果显示,仅有27.67%的教师认为应以“综合高中模式”为重点推行普职融合,“综合高中模式”在三种融合模式中所占比例最小,这与我国现行的双轨制教育体制及其发展历史不无关系。在访谈过程中,一名教师表示:“在我国特色的教育体制下,实现综合高中的可能性是很小的,而且国外综合高中模式本身就存在一定缺陷,它只是国外为保障教育公平的一个途径,在人才培养定位以及培养方式上不够深入,所以,要想更深入地推进普职融合改革还需综合考量现有高中阶段教育资源的基础。”

2.高中阶段教育普职融合的实施效果分析

长期以来,受传统儒家思想束缚和经济结构供需失衡因素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程度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而普通教育致力于发挥教育的筛选功能,实际上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并未发挥教育应有的作用。因此,普职融合的应势而生及其系列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两者的互补。

如图5所示,90%左右的教师认为,有效推进普职融合能够改善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看法,而关于教师对于“我认为学校目前实施的普职融合相关举措已经取得成效”这一题目符合程度的评判(见图6),平均得分未超过中间值(m=2.91),即教师对于普职融合取得的成效评价不高,总体而言,普职融合的相关政策举措等还需进一步贯彻落实。通过进一步访谈调查发现,目前已取得的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校资源共享,办学效率提高。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的相关内容,不断增强学生对职业教育的了解,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进而促进学生思考对未来的职业定位。在普通教育中,因为实训场地以及设备、职业师资等条件的匮乏,限制了普职之间的相互渗透。因此,普职融合的模式很好地弥补了双方条件的不足。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之间资源共享,将新课程改革中的技术课、实践课落到实处。同时,普职融合极大地促进了普职教师双方的交流与学习,进一步丰富了普职融合的内涵。

(2)学生个性发展,自主能力提升。推动普职融合,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在进入普通高中后,若认为自身并不能很好地适应普通高中的学习节奏与学习强度,便可以申请进入中等职业教育序列课程。对于这部分学生而言,在普通教育中被终结性评价压抑的天性得以解放,其个性特长在职业教育的表现性评价中得到迅速提升,获得极大的成就感,进而加深了自我价值的认同感和自信,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极大提高。[1]

(3)社会观念转变,普职活力激发。普职融合后,原本在普通高中难以考取大学,只能面临“被筛选”的学生,通过进入职业学校,获得了进一步提升的机会,很好地掌握了符合自身性格以及与其能力匹配的一技之长,从而改变了自身的命运。通过这些成绩的反馈,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逐渐消解,这个过程极大地激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竞争动力,激发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发展活力。

3.高中阶段教育普职融合的保障情况分析

(1)“双师型”教学团队创新合作模式。在普职融合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针对课程特点组建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运用“教师团队合作实施课程教学”模式,安排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各司其职,保障 “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合作效率。调查发现(如图7),将近70%的学校对当前学校的师资持积极态度,普遍认为目前的师资能夠胜任普职融合的教育教学。

(2)多样融合模式提高育人成效。由于考虑到经济发展的要求、劳动力市场供需不平衡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均意识到普职融合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普通教育提供扎实的理论教学支持,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实训保障,双方达成良好的共识,在师资、设备上共同合作,促进普职融合。在融合方式上,横向上通过校内融合、校际融合、综合高中的形式进行融合,纵向上通过“特殊升学通道”与“统一招生考试”的方式强化保障融合效果。多样化的融合方式达到了横向融合、纵向贯通的效果,极大程度地提高了普职融合的成效。

(3)坚实外部保障确保顺利推进。通过访谈以及调研发现,在普职融合的过程中,政府正逐步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积极协调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各主管部门以及办学机构之间的利益关系,建立起统管普职的高中管理体制,以此解决我国普职管理“双轨”分离带来诸多问题的局面。[1]一方面,通过放宽普通高中的管理权限;另一方面,政府加大对普职融合的促进力度,推动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场地、实训基地与师资等方面的共享利用。与此同时,也不断强化校企合作政策,不断鼓励企业在提高高中的教育质量中发挥功能。在普职融合的过程中,政府逐渐强化自身定位,促进普职融合外部条件的进一步成熟,是普职融合能够顺利推行的关键。

二、高中阶段教育普职融合的问题透视

在对普职融合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教师群体对普职融合现状的认知情况,可以帮助我们厘清当前高中阶段教育普职融合存在的关键问题。

(一)对普职融合的认识存在偏差

1.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不等值导致融合难以进行

普职等值是实现普职融合的前提条件,只有在普职等值的基础上,普职融合才能成为可能。[2]从职业教育发展历史来看,20世纪90年代初,中职学校的学生由于毕业后包分配而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国有企业用人制度改革,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开放,毕业生实行双向选择就业,普通教育开始成为学生的主要选择之一。[3]20世纪末高等院校开始扩招,高等院校入学门槛降低,进而大大冲击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此外,受我国古代“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儒家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社会上普遍推崇普通教育,认为其是正规教育、精英教育,是改变个体命运、提升社会地位的必要选择;而对强调技术技能的职业教育则持不认可甚至是鄙夷的态度。这种长期存在的“重学术、轻职教;重学历、轻技能;重升学;轻就业”的思想,导致普职两种类型的教育在社会上地位相差悬殊。因此,职业教育逐渐成为一种边缘化的教育选择。虽然国家一直在大力倡导发展职业教育,但是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难以在短时间内得以彻底纠正。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教师对于普职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的理性认识也集中在“重普轻职”的教育观念阻碍(84.97%)、实现普职融合的师资和教学设备等条件要求高(62.39%)、缺乏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61.21%)、现行的高等院校招生制度不利于其推进(60.70%)、家长和社会不认可(59.42%)这五个方面,其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不等值观念即“重普轻职”观念根深蒂固是较为突出的问题(如图8所示)。

2.考核评价的相关改革滞后

在实行普职融合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操作范式和实践要求,尤其是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发生转变后,考试评价制度也应该相应调整。而实际情况却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两种体系双轨运行,两者都想拥有自身相对独立的评价体系与升学制度,普通教育强调升学,倡导学术性评价体系;而职业教育强调技能培养,倡导就业技能型评价体系。这两种评价体系之间的评价标准相差甚远,这是社会对普职融合可行性认识不深刻的方面之一。就普通高中而言,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它始终“唯高考是从”,高考升学率的高低直接决定学校的声誉。[4]从普通高中本身来看,这种高考评价制度有其必然性,但这种既有的考试评价制度显然不适合普职融合的改革需求。在我国普职两轨并行的背景下,这种不合理的评价标准更加剧了普职不等值的现象,以致普通学校的生源明显优于职业学校。

(二)实现普职融合的基础不稳固

1.普职双方合作程度不高

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应该互通往来、合作共享,共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一些学校以此为契机,开始搭建普职沟通的桥梁,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相互隔离的局面也开始有所打破。然而,尽管有些地区两类学校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但大多为职业学校的“一厢情愿”,双方之间的往来通道并没有实现充分的相互贯通。[2]实际情况往往是职业学校对普职融合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主动接纳的态度,有些还积极开设普职融合实验班,而对普通学校来说,或是被动接受或是置之泰然。此外,转学与升学的学生主要还是从职业教育系统流入普通教育系统,普职双方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2.普职融合深度不够

要实现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的高度融合与有机统一,课程尤为关键,没有普职课程的融合就谈不上普職教育的融合。基于两种教育类型不同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差异较大。这种分离的课程体系,可谓给普职融合造成了巨大的障碍。目前,一些学校的普职课程虽然已经开始沟通,但没有达到深度的融合。不少人错误地认为,课程一体化就是普通教育在现有课程基础上增开一两门职业课程,而职业学校在原有课程体系不变的前提下加开一两门文化基础课。这种把课程简单相加、机械拼凑的现象不在少数。[5]这种拼盘式课程带来的问题是显然的:一方面,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另一方面,课程的简单拼凑使学生往往在文化素养上不如原来普通学校的学生,而在技能掌握上又不及传统的职业学校学生,极大地挫伤了学校和学生参与普职融合的积极性。此外,学历教育课程、技术技能培养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之间有很大的断层,课程与学科之间的界限也较为明显,以致无法形成普职一体化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3.普职融合师资力量薄弱

普职两大教育系统中,师资队伍的构成结构比较单一,师资队伍整体业务能力亟待提高,普通学校在技术类课程上的先天不足,职业学校在文化课教师方面的普遍匮乏,再加上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长期割裂,壁垒森严,不相往来,使得无论是普通学校还是职业学校,最终都因为相关师资力量跟不上、课程资源不配套,从而使普职融合无法得以推进和具体落实。[2] “普通高中的教师培训,通用技术的教师培训,不能只是到普通领域去培训,要到职业教育里面去培训;职业技术教育里面的一些老师,要到这边(普教)里面来培训。”其中,职业学校的专业理论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实训课教师缺乏系统的理论功底,通识文化课教师水平也相对较低,这使得文化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割裂成为横亘在普职融合中的鸿沟,构建“双师”团队存在较大阻力。此外,职教教师的准入制度也存在较大缺陷,过分注重相关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忽视了实践操作技能的重要性,同时,还缺乏针对职教教师的岗前培训与继续教育,这往往会造成教师教学技能薄弱、实训操作能力不强的问题。

4.普通高中的实训资源不足

首先,普通高中缺乏实训基地与设备,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受高考风向标的影响,普通学校的重心仍然在于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提高学生升学率,开设职业教育课程只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并不作为重点课程来建设。因此,学校只会用小部分资金采购职业教育所需要的材料设备,也不会专门设立相关的实训基地。其次,职业学校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大多流于形式,尚未建立成熟的校企双主体的教育教学管理组织机构和孵化基地。虽然一些职业学校会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岗位和业务,但是建设稳定高效的校外实习基地仍是丰富实训基地与设备、推进普职融合的有效环节。

(三)对普职融合的支持存在欠缺

1.政策指导缺乏针对性

纵览一系列关于普职融合的政策文件,可以发现,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普职融合的改革已在各地陆续铺开,但深究来看,还存在两方面的突出问题:第一,缺乏政策分解。虽然国家大力倡导发展职业教育,并尝试推进普职融合进程,但以文本层面的简单提倡和呼吁的政策居多,缺乏对两类教育系统的宏观研究和整体规划以及具体的实施建议和强有力的推进策略。因为普职融合的具体推行,将不可避免地遭遇一系列实践瓶颈,如课程设置问题、评价制度建立问题、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等。如果国家政策层面没有具体指导性文件和实施建议,其实施的效果与结果可想而知。第二,缺乏地方创新。国家教育政策的实施与推进,其实质就是国家政策的地方化,是各地方结合当地实际进行创新与突破的过程。但在实践过程中,各地照搬照抄、简单移植政策的现象严重,有关普职融合的相关政策,或者照搬国家宏观文件,或者简单借鉴其他地方做法,内容方面大体趋同。[5]

2.经费投入不平衡

在普职融合的经费支持上,一是对不同教育类型的投入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职业教育的可用经费严重少于普通教育。[6]在职业学校中加强普通教育课程内容等的学习,学校既要有完备的普通教育师资,又要配备“双师型”的职业教育师资和机械设备齐全的实训场所,这些教育投入要比普通教育多很多。但中职学校无论是专任教师总数还是在校生总数、校均教师配置等,都与普通教育相差甚远。同时,虽然全国大部分经济发达地区职业学校的生均经费逐年上升,但要達到与普通教育相当的经费支出即“等值”的理想状态仍需较长时间。二是对不同地区的教育经费分配不均。目前,由于经济社会差异所导致的经费投入差异依然明显,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师资和设备均难以落实,普职融合更无从谈起。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客观上导致普职融合很难大范围推进。

参考文献:

[1] 朱忠琴.我国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实践、困境与出路[J].职教通讯,2014(4):5-7.

[2] 刘丽群.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普职融通困难的原因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2):75-79.

[3] 许译心,沈亚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普职融通的困境与破解[J].教育与职业,2014(10):9-13.

[4] 李天航.中职学校普职融通的困境与出路[J].交通职业教育,2017(2):14-17.

[5] 刘丽群.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问题反思与政策建议[J].教育研究,2015(9):92-98.

[6] 许译心.我国普职融通研究的文献综述[J].职教通讯,2016(1):10-14.

猜你喜欢
现状问题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避开“问题”银行股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