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阶段教育普职融合:重要意义与突出挑战

2018-05-14 09:38郝天聪林玥茹
职教通讯 2018年7期
关键词:挑战意义

郝天聪 林玥茹

摘 要:当前,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职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教育体系结构不断优化的内在需求,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学生追求更好生涯发展的根本诉求。然而,目前高中阶段教育的普职融合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突出挑战,包括普职融合的层次较浅、形式单一;普职融合的重点不突出、缺乏针对性;普职融合尚未做到整体布局、系统规划;普职融合根基不稳,协调发展困难重重。

关键词:高中阶段教育;普职融合;意义;挑战

基金项目: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委托课题“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的研究”

作者简介:郝天聪,男,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原理;林玥茹,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原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07-0022-05

在我国高中阶段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往往被视为两种独立的教育类型,但二者的关系历經多次转变。来自教育系统内外部的多重力量综合推动着二者从最初融合的状态到基于历史使命的“分轨”发展,再逐渐转变为现代的融合渗透式发展。如今,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的全面深化,我国对高中阶段教育的普职融合提出更为迫切的需求。但与此同时,高中阶段教育的普职融合一直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的挑战。如果这些挑战不能得到有效地处理与积极地应对,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高中阶段教育普职融合的发展进程。

一、高中阶段教育普职融合的重要意义

在高中阶段教育中,推进普职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普职融合既是教育系统自身不断优化完善对教育本质的理性回归和教育价值最大化的内在诉求,也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需求与现实选择,同时,也是家庭实现教育预期的强烈要求及受教育者个性化、持续性发展需求的集中体现。

(一)普职融合是教育体系结构不断优化的内在需求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为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但在历史上,二者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权重并非固定、一成不变的,而是受社会环境、文化、意识观念等方面的发展变迁影响。二者作用孰重孰轻,地位孰高孰低,经历了复杂多变的演化历程。回溯往昔,普职关系在我国呈现出由“融合”到“分轨”,现在又趋于“融合”的发展趋势。

我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由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开始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随后“经世致用”之学兴起,政府官僚纷纷建立实业学堂,拉开了实业教育的序幕。民国时期,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传入我国。在此期间,我国职业教育奠基人黄炎培先生也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他认为,必须加强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的联系,重视在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中开展职业教育,推行普职融合发展。[1]此后,经过抗战、内战等激烈的社会变革。建国后,为恢复国民经济,新中国把职业教育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上,确立了普职双轨并行的教育体制。虽然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作为与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职业教育一直被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但长期以来普职双轨培养出来的劳动力知识结构单一、缺乏通用能力、迁移能力、文化素养等问题日益严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因其培养的人具有“工具性”“片面性”“不完整性”,丢失了教育应有的人文关怀而备受批判。

近年来,伴随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通用技术课程改革的进程,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等改革在教育领域日趋深化,普职融合又呈现出强大的活力。本世纪,我国已逐渐进入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化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并逐渐步入内涵式发展时期。新时期的教育需要有更宽阔、开放的视野和更彻底的变革。传统的普通教育更多是一种单纯的学术性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现象比较严重。且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为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有一席之地,越来越多的普通高中走向了普职融合的多样化发展道路。由于在我国现存的教育体制中职业教育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国家制定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普职比大体相当”等教育政策,同时,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作为配套的激励政策。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政策的激励、推动作用大大削弱,中等职业教育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生存危机。为解决当前职业教育的难题,既要从供给侧入手,也要兼顾需求侧;既要提供充足的数量,满足求学需要,也要保障质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和更宽广的路径,这是现代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应有之义。在此背景之下,普职融合无疑可以成为二者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实现办学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普职双方依托自身资源,寻找共同利益点,打破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分离的格局,实现区域内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进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有限教学资源的最大利用,从而实现人才的全面化培养以及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二)普职融合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013年4月,德国政府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率先正式推出“工业革命4.0”这一国家高技术战略,简称“工业4.0”。通俗来讲,“工业4.0”即以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为技术基础,软件为载体,通过网络、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软件与自动化技术的深度交织,实现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高度融合。[2]“工业4.0”时代的新技术将广泛应用于生产,实现企业生产智能化,主要包括三大主题:其一,智能工厂,即生产系统和过程实现智能化,生产设施实现网络化分布;其二,智能生产,即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同时也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其三,智能物流,即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物流网充分整合物流资源,提高效率。“工业4.0”预示着智能时代的到来,被视为第四次工业革命。面对这一趋势,我国也开始了相关的行动。2015年5月,由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被认为是中国版的“工业4.0”,其核心是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实现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提质增效,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面对“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新的发展趨势,创新能力、质量效益、两化融合和绿色发展作为制造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将带来产业的全面升级,对人才类型提出更加明确的要求。因此,快速推进人才建设才是实现国家以及地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根本前提。在这一转型升级中,将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人才和创新创业型人才、技术研发和营销管理类人才、现场工程师和技术技能人才。[3]在生产关系方面,工人不再是简单的劳动操作者,更多地是产品的设计者和智能生产系统的管理者,不仅要有精湛的操作技能,还应具备极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智能网络的高度理解与运用能力以及产品设计和研发能力。总之,新时期经济转型及产业升级发展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创新型”“复合型”“通用型”的高要求,而我国现存的人力资本仍以低文化素质的劳动力为主。传统的职业教育专业狭窄,界限分明,重视可量化的操作技能,轻视问题解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IT能力等软技能的发展,这使得职业教育学习者能力结构单一,创新能力、绿色能力、数字能力都极为欠缺,发展后劲明显不足。面对高技能人才的大量缺口,职业教育将承担更大的人才培养压力。因此,在现有教育政策背景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发展,培养适用性更高、流动转化更加灵活、理论与实践素养兼备的高技能人才,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适岗性、终身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人力资本与经济结构匹配和经济长远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普职融合是学生追求更好生涯发展的根本诉求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在职业教育改革与实践过程中,职业教育甚至被理解为单纯的就业教育。为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以就业为目的的硬技能的重复训练,忽视了综合素养等软技能的培养,将人才培养重点放在职前阶段,忽视了更为重要的职后阶段。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的职业活动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实际操作,而是一个充满科学思维与智力活动的过程。[4]在此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并非是“单向度的技术人”,而是“完整的技术人”。此外,在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新经济时代,职业教育不应再是“断头教育”,职业教育要同时为学生就业和继续教育做准备。例如,在长三角地区,毕业后继续升学的中职生占到70%的比例,我们是否仍然要以训练岗位技能为主去开展仅面向30%学生的职业教育?而且,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中等教育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各成体系,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转换机制,造成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过分“技术化”,而普通教育培养的人才缺少“职业性”。另外,“通过工作的教育”“关于工作的教育”也往往被狭隘地理解为“在工作场所”进行的教育,这就大大限制了企业职业继续教育实施的空间。[5]

为了解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片面化”问题以及职业教育发展的“断头”局面,我国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搭建横向、纵向相互融合流动的平台,旨在促进学生生涯的多样化发展。普职融合作为沟通两种教育类型,联系知识与实践、学校与社会、教育与职业的有效途径,将为不同轨道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体验,在进行个性化的学术教育和职业培养方面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普职融合将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与生涯发展“非此即彼”的矛盾关系转变成“共生共存”的调和关系,从而发挥学生的无限潜能,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因此,在终身教育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等社会进步浪潮的推动下,唯有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沟通,关注学生的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方能符合家庭的教育预期,方能满足学生对更好生涯发展机会的追求,也方能体现教育应有的、基本的人文关怀。

二、高中阶段教育普职融合的突出挑战

课题组通过走访上海市教委、普通高中、职业学校领导与教师等获得大量一手访谈资料,并在全国普通高中、职业学校发放了1 178份教师问卷,获得大量一手数据。从调研情况来看,高中阶段教育普职融合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普职融合的层次较浅、形式单一

调研发现,无论是普通高中,还是职业学校,在开展普职融合方面都做了初步探索,但仍然存在层次较浅、形式单一的问题。普通高中进行融合的主要形式是开设技术类课程以及参与职业体验日活动。但受限于师资、实验实训条件等方面的不足,大部分普通高中技术类课程的开展效果并不理想。而普通高中参与职业体验日活动的积极性也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职业体验日本身所涉及的内容以体验为主,面向对象主要是小学生、初中生,项目驱动的缺乏导致职业体验日活动很难引起普通高中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在于普通高中是以升学为导向的,学生本身学业压力就很大,很难有足够时间参与职业体验日活动。再看职业学校,学生本身文化基础普遍较差,而文化课的师资水平又往往不如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测试的成绩普遍不理想。且现有的普职融合多停留在简单的讲座、活动层面,缺乏更深层次的文化素养教育。究其原因,在长期的就业导向之下,职业学校对学生的认知规律研究较少,对文化基础课的改革不够深入。

(二)普职融合的重点不突出、缺乏针对性

调研发现,在高中阶段教育中,虽然有不少普通高中与职业学校开展了普职融合,但是参与的重点并不突出,尤其是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实际上,之所以推进二者之间的融合,主要目的就在于弥补各自短板,而对于不同类型普通高中与职业学校而言,其短板也千差万别。对于名牌普通高中而言,生源素质本来就高,所以这部分学生参与普职融合应该更加突出项目导向,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锻炼的平台;而对于一般普通高中而言,由于其学业压力已经很大,所以更多的还是以开设技术类课程的融合方式为主,学有余力的可以参与相关融合项目。再看职业学校,从生源上看,实际上包括两类学生。一类是通过传统升学路径考进来的学生,另一类则是通过中本衔接/贯通、中高衔接/贯通项目进来的学生。两类学生的文化基础差异较大,这就注定其应该有不同的普职融合重点。对一般学生而言,普职融合的重点应该是文化补偿教育。而对参与中本衔接/贯通、中高衔接/贯通项目的学生而言,普职融合的重点应该是文化提升教育。

(三)普职融合尚未做到整体布局、系统规划

调研发现,目前各个学校所开展的普职融合比较分散、随机,尤其是缺乏更高层面(如教育主管部门、区政府等)的整体布局与系统规划。由于缺乏相应的协调,个别学校在进行普职融合时,会面临多方困难,如课时的限制问题、教师的激励与补贴问题、学生的交通安全问题、学校之间的距离问题等。以上种种问题的存在,使得高中阶段教育的普职融合困难重重,很难真正实现有效的突破。而且,现有的开放式实训中心多是设置在职业学校之中,服务对象也主要是职业学校学生,其对普通高中学生参与普职融合的支持作用仍然比较有限。突出表现在,普通高中学生只能去简单地体验,而无法从中获得更多的成长。此外,现有的普职融合活动、课程等都缺乏社会力量的参与,尤其是无法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企业资源等。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无论是普通高中办学,还是职业学校办学,都还没有摆脱传统的学校办学理念,仍旧缺乏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开放办学理念。

(四)普职融合根基不稳,协调发展困难重重

调研发现,在高中阶段教育中,普职协调发展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普职比例失衡的现象较为严重,这也导致普职融合缺乏稳定的根基。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601.25万人,比上年減少18.51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3.0%;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 656.70万人,比上年减少98.58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1.0%;2016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比例下滑至40.25%。随着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的日益萎缩,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普职1:1的比例底线受到极大挑战。日前,教育部等4部门联合印发了《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在全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适应初中毕业生接受良好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如果在2020年完成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的情况下,将有40%的高中毕业生毕业后不能直接升学,而要选择就业。[6]在培养学生就业方面,中等职业教育无疑更有优势,否则,将很有可能造成大批学生无处可去,导致辍学现象的出现。而且,历史证明,在高考指挥棒下,综合高中作为一种典型的普职融合模式在我国很难得到大范围推广。由此可见,如果中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生存危机都无法解决的话,那么高中阶段教育的普职融合将很难得到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 董仁忠.论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及其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7(23):5-7.

[2] 孟春青.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应对“工业4.0”人才需求[J].教育探索,2015(8):49-51.

[3] 于志晶,刘海,岳金凤,等.中国制造2025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J]. 职业技术教育,2015(21):10-24.

[4] 郝天聪,石伟平.就业导向,还是生涯导向?——职业教育发展两难抉择的破解之策[J]. 教育科学,2017(2):59-65.

[5] 郝天聪.职业教育转换研究——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运行的考量[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6:4.

[6] 石伟平,郝天聪.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需要发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4):39-43.

猜你喜欢
挑战意义
极限挑战
有意义的一天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留学的意义
眼力大挑战
叽咕乐挑战
诗里有你
第52Q 迈向新挑战
论巨型雕塑的多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