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乐吟 吴俊君
摘 要:以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软件学院卫生信息管理专业2016届毕业生为样本,通过对样本学业成就水平进行描述性统计、统计推断和相关分析,结合学生工作量、获奖率、“3+证书”生源结构等调查数据,深入探讨广东省两类生源(普通高中理科和“3+证书”)的同质性、差异性以及教学重难点定位。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两类生源素质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对相关师生的访谈,分析两种生源学生显著差异的原因,基于学生发展的视角,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学方法、策略和学生管理的改进建议,探讨符合技术人才成长规律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体系。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3+证书;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卫生信息管理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课题“CDIO视角下—基于协同创新平台的数字医疗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401141);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17JG06)
作者简介:张乐吟,女,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教育测量与评价。
通讯作者:吴俊君,男,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计算机视觉。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16-0011-07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发展已经成为重要趋势。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1],要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 [1],使得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具有政策保障。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我国关于中高职衔接的理论研究着眼于实际问题,经过了从散乱到综合、从表层到内涵的发展历程,主要集中于三大研究主题:职业教育的学科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学生和谐发展。其中,倾向于第三主题的文献数量最少,中高职衔接研究對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关注度存在极大的不足。[2]
我国中高职衔接模式主要包括分段贯通式(3+X[3]、自主招生[4]等)[5]和一体贯通式(一贯制[6]和套办制)[5]等模式。“3+X”是教育部门针对三校生的统一招生考试,“3”是指语文、数学、外语,“X”是指专业理论和技能[3]。由于专业考试操作难度大,各高职院校自行组织单独考试的横向可比性小[7],专业技能考试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8]中职毕业生只有凭“专业技能课程证书”,才能报考高等职业学校。不同的高职专业的报考资格,对于“专业技能课程证书”的要求往往是不一样的。
本文采用整群抽样方法[9],以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软件学院卫生信息管理专业2016届毕业生作为一个观察群体,对广东省普通高中理科和“3+证书”两种生源学生的在校表现进行综合比较分析。本文采用描述性统计[10]、统计推断[10]和相关分析[10]等教育测量与统计方法对学业成绩进行描述性统计、重难点定位和差异性分析,并且结合学生工作量、获奖率、“3+证书”生源结构等方面数据的调查研究,以及对相关师生的访谈,总结出两种生源学生的显著差异,针对“3+证书”生源特点提出教学和管理的改进建议,基于学生发展的视角,探讨符合技术人才成长规律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体系。这种采用教育测量与统计方法对高职院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不同生源学生数据进行抽样统计、定性和定量分析,在文献研究中鲜有报道。
一、样本选取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软件学院卫生信息管理专业2016届毕业生,总共有一个班。广东省生源共有38人。其中,普通高中理科生源有26人,“3+证书”生源有12人。由于学业成绩不理想而转专业、留级、结业的学生共有3名,都是“3+证书”生源,占广东省生源总人数的7.89%,“3+证书”生源人数的25%。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采用“2+1”教学模式,即前两年在校学习理论课程,最后一年在校外实习。本文分析比较广东省两种生源的大一、大二两学年在校表现情况,因此,第一年就转专业的1名学生属于无效样本,应该事先删除。本文对剩下37名广东省学生的在校表现进行统计分析,调查样本情况见表1。
本文统计分析该样本的学业成就水平、学生获奖率、学生工作量、“3+证书”生源结构。学业成就水平的原始数据是两学年所有必修课期末总评成绩单,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学困生比例、教学重难点定位分析(每门课程的平均分用于分析教学难点,每门课得分与两学年所有课程加权平均分的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用于分析教学重点)。[11]学生获奖率的数据来源是国家级、省级、校级、企业级的获奖名单,统计每种级别奖项的获奖人数、获奖人次(同一人多次获得同一等级奖项)和获奖比例。学生工作量的原始数据是学生干部名单,统计学生担任班干部、团总支学生会等学生干部的人数、人次(同一人兼任几个不同的职位)以及比例。“3+证书”生源结构的原始数据是招生信息以及2013年9月份新生入校的调查问卷,统计“3+证书”学生的中职专业和入校前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统计数据
(一)学业成就水平
1.描述性统计。对于大一、大二两学年所有必修课的期末总评成绩,按照每门课学分权重计算加权平均分,然后进行描述性统计。理科生和“3+证书”学生两年总平均分为78.76和73.97,标准差为4.64和6.63。再对大一、大二4个学期期末总评成绩的加权平均分分别做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大一学年和大二上学期,“3+证书”学生的成绩平均分总体比理科生低6~7分,离散性也较大。独立样本t检验[12]显示,两种生源学生的大一学年平均分具有显著性差异(显著性水平α=0.05)。不过,大二学年有所好转。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两种生源学生大二下学期平均成绩已经没有显著性差异(显著性水平α=0.05)。
表3显示,大二学年“3+证书”学困生比例大幅度下降。这说明,经过老师和学生的不懈努力,“3+证书”和普通高中两种生源的差距并不是无法弥补的。
2.教学重难点定位分析。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总共有38门课,分为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按照课程的难度范围和相关程度对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进一步细分,人才培养目标包括以下六种能力:计算机编程能力(包括高等数学、程序设计、数据库等课程)、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机操作和应用基础、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站建设、Photoshop等课程)、实践动手能力(程序设计、数据库、医院信息系统等实训课程,实训课利用一周时间引导学生完成中小型项目)、医药卫生管理基础(包括医院管理、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医学基础、医学信息检索、卫生事业管理与统计等)、外语能力(包括职业英语和IT专业英语)、思想政治文体素养(包括思想政治、体育、就业指导、销售策略等)。
表4分别计算每门课程的全班、理科和“3+证书”生源的平均成绩,用于分析课程教学的难点[11]:平均分越低的课程,难度越高[13]。再计算每门课得分与两学年所有课程加权平均分的皮尔逊(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12],相关系数最高的課程是教学重点[11]。
表5进一步计算出表4中6大课程类型的平均难度和平均相关系数,对于课程类型进行教学重难点定位分析。不同生源学生以及全班的教学重难点略有区别。两种生源的教学难点都是外语能力、计算机编程能力、医药卫生管理基础这三方面的课程,“3+证书”学生的教学重点是实践动手能力、医药卫生管理基础、计算机编程能力方面的课程,这些都属于培养专业素养的课程,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初衷是一致。理科生的教学重点是医药卫生管理基础、实践动手能力。
3.不同生源学生的学业成绩差异分析。对普通高中理科和“3+证书”两种生源学生的各科成绩分别做独立样本t检验[12],同时,分析表4和表5中各科成绩加权平均分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1)外语能力和计算机编程能力平均分差异最显著,两种生源平均分差异在职业英语(上)(下)两门课高达26.84分和14.16分,在高等数学是5.99分。任课老师表示,中专生的英语和数理基础差,难以同时照顾不同生源的理解能力。(2)医药卫生管理基础对于两种生源都属于以前没有接触过的课程,这类课程平均分的较大差异,体现了两种生源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和迁移能力存在不小的差距。(3)实践动手能力,理科生比“3+证书”学生略强,但是差异不太明显。这也跟教学模式很有关系:实训课以团队合作形式为主,即使是个人完成的小项目,任课老师也可以根据理论课成绩,提前调整好机房座位,有利于不同学业成就水平的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4)计算机应用能力,两种生源学生差异不显著。但大一上学期的计算机操作基础训练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上)这两门课程里,“3+证书”学生的平均分比理科生高出7.20分和1.95分,原因是普通高中更加注重应试教育,不太重视计算机这种对高考帮助不大的课程;经问卷调查,班上高职学生70%以上来自农村及偏远地区,中学计算机教育普及率不高,绝大部分学生上大学之前没有碰过计算机。中专更加注重对专业技能的教学和实操,不少“3+证书”学生在中职阶段学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甚至已经考取计算机类证书,他们在入学之前对于计算机基础操作(打字、office三大办公软件)已经非常熟练。(5)思想政治文体素养,表5显示,这类课程两种生源的总平均分相差不大。其中,理科生文化课成绩总体比“3+证书”学生略强,“3+证书”学生的两门体育课成绩比理科生高4~5分。经过访谈了解到,中专学业负担较轻,学生有更为丰富的课余生活,有更多时间参与体育运动。因此“3+证书”学生的运动技能较强,但是文化基础薄弱。
(二)获奖统计
“3+证书”学生在总体获奖比例中略占优势,尤其是在最重要的奖项中大幅度领先,比如,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省级学术科技竞赛。“3+证书”学生在各类比赛和集体活动中比较活跃,表现突出,虽然学业成绩跟理科生有一定差距,但是综合素质并不比理科生差,具体见表6。
(三)学生工作量
在学生干部总人数比例中,理科生略占优势,但是“3+证书”学生在最重要职务所占比例大幅度领先,比如,每班的班长和团支书,还有二级学院团总支学生会的主席团成员,具体见表7。
“3+证书”学生反映,极其容易适应大学生活,因为中职生活跟大学生活非常相似:课程不排满,有很多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中等职业学校就像一个小社会,中职生对于学习课本知识不太感兴趣,他们更加喜欢参加学生会等各种活动,甚至有拉帮结派的倾向。跟高等职业学院类似,中等职业学校第三学年一般会安排1~2学期的校外实习,中职毕业生的社会经验比较丰富,人际交往能力较强。相反,理科生课程安排紧凑,高中生活就是“三点一线”的应试教育,他们性格比较单纯。
四、“3+证书”生源结构统计
表8反映中高职专业契合度差,难以实现专业对口衔接。由于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报考条件是拥有计算机、电子、电工、会计四种证书的任意一种,所以中专专业总体跟计算机有一定关系:有3人中专专业是计算机(27.27%),4人是会计等相关专业(36.36%)。他们对于计算机基础操作比较熟练。当然,也有接近40%学生中专专业跟计算机关系不太大,仅仅因为拥有符合报名条件的相关证书,而被顺利录取,或者由于分数不够被调剂到本专业。
还有一些普通高中生,为了回避普通高考的激烈竞争,在高二、高三的时候转换成“3+证书”生源,考取相关证书以后参加“3+证书”的统一考试。尽管软件学院的招生计划写明不招文科生,仍然有1个普通高中的文科生(占“3+证书”总人数的9.09%)通过这种变通操作被顺利录取。
五、结论与对策
(一)建构基于生源差异的中高职衔接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初步建立了不同生源学生在校表现情况的评价指标,包括学业成就水平、学生工作量、获奖率等。可以将这种研究思路构建成方法论,并且广泛应用到中高职衔接的其他专业或者课程的定量研究中,综合考虑学生能力结构和身心发展特点,探讨符合技术人才成长规律的中高职衔接体系。
(二)改革教学管理方式,建立学分制和弹性选课制
我国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落后于现代化教育的要求,目前大部分地区的中高职院校仍然采用传统的学年制。这种僵化的教学管理方式,使学生失去了自主选择的权利,不利于因材施教。建立学分制,实现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之间学分、资格证书等的灵活转换与衔接,进而可以免修相同课程,避免重复学习和浪费教育资源。建立弹性选课制,不同生源的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知识背景和学习能力,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
(三)综合素质和技能学习相协调
传统的职业教育由于分类过细,过分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忽视了决定综合素质的文化通识课,忽视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文化素养低下且知识技能单一的年轻人,难以通过改变自身来快速地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企业参观实习、职业技能竞赛、第二课堂等隐性课程,可以增进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和热爱,加深对行业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3+证书”学生在担任学生干部,处理事情比理科生更加成熟老练;各种比赛和集体活动中表现更加活跃。这些特长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该加以鼓励和发扬。职业教育不仅要让年轻人获取文凭证书,掌握一技之长,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终生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C]//国家教育委员会职业技术教育司.职业技术教育文件选编:1978-1988.北京:三联书店,1989:7-9.
[2] 黄鑫,金盛. 关于国内中高职衔接研究之述评[J].职教论坛,2011(18):38-41.
[3] 柳燕君.北京市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6):72-77.
[4] 姜进.高职自主招生与统考统招生生源素质比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5):46-49.
[5] 王宇波.北京市中高职衔接的现实进展与模式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15): 27-32.
[6]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办好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意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10):6-17.
[7] 慈溪职业高中课题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20):33-35.
[8] 高原.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5):43-45.
[9] 凌云.考试统计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84-385.
[10] 薛微.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74-191.
[11] 丘莹.高中生无机化学计算能力测评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6:40-116.
[12] 张敏强.教育与心理统计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58-165.
[13] 张敏强.教育测量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81-82.
Evaluation and Exploration on “3 + Certificate” Enrollment Mode in Medic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ZHANG Yue-yin,WU Jun-jun
(School of Software,Guangdong Food and Drug Vocational College,Guangzhou 510520,China)
Abstract: Grade 2016 graduates of health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pecialty in School of Software, Guangdong Food and Drug Vocational College are selected as subjects by cluster sampling to analyze the homogeneity and difference of two kinds of students (26 science students from ordinary high schools and 11 “3 + certificate” students from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n Guangdong province. The analysis is conduc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s, student activity experiences, awards, and recruitment structure through a variety of statistical methods, such a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statistical inference. Moreover, the teaching emphasis and difficulty in various student sources are located with Pearson's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average scores.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various student sources. Through the interviews of both students and teachers, the causes and problems of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kinds of students are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udent development,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student management, and the cohesion system of secondary and advanced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explored in line with the growth rules of technological talents.
Key words: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nnections; “3+ certificate”;descriptive statistics; correlation analysis; independent-samples test; medic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責任编辑 秦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