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阳
编者按:从本期开始,本刊不定期设置《策划·逸兴》专栏,以期为广大书画家及书画爱好者开辟一个畅所欲言的园地。凡绘事之感言,临池之体悟,不拘体裁,皆可以word文档形式发送至本刊电子邮箱(Shsjzz@ 126.com),我们将择优刊登.
我之书道
请君闲览十日谈,且恕无忌书道言。
自然为规情为矩,饥来吃饭倦来眠。
《书法艺术十日谈》(简称《十日谈》)乃作者论书法的系列文章。
“自然为规情为矩”是作者关于书法基本观点的诗化。简言之,书法意象取法自然,其中饱含创作者主观情感。
“饥来吃饭倦来眠”,出自明代王阳明诗:“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其意是“修行当于日常生活中无心而为,顺任自然,不必于日用平常行事之外,别有用功,别有修行。世人不懂这种不用功的用功、不修之修的奥妙,一味地向身外觅功夫,终属徒劳”,其认为“理”就在心中,主张加强自己内心的修养。
《十日谈》有感
残阳寒月年复年,十年写就十日谈。
珠泪纵横君莫笑,一剑磨罢鬓尽斑。
《十日谈》乃作者谈书法系列文章,计十篇。从书法继承和创新、书法与自然、书法与文化、书法与哲学、书法与人生、书法与道德、书法与京剧及滔诸方面关系予以论述,表达作者“自然为规,人情为矩”的书法理念。
书者自述
四分行楷三分隶,二分山色并水意。
更有人间冷暖情,自然为规情为矩。
郑板桥书法自称“六分半书”。他把楷、隶、行、草四体糅合为一体,并加入画竹、兰的笔意,创造了前无古人的新书体。其书法峭拔雄浑,字态的欹正、大小、宽窄、疏密等随机布置,犹如乱石铺街,错落有致,十分生动。故世人把郑板桥书法称作“乱石铺街”。
本诗作者这里表达仰慕古人,努力创造之意。
求索
师从唐楷求法度,追慕魏碑任性情。
自然为规情为矩,我书如我不随人。
清梁巘《学书论》日:“学书须临唐碑,到极劲健时,然后归到晋人,则神韵中自俱骨气,否则一派圆软,便写成软弱字矣。”
“自然为规,人情为矩”系诗的作者对书法的基本观点。
中和美
提按顿挫走笔健,浓淡枯涩墨韵奇。
欹正揖让势万化,喜怒哀乐情淋漓。
古人论述书法的“中和美”颇多。唐人孙过庭《书谱》日: “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明代宋啬《书法纶贯》日:“刚柔相济,权正相兼,平险相{昔,筋骨相着,古今相参,圆阙相让,纤涩相宜,理事相符,意兴相发,字法之能事毕矣。”
虚和实
千山万壑化于胸,凝神聚魄笔悬空。
豪情忽至墨色动,半入长卷半随风。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日:“作字之法,先使腕灵笔活,凌空取势,沉著痛快,淋漓酣畅,纯任自然,不可思议。”“胶柱鼓瑟,刻舟求剑,以团笔为中锋,以扁笔为侧锋,犹斤斤日:‘若者中锋,若者偏锋,若者是,若者不是。纯是梦呓!”
观公主担夫争道
公主担夫怎争道,中间自有无穷妙。
君若悟透其中理,方识大家书中道。
《公主担夫争道》,书法典故。出自唐代李肇《国史补>,谓唐代张旭自言尝见公主与担夫在羊肠小道上争道,各不相让,但又闪避行进得法,从而领悟到书法上的结构布白,偏旁组合,应进退参差有致,张弛迎让有情。
禅意书法解
须知凡事有因原,身心未修莫言禅。
不见时人江湖字,千涂万抹也枉然。
禅意书法,指带有禅境与禅意的书法作品,也指以追求禅的意境的书法创作行为与书法创作者。然世间有些干奇百怪的“江湖字”竟以“禅意书法”自詡,岂不谬哉!
书途远
横平竖直似简单,入门方识苦与艰。
永字八法书有道,结体无常化万千。
目览群书养正气,足行千里眼界宽。
寒署十年方登岭,前程尚有万重山。
“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即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
“结体”,书法术语,指汉字书写的间架结构。笔法、结体和章法是书法技艺的三个要素。
书者之德
书家修书更修心,名利之事不可争。
常言心正笔方正,惠风和畅长卷清。
常言道“字如其人”,唐人柳公权更有“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的名言。相传,唐穆宗一边看着柳公权运笔写字,一边连连赞叹,还颇为郑重地问道: “你的字怎么写得如此之好呢?”柳公权当即便以“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作答。
“惠风和畅”,谓柔和的风,使人感到温暖、舒适。出自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赤子心
金钩银画藏法度,行云流水显性情。
最是沧海桑田后,纸背犹透赤子心。
赤子,初生的婴儿。赤子心比喻人心地纯洁善良。出自《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书道叹
书道求美亦求真,最忌急功近利心。
回眸熙熙攘攘者,几为书艺几为名。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出自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史记》的第一百二十九章《货殖列传》,意为普天之下芸芸众生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劳累奔波,乐此不疲。作者这里的“熙熙攘攘者”指现今书法之人。
书法批评
莫道书法玄又玄,门外之人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