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欧阳通《道因法师碑》(宋拓本)

2018-05-14 10:18海国林
书画世界 2018年3期
关键词:拓本朱文法师

海国林

编者按:新年伊始,安徽美术出版社联袂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第一辑)》,凡10册,含宋拓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明拓《曹全啤》《孔宙碑》等经典法帖。这些馆藏法帖均为首次面世,或为宋拓,或为明拓,或为原作墨迹本。其中《孔宙碑》明拓本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拓本,《怀仁集王书圣教序》是北宋早期拓本,《史晨碑》是明代早期拓本,《九成宫醴泉铭》是南宋拓本,并有历代递藏者的注释、题跋、笺注、收藏印等丰富的文物信息,原碑原帖,弥足珍贵。本套法帖由国博专家精选并撰写导读文字,既是入门临习的必备范本,亦是可赏可鉴的书法经典。从2018年第一期开始,本刊将刊登部分法帖内容,一期介绍一本,希望广大读者能喜欢并提出宝贵意见。

《道因法师碑》,全称《大唐故翻经大德益州多宝寺道因法师碑文并序》,碑立于唐龙朔三年(663)。道因法师俗姓侯,濮阳人,生于隋开皇六年(586),7岁丧母,立誓出家,20岁(大业元年,605)正式落发。法师的启蒙业师为陈名僧靖松法师。靖松时住彭城崇圣寺,道因向其学习《摄大乘论》,后离开彭城,隐居泰山。隋末战乱,道因入蜀避乱,居成都多宝寺。此后近20年,他先后在成都与徐州活动。唐高宗显庆三年(658),法师在长安慧日寺圆寂,享年72岁。据《唐两京城坊考》,慧日寺在长安怀德坊,是法师出生那年富商张通舍宅而立。

唐贞观十九年(645)夏,60岁的道因奉诏赴长安,协助玄奘法师翻译佛经。他与玄奘法师先后在弘福寺、大慈恩寺等寺院译经,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是其一生佛教事业的最高峰。道因法师的最后时光,在慧日寺度过,他在这里讲授经论。圆寂次年(659)正月,道因法师遗体“旋乎益部”,下葬彭门光化寺的石经之旁,很可能这里就是当年他“专事营辑”“刻石书经”的那座“彭门山寺”。《道因法师碑》由法师的弟子玄凝等人主持修建,正如碑序文最后所云:“托绣础以长存……寄雕碑而不朽。”

碑文撰写者,是唐文章名手李俨。李俨,字仲思,文献中多记载为李怀俨。其父李袭志,隋始安郡(今广西桂林)丞,守城无援为萧铣攻陷,后被授以工部尚书、桂州总管。唐武德初平萧铣,李袭志率部归唐,这大大稳定了唐朝岭南地区的势力。李袭志最终以光禄大夫、汾州刺史致仕,两《唐书》有传。李怀俨小传附于李袭志弟袭誉之后:“兄子怀俨,颇似文才著名。历兰台侍郎,受制检校写四部书进内,以书有污,左授郢州刺史。后卒于禮部侍郎。”李俨以文才名著于世,是在唐史中与张说、苏颋、李峤等人齐名的“朝廷大手笔”。李俨擅长碑文撰写,宋时见于金石文献著录者尚有13篇,而今天碑石尚存的有三通:《杜君绰碑》(高正臣书)、《道因法师碑》(欧阳通书)和《清河公主碑》(畅整书)。唐释道宣编《广弘明集》所收《金刚般若经集注序》以及唐释道世《法苑珠林》之序,同样出自李俨之手。另外,郎官石柱有其题名。近年又发现有李俨撰《阎庄墓志》《辛谦墓志》,同样值得关注。

颋欧阳通,字通师,欧阳询第四子。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欧阳询四子分别是:长卿、肃、伦、通。欧阳通小传附其父询后,《新唐书儒学传》对欧阳通也有较翔实的记载。欧阳通年少丧父,唐高宗仪凤年间,累迁至中书舍人,又转司礼卿兼判纳言事(即门下省长官侍中),封渤海子,是欧阳氏唯一有宰相经历者。武周天授二年(691)因反对立武承嗣为太子,被诬陷入狱,在狱中遭酷吏杀害。

颋欧阳通书学其父,父子并称“大小欧阳”。欧阳通的楷书,吸收其父雄健质朴的风格,结构严整,不拘守成规。在笔法、书体、风韵上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唐张怀瓘《书断》:“(欧阳询)子通亦善书,瘦怯于父。”北宋董卿《广川书跋>中说:“(欧阳)通笔力劲险,尽得家风。”清周星莲《临池管见》:“欧阳父子险劲秀拔,鹰隼摩空,英俊之气咄咄逼人。”

《道因法师碑》通高312厘米,宽103厘米,碑厚27厘米,楷书34行,满行73字,总字数为2417字。碑额雕一佛龛,内有释迦牟尼像及观自在、大势在、大势至三尊佛像。额下单行正书“故大德因法师碑”7字,同样为欧阳通所书。碑左右两侧的纹饰,华彩飞动,精美绝伦,两端刻有兽首和雄狮的形象,十分难得。碑下有龟趺,两侧刻线画,共14个人物形象,虽已不完整,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道因法师碑》碑阴刻《赠梦英诗》与梦英书《篆书目录偏旁字源碑》,时间均为北宋咸平元年(998)。此碑现藏于西安碑林第二室,其入藏碑林时间,据有关文献推测,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是碑林最早的藏品之一。

由于《道因法师碑》的石质好,且保护得当,故漫泐很少,字迹比较清晰。宋拓《道因法师碑》,传世有四种,据张彦生《善本碑帖录》记载,为原故宫藏王澍跋本、故宫藏翁方纲跋本、蒯若木藏本、朱翼童残本。从现有的资料看,又出现了上海图书馆的潘宁藏本与翁闿运藏本及日本三井听冰阁的刘健之藏本。

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道因法师碑》,即蒯若木藏王文治跋本(以下简称“国博本”《道因碑》)。此册为麻纸精拓,剪裱成册,然不见额题。册纵43厘米,横28.7厘米,墨页纵30厘米,横17 3厘米,共计20开半,41页,每页6行,行10字,规格与故宫博物院藏翁方纲跋本(翁方纲、李国松递藏)一致。“国博本”无封面封底,有行书、隶书题签各一。首开镶边右上角钤“钦赐臣权”朱文长方印,下钤“宋权之印”朱文方印、“宋蚧之印”白文方印、“介子”朱文方印。末页有“臣荦”朱文方印、“太子少保”白文方印、“天官冢宰”白文方印、“自闻闻斋藏印”朱文长方印。首开墨拓上钤“礼卿府君遗物”朱文印、“蒯寿枢家珍藏”朱文印、“诵印过眼”朱文方印。第十八开墨拓上钤有“若木赏鉴”朱文长方印、 “登州戚璋叔玉敬观”朱文长方印。第二十开钤“蒯寿枢印”白文方印,末页墨拓上钤“员顿”椭圆形朱文印、 “商丘宋氏书画印”白文长方印。

“国博本”《道因碑》,清初由内府赏赐宋权,其子宋荤、宋蚧递藏。乾隆四十四年(己亥,1779),王文治跋此本,时年50岁。梦楼跋第一则在第十五开帖边:“书法不从篆隶入,譬如河迷星海、树殒灵根。欲其奔腾畅茂,不可得也。此书能以古篆汉隶驱使‘钟王,望之如天球赤刀,可观而不可亵。唐人之力量如是、如是,彼以算子俗书为唐人者,乌能梦见耶?乾隆己亥仲春三日,丹徒王文治记。”第二则在第十九开帖边:“率更书上绍右军、下开颠米,愈险愈淳,愈庄愈韵,而妙传家法者,都尉也。都尉书较率更更为险古,所谓‘智过于师,方堪传授者耶。”两则跋语均钤“梦楼”朱文方印。

清何绍基《东洲草堂文钞卷十题跋》有《跋张星伯藏道因碑宋拓本》:“余自辛卯年(道光十一年,-1831)得《道因》旧拓本于吴门,有商丘宋氏诸印,及王梦楼跋,至为珍重。去年乙巳(道光二十五年,-1845),沈朗亭少司成得一本,拓法、装池与余本如一,以为异矣。今星伯京兆见示此本,拓法、装池与前=本同,三本盖一时拓、一手装,而我同年三人先后得之!可云古墨中奇缘韵事,不知尚有第四、五本否也。……”同卷《跋道因法师碑拓本》:“…余旧得宋拓有梦楼跋者,后复得一本胜此,最后得此本,亦胜近拓而装之佳如此,珍之!珍之!壬戌(同治元年,1862)孟冬下浣薄醉题。”

由此可知,何绍基在清道光十一年(1831)得到“国博本”《道因碑》,而与之同样装池者,还有两本,分别为与何绍基同年及第的张锡庚(“星伯”)、沈兆霖(“朗亭少司成”)二人收藏,何绍基在跋语中特别提到此事。光绪年间,“国博本”由合肥蒯光典收藏,之后其子蒯寿枢(字若木,号员顿)继承,并出该本借展“京师第二次书画展览会”。民国时期,威海藏家、篆刻家戚璋(字叔玉)寓目该本,留有印鉴。新中国成立后,该册出现在北京庆云堂,1987年中国历史博物馆购藏此册,遂收藏至今。对比北京故宫藏翁方纲跋本与据传在台湾的王澍跋本,这三件宋拓本,时代接近,装裱方式相同,基本属于何绍基描述的“一时拓、一手装”情况。

“国博本”《道因碑》第四行“法师讳道因”的“师”字(图1)完好,第十一行“涣乎冰释”的“冰”字(图2)完好,第十二行“深厌嚣滓”的“滓”字(图3)“氵”旁完好,第十五行“毕先招迓”的“先”字(图4)完好,第二十四行“旷士通儒”的“士”字(图5)完好。将“国博本”与上海图书馆潘宁藏本、北京故宫翁方纲跋本比较,取这三种北宋拓本的几处字例对比如下,字例为:第五行“琢磨”二字(图6),第十行“独”字(图7),第十一行“冰释”二字(图8),第十二行“厌”“滓”二字(图9、图10),第十三行“善逝”二字(图1 1),第十四行“居”“轸”二字(图12),第十五行“先”字(圖13),第二十四行“士”字(图14)。最后附以故宫博物院藏欧斋明拓本,可以看出到明拓时,损泐已经明显(图6至图14,从左到右为上海图书馆潘宁本、故宫翁方纲跋本、“国博本”、欧斋明拓本)。由于三种北宋拓本可能均有填墨情况,故可谓互有优劣,不相上下,均属《道因法师碑》拓本的“第—方阵”。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北宋拓本《道因法师碑》,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法书大观》第六卷黑白影印。本次单行出版,可谓该碑印本中,新增的重要一员。它对于深入研究《道因法师碑》的早期善本与它们的收藏历史,有可贵的文物价值;同时也为有志于研习欧体楷书体系的书法爱好者,提供了—份非常珍贵的范本。

猜你喜欢
拓本朱文法师
国服法师Davie Wang,物理暴击100%
热闹的大山
论如何成为一名法师
Teacher:Teacher—dominant or Student—centered
拓本《唐多宝塔感应碑》的保护修复
会宁县博物馆藏《三希堂法帖》考辨
发现木耳
法师削皮
闪电结婚
《爨宝子碑》泐文及校碑考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