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产业中的资本“异化”

2018-05-14 17:43张三夕邬玲
关键词:电影产业异化

张三夕 邬玲

[摘要](中)摘要资本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概念。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的价值”、到庞巴维克的“获利手段的集合体”、再到林南的“追求利润的投资资源”,资本的概念不断发展与延伸。布尔迪厄将资本从经济领域扩展至社会文化、符号乃至象征领域。资本的含义越来越丰富,资本的价值也越来越多元。随着中国社会迈入市场化经济时代,资本不断介入政治、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领域,产生了“文化资本化、资本文化化”现象,文化产业、电影产业也涌现出了各种资本类型,出现资本统驭、压制文化的趋势。本文主要从资本与文化的矛盾关系出发,阐述资本在电影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与影响,探讨资本对电影文化的“物化”和对人的“异化”。

[关键词](中)关键词电影产业;资本异化;资本文化化;文化资本化

[中图分类号](中)中图分类号J9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4917(2018)01008106

正文

“电影产业”一词由美国学者巴里·利特曼在《大电影产业》一书中提出。广义上的电影产业是指与电影相关的上下游内容和服务产业,如与电影相关的演艺、广告、出版、游戏等行业以及诸如电影衍生产品和主题乐园等;狭义上指电影的制片、发行、放映诸环节。[1]电影产业属于文化产业,其产品属性不同于其他商品,带有经济与文化双重属性。中国电影产业兴起于1920年左右,在1930年代达到一定规模,出现了明星、天一、联华等诸多知名电影公司。20世纪末,随着社会经济类型的变革,中国电影发展从行政主导逐步走向市场化,国有资本、境外资本、民营资本、个人资本等纷纷以基金、风投、贷款、股票、众筹等形式投入到电影产业,使得电影产业的规模日益庞大、资本运营的方式日益丰富多元。资本在促进电影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影响电影创作,垄断电影发行放映市场,造成电影市场两极化畸形发展。

所有这一切都促使我们对资本及资本对电影产业的影响进行反思。

一级标题一、场域演变:从学术视野到文化产业的资本

资本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在不同时期的含义也有所不同。马克思认为,资本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是一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奥地利经济学家庞巴维克将资本理解为产品的集合体,“这种产品不是准备用于直接消费或使用,而是用作获利的手段的”[2]93。他还特别指出,“资本不是一個独立的生产力,不过是自然和劳动的中间产品——自然和劳动进行工作所通过的一种媒介。通过这个媒介,两种固有的生产力可以发挥它的作用。资本是有生产力的,它在财富生产中有自己的目标,它是完成迂回而有利的生产方法的有效工具,它有间接生产力,它使采用新的可以获利的生产发放成为可能,但它却不具有独立生产力”[2]124-125。从这个意义来说,资本是一种中介或媒介。美国社会学家林南认为:“资本是在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行动中被投资和动员的资源。一方面,资本是生产过程的结果(对资源进行生产或追加价值)。另一方面,资本是生产的因子(为了获取利润而进行资源交换)。”[3]可见,资本是一种能增加经济利润,获得投资回报的资源。

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从社会学视角来定义资本。他将资本视作一种隐喻,具有非物质属性。他认为,“资本是……物质财货所具有的生产能力的价值。……或是生产性的物质价值的集合体”[2]62。这并不是资本定义的非物质属性的第一次提法,在1678年出版的一本小辞典中,资本除了指一笔货币这个意义外,还有更进一步的解释:“资本给所有者一切幸福”[2]52。布尔迪厄的创新之处在于,将资本的含义从经济学领域延伸至社会学领域,从物质领域延伸至文化、符号、象征等非物质领域,衍生出了文化资本、符号资本、象征资本等新概念,进一步丰富了资本的内涵。

虽然学者们对“资本”的定义各有差异,但他们都强调资本能产生利润,实现增值,具有创造幸福的潜力和能力。如今,资本的含义逐渐被衍生,出现了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符号资本、象征资本等一切有形的、无形的资本形式。总体来说,资本是一种能获取利润,实现价值增值,具有再生产潜能的资源或能力。本论文中的资本具体是指经济资本,即通过不断扩张、增殖方式来增加利润的手段。经济资本的本质是追求利益最大化。

大量资本介入电影生产、发行、放映等环节,影响了电影的生产与消费。事实上,资本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资本促进了经济增长、技术创新,为电影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资本不断侵占电影的创作空间,使电影作品日益商品化、娱乐化,电影表达日益平庸、肤浅,电影艺术价值日益堕落,甚至对大众进行显性或隐形异化。

一级标题二、资本“异化”:从高雅艺术到文化快餐的电影

电影原本是一种艺术形式,但是当资本大量介入后,电影很快变成了大众消费的文化快餐。资本的“异化”作用主要体现为对电影艺术价值的“物化”和对人的“异化”两个方面。物化指信奉唯物主义、物质至上,以物质的功能价值衡量一切价值。异化指资本侵蚀、支配、控制人的思想与行为,而人逐渐变成了病态、扭曲、无意义的、无力感的单向度的人。电影艺术价值的“物化”体现为资本阻碍电影文化创新和资本冲击电影艺术表达。人的“异化”体现为资本遮蔽权力的支配和资本桎梏人的自由。

二级标题(一)资本阻碍电影文化创新

康德提出了“二律背反”概念,是指双方遵循各自的价值规律而产生的矛盾冲突。他认为,“由于人类理性认识的辩证性力图超越自己的经验界限去认识物自体,误把宇宙理念当作认识对象,用说明现象的东西去说明它,这就必然产生二律背反”[4]。资本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矛盾,是一对“二律背反”的概念。在电影产业领域,资本的本质性诉求与经济资本的本性一样:重复扩张、自我增殖以及追求利润最大化。电影工业标准化的、机械性的重复制造,消解了经典电影作品的文化意义,面向大众的常常是同质化、粗制滥造的文化快餐。

一方面,资本和电影文化的充分融合,能产生出具有丰富、独特文化内涵的产品或服务。电影产品发行、放映或服务被消费之后能转化为经济资本,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IP模式就是资本与文化结合的典型,被国外影视圈屡试不爽。电影公司将资本投入IP作品,如小说、漫画、游戏中,经过市场调研,根据观众喜好,聘请专业团队将其改编成商业类型电影,经历电影热映后再衍生成电影相关文化产品和景观商品,IP模式能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收益和社会影响。如迪士尼就是IP运作的高手,通过米老鼠等卡通形象为其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收入,衍生品收益远远超过电影本身。

近几年,中国国产电影也开始热炒IP,生产出一些口碑较好的影视作品,如《寻龙诀》《盗梦笔记》等电影作品。但是,这样的作品毕竟是少数。大多数IP电影只是为了满足主流观众需求,并非满足自我实现、自我表达。如《小时代》《夏洛特烦恼》《煎饼侠》等影片,票房成绩可观,但艺术性和电影原创力明显不足。IP电影易改编、易创收,让众多电影公司趋之若鹜。中国IP电影盛行的现状暴露出了国产电影原创力的匮乏和文化创新思维的僵化。IP电影作为一种产业,其产业投机意识大于创作意识。可见,中国电影产业需要警惕过度IP化对电影文化、艺术创作的侵害。电影作为一种文艺作品,还得回归文艺本质,深耕电影的品质和文化创新力以及自主原创能力,观照社会现实生活,进行人文关怀和价值呈现。

另一方面,资本在电影产业中的作用具有矛盾性、冲突性。电影创作需要资本来支撑,没有资本支撑,电影艺术就会萎缩,甚至消亡。一些高质量的艺术电影因资金缺乏而面临溃败、举步维艰。很多艺术电影在资金难觅的情况下,垂死挣扎,就算最终进入院线,如果不制造如“下跪”之类的营销噱头,很难引起大众的注意,票房聊胜于无。例如《百鸟朝凤》在方励下跪获得关注之后,口碑虽极好,但票房仍是惨淡。艺术电影《冬》缺乏宣发资金,排片甚少,上映10天只有225万的票房,根本无力负担150万的制作成本[5]。在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成立之前,这些同类型、同命运的艺术电影都遇到过类似问题,因为缺乏资本的支撑,在创作、宣发和放映等环节上逐渐被边缘化。

在“利益最大化”这一资本逻辑的驱动下,电影生产自发地趋向市场需求量最大的领域,趋向于投资少、见效快的工业化制作,这种现象在电影产业中屡见不鲜,创作团队、制片方为娱乐大众、市场竞争,当然最终是为提高影片的投资回报率也就是资本收益而忙碌。如电影公司为了票房利润,扩大电影发行,哪种类型、题材的影片赚钱就集中制作、发行和放映哪种,导致各大院线放映的影片颇为雷同。电影公司为追求投入产出率,关注需求量,加快电影创作速度,而忽视影片的质量,放弃对思想深度与文艺价值的追求,放弃纯粹的艺术表达,造成了优质电影产品的匮乏。

二级标题(二)资本削弱電影艺术

资本的本质是追逐“利益最大化”,而文艺作品却负有教化、移情、理性反思和升华思想的崇高使命,两者在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上多有冲突,主要表现在资本造成电影的艺术灵韵、演员素质、文艺功能、艺术追求等的减损。

首先,资本破坏了电影艺术的灵韵。电影生产为了提升经济效益,采用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将电影制作转变为内容工业的生产、加工、拼接、组装,破坏了电影作为文艺作品神形合一的气韵。马克思曾经说过,“私有财产不仅夺去人的个性,而且也夺去物的个性”[6]。电影工业化、技术化、标准化的制作工艺,僵化了创作主体的创造性思维,生产出的文化作品也就失去了“灵韵”。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中指出的:“19世纪前后,技术复制达到了这样一个水准,它不仅能复制一切传世的艺术品,从而以其影响开始经受最深刻的变化,而且它还在艺术处理方式中为自己获得了一席之地。”[7]机械复制时代的电影作品往往容易失去非机械复制的个性化艺术作品的灵韵,变成迎合大众消费口味的流行形式。为提高投入产出比,电影产业大量采用类型化、同质化、工业化的生产模式,最终使得许多电影成为一次性消费品,与真正具有传承、收藏与品鉴价值的艺术品相去甚远。有的电影干脆就是“影像垃圾”,根本不具备艺术观赏价值。

其次,资本导致电影艺人群体出现了断层。因为影视综艺的盲目发展,年轻明星群体为了赚快钱,追求收益最大化,纷纷投身综艺真人秀节目,造成电影艺人群体青黄不接。老一辈艺人努力献身电影艺术,许多年轻的明星却在争相拍档期短、收益高的商业电影。这也会导致电影艺术的衰落。在发行放映方面,由于电影票房分账比例的限制,商业大片排片率高,许多小成本、优质的艺术电影排片率极低,被挤出了主流市场,难以为继。由此,出现了电影市场的两极分化,商业电影井喷式生产,艺术电影被边缘化。电影的文化教化、艺术审美与理性反思等功能逐渐被“稀释”,取而代之的是电影的娱乐、享乐、消遣功能被强化。资本大量投入世俗化、功利化、消遣化的商业电影生产中,并通过制造时尚、掀起潮流,以娱乐化、商品化的形式消解了艺术的崇高与理想,替换了文化艺术的深情与沉思。

再次,资本冲击了电影艺术的生产秩序。电影产业应该是一个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而资本往往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在文化诉求上偏重于娱乐功能。资本使得生产与消费的关系错位,由原来的生产主导消费的产业模式转变为消费主导生产的模式,即消费拉动资本进入电影产业,资本“雇佣”电影人,电影人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观众的喜好来制作电影,而不是根据艺术家的自我理想实现、价值呈现、文艺表达来制作影片。非常明显的是,资本进入电影产业和电影市场之后,艺术品质降低,电影逐渐成为财富积累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的客观载体。导演作为电影的主要作者,曾经拥有的中心地位慢慢被边缘化,其创作思维受资本投资方的限制和左右。如电影《长城》就因美方资本的强势,硬生生地把中国年兽“饕餮”变成了美国“异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完全变成了好莱坞式的英雄主义。文艺功能在电影消费中变了质,变了味。资本的强势逻辑统驭电影文化的生产、发行和放映,投资方将艺术、文化等电影元素肤浅地进行包装,作为文化、情感卖点进行出售,追求资本利益最大化。长此以往,中国电影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与电影艺术的厚重性、反思性将被不断削弱。

最后,资本抹平了大众的文艺性和个性化追求。电影通过批量复制、同质化生产,以数字拷贝的影像、视频形式,进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所有领域。商业娱乐片、综艺大电影的批量制作,压抑了电影生产中的艺术探索、个性化追求,解构了电影的文化创新和原创能力。本土地域文化、民族文化慢慢被同化,大众的反思性和批判性逐渐被电影的享乐、体验、消费功能所取代。

二级标题(三)资本遮蔽权力支配

布尔迪厄认为,“资本可以表现为三种基本形态:(1)经济资本,这种资本可以立即并且直接转换为金钱,它是以财产权的形式被制度化的;(2)文化资本,这种资本在某些条件下能转换成经济资本,它是以教育资格的形式被制度化的;(3)社会资本,它是以社会义务(联系)组成的,这种资本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换成经济资本,它是以某种高贵头衔的形式被制度化的”[8]。在电影产业中,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三者共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通过电影产品得以具体化、合法化。资本投入电影产业中经文化艺术加工、再生产转变成强国富民的文化资本,可以增加经济收益、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在电影产业中,我们可以看到,电影制作个体或组织机构通过他们生产的影片的价值积累其自身的文化资本,并参与市场竞争。在电影产业中,文化资本是通过多种方式得以累积和再生产的。从生产角度来看,电影生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每个群体依靠不同的机遇、凭借不同的创作才华,获取与自身相应的文化资本。电影产业中的制片人、导演、明星、组织机构等参与电影制作、发行、放映,以不同的方式获取和积累自身的文化资本。简言之,文化资本以客观的载体形式在电影作品中得以呈现,那么影片文本就成为文化资本的承载客体,影片本身的质量及其所获得的知名度就为其生产群体积累了文化资本。从电影传播来看,电影的发行、放映、评奖和教育体系以及观众对电影的接受、反馈和传播,都在建构影片自身的文化资本。文化资本积累到一定阶段,将通过合法化的符号形式、文化载体转向市场消费领域,消费电影即消费符号、消费文化。由此,文化资本可以转化为票房收入和非票房收入并存的经济资本。如果某部电影在收获巨额票房的同时,还能通过各大电影节、评奖体系和观众口碑传播、扩散到世界各地,就可以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由此可见,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资本具有经济增长、扩大社会效益和丰富文化艺术内涵的作用。

当然,文化资本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电影产业中,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相结合,扩张至符号消费领域,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电影产业获取利润、实现规模化发展的手段。另外,文化资本的生产与再生产有效地遮蔽了社会中的权力支配关系,它将社会中的权力支配转化成自然合法的状态,让大众心甘情愿地接受权力宰制。文化资本的力量不同于文化暴力,也不同于文化灌输,它通过体制化的形式使权力合法化,具化为文化产品,使得人们在消费它们的同时无形地接受了这种权力支配。再者,资本误导人们只看重显在的经济利益,却不会留意到文化资本能控制利益分配、调配权力关系、区隔社会阶层,会慢慢导致人的异化。

综上所述,一方面资本给电影产业提供了经济支撑、技术创新支持,促进了电影产业的迅速发展,与此同时电影丰富了资本的类型,将资本含义扩展到非物质层面,产生了文化资本、符号资本等新的资本形式;但另一方面新的资本形式却在精神层面、文化层面、权力层面给人带来了新的“隐性”的异化。

二级标题(四)资本桎梏人的自由

电影产业中的资本“异化”除了体现在“物化”和工具理性的价值观上之外,还体现在商业电影对人的异化上,各种商业电影表面上给了人自由选择的权利,实质上却桎梏了个性。伯达默尔对技术统治现象给出的尖锐批判是富有启示意义的:“技术机械论迫使大家感受相同、爱同一个东西、享有同样的快乐、思考同一个问题;因此,社会开始具有溶解个性的自动化的特点,而现在,实际上,人们没有给个性提供产生的条件”[9]。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大众就生活在自由与桎梏的矛盾关系之中:一方面电影市场给大众诸多选择和自由,但另一方面却让大众受到电影工业技术标准化、规范化、同质化的侵害,心甘情愿、无法反抗地服从资本逻辑的束缚。这让社会大众感受到一种无力感、缺失感和囚禁感。这就是资本通过电影给予人的精神桎梏和思想束缚。

资本在电影中常常以偶像明星、商品、城市建筑、人文景观等符号化的形式向人们的日常生活渗透。这种渗透积极主动地建构着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刺激人们的欲求,激励人们不停地炫耀消费,消费奢侈品、消费符号,寻求自我的社会认同。资本通过电影形式最终将塑造出一个消费主义社会。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通过消费的商品的等级来炫耀或彰显他们的身份和社会地位。“所以,当消费成为人自我表达与认同的主要方式时,消费对象对于消费者来说,不仅具有物质形态上的使用价值,而且观念形态的符号价值越来越凸显。”[10]“流通、购买、销售,对作了区分的财富及物品、符号的占有,构成了我们今天的語言,我们的编码,整个社会都依靠它来沟通交流。”[11]由此,鲍德里亚所说的符号异化便产生了。

布尔迪厄将符号造成的个人消费观和价值观变化的过程称为符号暴力,是一种隐性的异化。首先,在电影产业中,这种隐性异化首先是通过商业收编的形式实现的。电影公司通过资本购买文化生产者的时间和文化创意,生产出电影产品,人们通过消费电影产品参与大众文化的再生产,新的社会交往关系由此产生,资本在此环节中也实现了价值增值和自身的再生产。

其次,资本巧妙地凭借电影符号形式将商业意识形态植入人们的文化内容消费需求中,通过电影的符号意义和符号价值,以电影的社会区隔作用实现对人的隐性控制,这即是资本在电影消费中对人的异化过程。在工业时代,技术对人的异化还可以察觉,但是在符号消费时代,人的异化从显性转为隐性,处于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状态,人们甚少察觉。这是资本通过电影符号对人实施的一种暴力,是一种隐性异化。

再者,电影符号消费区分了个人的身份地位,建构了社会认同。现在消费已经进入一个畸形的时代,我们并不是消费物品的使用价值,而是消费物品带来的社会交往关系及阶层地位。

最后,电影符号资本改变了人的生存与发展,不利于人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自我表达与实现。电影中大肆渲染的奢侈品、时尚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曾经节俭、禁欲的生活习惯,人们的物质消费、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变得异常高涨,消费模式已由需求消费变为炫耀、病态式消费。部分商业电影传达出的炫耀式的,时尚、华丽、奢侈的消费生活方式,成为社会大众效仿的对象、追逐的目标。由此商品、自然城市景观等符号资本强化了人的工具理性和身份伦理取向,压制了人的自主意识。

Abstract: (英)摘要 Capital is a concept which is evolving with the times and keeps developing. From Marxs “the value of the surplus value”, and to the Eugen BohmBawerks “a collection of profitable means”, then to Nan Lins “investment resources for profit”, the concept of capital keeps developing and extending. Bourdieu extended capital from the economic sphere to the realm of social culture, signs and even symbols. The meaning of capital is becoming richer and the concept of capital is getting more diversified. With Chinese society entering into the marketoriented economy, capital has continuously got involved in that field of politics, culture, education, social life, resulting in the phenomenon of “cultural capitalization, and the capital culturalization”. Accordingly, different types of capital have also sprung up in the cultural and film industries, creating a trend of capital dominating and suppressing the culture. Based 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capital and cultur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ole and influence of capital in the development of film industry and discusses the “materialization” and “alienation” of the capital in film culture.

Key words:(英)关键词film industry; capital alienation; capital culturalization; cultural capitalization

(責任编辑责任编辑孙俊青)

猜你喜欢
电影产业异化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探析
马克思如何阐释异化与非异化的内在关联
如何提高我国电影的核心竞争力
“互联网+”模式下用户思维对电影内容的影响张才
“互联网+”时代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困境分析
中国电影产业投融资风险研究
归化与异化
“社会主义异化”论与精神污染
费尔列希特《异化:从过去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