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建构的理论分析

2018-05-14 17:43西沐宗娅琮
关键词:文化资本文化资源金融体系

西沐 宗娅琮

[摘 要]文化资本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血液,但目前我国支持文化产业投融资的有效路径少,金融机构对其支持力度弱,因此,亟需建构专业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平台的公信力建立与培育是核心,大众化是灵魂,支撑体系的建立是基础,退出机制的构建是根本,监管体系的完善是前提。在公开、公正、公平(以下简称“三公”)原则基础上,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通过整合社会资本及资源,为文化产业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投融资服務,使文化资源沿着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产权化、产权金融化、产权证券化的路径发展,实现投融资导向产业政策化、投融资业态多样化、投融资主体多元化、投融资方式多样化、投融资机制市场化、投融资服务产品化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文化资本;文化资源;金融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2.48[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672-4917(2018)02-0058-10

当前,随着文化产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提升,文化产业投融资需求也愈加强烈,与之相呼应的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建构与运行方面的研究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面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探索文化产业投融资需求下的金融服务创新体系,寻找突破口与平台路径,为文化与金融的融合创造更为高效有利的条件,成为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与实践的关键。

一、文化产业投融资的现状、问题与瓶颈

文化资本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血液,我国文化产业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由于资金短缺,投资规模小,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与发展瓶颈。当前,我国文化产业所服务的市场主体普遍有资产特性“轻”、发展规模“小”、配套支撑“弱”的特点,影响了资本的参与和投入,使金融资本支持的规模有限,制约了文化产业主体与金融业的对接和开拓。面对现状,当前亟需认识与解决的主要问题体现在:

(一)支持文化产业投融资的有效路径少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投融资市场需求日益加大。但由于文化产业业态生发较快,大多基础比较薄弱,而且规模普遍偏小,使文化产业投融资的有效路径有限。造成这一现状的重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文化产业发展严重依赖传统路径,发展的状况与国家文化战略的要求不相适应,发展的规模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社会需求虽然巨大,但有效路径及其选择能力有限,造成了文化产业业态不断展开,但深化进展不快,产业规模不足,因此,亟需体制与政策推动创新,以促进市场与产业创新机制支撑,也就是说,既要重视政府财政创新的支持,又要充分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1]

(二)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经济的推动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的热情并非不积极,而是缺乏行之有效的应用机制和对接平台,使很多可以充分利用的投融资渠道的价值和作用没有发挥出来。比如,当前我国的创业板市场,中小企业投融资平台的发展较为活跃,却很少有文化创新类的企业通过上市发行股票来融资,文化创新类企业参与创业板的产权市场融资情况并不明显。然而,从银行融资的实际供给来看,由于银行对于贷款要求实物担保抵押和资信等级限制,使很多文化类企业无法真正借助传统金融机构解决实际问题,可以说,传统金融机构对文化创新类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明显欠缺,而一些新型金融机构有公开表示与文化企业合作的意愿,却因为缺乏必要的平台融合机制而难以付诸实践。

(三)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的建构亟需专业化支撑

当前,文化产业投融资发展所面临的一大瓶颈就是专业人才的缺乏。一般来讲,文化企业内主要是从事文化艺术工作的专业人员,他们大多缺乏金融和资本市场的知识背景及运营能力。而对于金融机构来讲,也缺少一批既懂金融专业又懂文化市场运营的专业型人才。此外,当前参与文化类投融资平台构建与设计的团队,多是以互联网技术团队为主的创业团队,或者是围绕市场需求刚刚建构的一些公司,他们更多的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平台的认知来应对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业务的设计和规划,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特性没有充分把握。

二、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的基本概念及其建构研究的意义

(一)基本概念

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主要是指在市场配置资源的主导下,在整个文化产业投融资产业链中,建立在“三公”原则基础上,具有公信力,一方面连接上游金融体系与资本市场,另一方面连接下游有投融资服务需求的文化企业与机构,通过整合社会资本及资源,在产业支撑体系的保障下提供专业化、规范化投融资服务的综合性业务平台[2]。在这里,平台公信力的建立与培育是核心,大众化是灵魂,支撑体系的建立是基础,退出机制的构建是根本,监管体系的完善是前提。

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文化与金融的融合是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根本,文化与金融融合的核心是文化产业资源的资产化,有了文化资源的资产化发展这一基础,才能不断地推动文化资源系统化、文化资源资产化、文化资产金融化、文化资产证券化(大众化)的进程。可以说,积极培育与发展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是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条极为重要而又现实的路径。

平台,首先是一种能力与体系,它的基本能力体现在整合、支撑、服务等一系列基本功能的实现上。它是在支撑能力、服务能力、整合能力等相匹配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有机体系。平台作为一个综合服务体系,所具备的基本功能因市场所需而不断发展出新的功能价值,并且价值支点也在不断增多。支撑能力、服务能力、整合能力是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发展的主要基石。因此,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将在整合、支撑、服务的原则基础上,不断深化资源价值整合力度和金融服务实践路径,以信用管理和风险防范支撑为突破,由此实现平台发展的综合性功能。并且,也只有在以上几方面能力相匹配的基础上,才能构建出良性的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系统。实现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的建构,要关注便捷、成本、效率与安全。平台的基本运营目标就是便捷、安全、降低门槛、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二)建构研究的意义

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的建设与研究,对于我国金融创新服务体系的拓展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也为我国文化金融产业的发展创造了重要基础,是适应当下现实状况,又能够实施操作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及实践创新[3]。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主体的发育还处于初期阶段,抗风险能力差,制约了金融产业主体的发展空间,也直接导致了我国文化金融产业发展的创新少,市场集中度低,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足。随着我国GDP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文化产业,在文化金融方面也有着多样化、多层次的投资需求与精神文化消费需求[4],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就成为解放与发展文化金融生产力的重要目标。

1.探寻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建设的基本特点与内在规律

由于文化资源所具有的非标准化特性及文化资产所具有的轻资产特点,需要一个中间支撑体系来连接文化产业与金融体系,使文化资源资产化、金融化,这样,现有的金融体系及其金融风控管理才能介入。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建构研究通过探寻平台建设的基本特点与内在规律,进一步以理论研究推动对实践的指导,探索在平台上完成文化资源资产化、金融化的进程,提升增信功能[3],真正实现与现行的金融体系对接融合的发展目标。

2.深化对建构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基本机制的认知

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的基本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依托“三公”原则产生的公信力为平台客户提供增信,从而不断实现便捷、高效、低成本、低门槛等功能;二是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最重要的机制效能就是整合功能,利用整合的功能进一步实现整合金融体系、产业支撑服务体系、社会与个人资本及众多的需求资源等;三是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最为主要的任务就是实现文化资源的系统化与资产化,而实现这种文化资源的系统化与资产化依靠的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服务体系;四是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要完成文化资源、资产的交易与流转,实现文化资产金融化、证券化,这其中风险的识别与管控是关键,它依靠的是与金融体系可以对接的风险结构化机制;五是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最终要进一步融合文化市场与文化产业等多方面需求,通过提供综合化的金融服务推进市场与产业的发展。通过分析研究,进一步深化认知,为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机制的建构与完善,提供坚实的理论体系与分析框架。

3.推动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建构进入新的阶段

当下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阶段,人们对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的内在规律还需要进一步认知,为文化产业提供的综合性金融服务面临挑战,可以说,面对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如何解决其融资的急迫需求,就成为目前创新发展的突破口。所以,基于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的建构,通过研究与对实践分析的提升,推动文化金融创新服务体系功能的拓展,并在实验示范的过程中,探索不同的业态形式,创新文化金融的方式、方法,从而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的深化发展。

三、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建构研究需要理论突破

(一)国外融资理论的发展与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概述

融资理论是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和基础。自从现代企业融资理论的创立者美国经济学家Modigliani和Miller(简称MM)教授创立了“MM”理论以来,经过不断的研究修正,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企业的融资结构一般受交易费用和信息成本的影响。基于市场机制下的国外融资理论的相关研究,基本上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信用及其信息的公开与共享问题;二是交易成本的问题。与此相对应,国外发达国家的相关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的建设问题也呈现出一个大的趋势:在市场机制与体系相对完善的状况下,由于存在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的保障,以及社会化的市场支撑体系,在市场运营过程中,主体地位明确,产权关系清晰,要素市场发育完整,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的建设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另起炉灶、另外培育新的投融资形态,而是依托其多元化、多样态、专业化的资本市场来实现其不同需求的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的相关功能。国外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方式主要有五种:一是银行贷款融资形式;二是并购重组融资策略;三是无形资产融资策略;四是跨国融资策略;五是投资基金融资策略。国外文献大多在理论层面对文化产业投资机制的概念、特征等进行了宽泛、规范性描述,很少有深入地解释性的研究,特别是关于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的研究,无论是概念的提出,还是理论的研究都少有提及,深度研究不够。

(二)国内融资理论与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建设研究概述

国内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建设研究目前更多地是集中于交易功能或是某一业务或是产品功能的研究,对其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综合性研究不足,特别是对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建设在文化与金融融合中的作用与功能认知不足、研究不够,对在现有体制与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下的意义与战略地位的研究与认识不足。

中国融资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较为集中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相关交易理论及融资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的推动下,如何突破文化产业投融资问题就成为一个重大的课题。在研究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由于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法律政策与环境问题,文化产业资源大多属于非标准性的,确权与估值等问题突出,在短时间内很难从一个面上体系性地解决这一问题。在这一情况下,建立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能够实现局部甚至是点突破,达成文化与金融融合的目标。目前国内对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的探索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在产权交易框架下的文化产权交易模式

“产权交易”是响应现代产权制度发展要求出现的一种市场交易机制。其中,文化产权交易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文化产权交易所的发展成为不断提供文化产业领域权益流转和项目对接的最为专业化、规范化的市场平台机构,其涉及文化产权交易的文化金融业务是重要的业务服务项目。文化产权交易所作为提供文化产权交易的场所,在文化产权交易所平台上引入资产配置的理念,通过产权化交易模式推动文化资源的资产化运作,为大众投资者参与文化产业投融资提供了路径与通道,并为资产配置、房地产、股票等投资风险的避险需求做出服务。与此同时,文化产权交易所作为平台性企业,它的公信力可以为第三方的鉴定、评估、托管、保险等环节进行增信,公开披露的投资机构的信誉、背景、规模和运营模式等信息,将成为推动实现投融资需求的重要保障。也就是说,具有公信力的文化产权交易模式将直接影响人们对于文化资源资产化、金融化发展的认同度和参与度。而且,以文化产权交易模式为指导,解决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构建问题,可以采取政府、银行、专业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和市场研究机构、信用管理、保险公司等共同合作的方式,从市场调研到风险评估,从项目策划和产权备案到运营保险,从产品机制到市场营销等,在文化产业投融资实现链条的各个方面进行一系列结构化的设计,从而形成稳健可靠的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模式。

2.以商业银行为基础的业务产品模式

面对文化资源及其资产的海量、离散化的生存状态,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建构首先需要符合个性化与多样化需求的金融服务与其匹配,这是由消费结构转型带来的巨大的文化消费趋势所决定的。快速兴起的文化消费,呈现更多的不是规模化,而是具有个性化、多元化、多样态的取向,而这种文化消费的取向是保证其文化资源系统化、资产化、金融化发展的基本动力,更是推动文化资源保持鲜活与创造能力的根本。如商业银行参与创新实践的艺术品质押融资业务,便是艺术品资产在流转过程中,特别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品资产化、金融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品资产在平台服务的支撑下,实现了金融化。有了符合艺术品资产金融特性的标的物,以及质押平台的构建和支撑体系,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资本才能积极介入,艺术品资源化、资产化业务才有可能做得更大更强。此外,文化艺术消费正逐渐走向市场主流,文化艺术消费信贷同样可以借助构建相应的公信力平台,建立起与银行个人贷款、信用卡中心或贷款公司的深度融合与创新服务。

3.以基金与上市为主体的资产证券化平台模式

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建构还要进一步发挥文化资本市场与文化要素市场的积极作用。一方面,沿着文化资源资产化、金融化这一发展的主线,通过对金融综合服务的创新拓展,不断介入文化金融证券市场,特别是通过股权、债权与资产重组市场,推进文化企业上市(包括新三板);另一方面,基于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要进一步促进股权投资市场及并购市场的发展,发挥产业投资基金与股权投资基金的作用,推动以证券业态为基础,发展银行、投资基金、PPP模式及互联网金融业态的创新。[5]当前,国内已经有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和结构调整功能,培育文化市场上的战略投资发展,推动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结构的不断优化并带来了积极的示范效应。

4.以众筹为主体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模式

新科技的融合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的融合发展机遇,为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与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融合、转型与新业态创造的机遇。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背景下,众筹模式逐渐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和文化项目借助众筹的融资模式获得了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持。互联网众筹模式为文化产业投融资发展带来了新力量,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低门槛化,参与受限度小;二是多样化,互联网众筹模式涉及的项目类别众多,可参与空间较大;三是大众化,传统融资模式多以传统金融机构为融资主体,而当前的互联网众筹模式,体现出“众”的意义,即以大众参与为基础;四是創新化,针对文化资源类项目的特点,不断跨界融合与业态创新,从而带来新的市场发展机遇及吸引力,并不断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形成优势,而这种优势的聚集就成为吸引社会与大众投资的基础。可以说,在众筹融资模式下,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能够充分发挥出互联网的长尾效应,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庞大的群体基础。

四、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建构的原则与主线

(一)文化资源的重要特质

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是一个综合性的服务平台,其建构发展的重要功能是推动实现文化资源的资产化。那么,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什么需要这样的综合性的平台?这就涉及文化资源区别于其他传统物理资源的一些重要特质。这些特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化资源及其资产的价值构成复杂、多元化特质。也就是说,文化资源及其资产的价值评判是多维度、多元化的。具体来说,至少可以划分为五个基本维度,即物理价值维度、艺术价值维度、文化价值维度、历史价值维度与市场价值维度。因此,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就需要具备从这五个方面对文化资源估值进行系统全面地研究与深入分析的功能。

二是文化资源及其资产的非标准性特质。文化资源及其资产的海量、个性化的生存状态决定了其非标准化的特质,而这个非标准化的特质又进一步决定了文化资源及其资产很难用标准化的度量单位去测度其价值。每一种不同的文化资源及其资产都需要运用更个性化的方法与手段进行具体的研究、分析与评价。

三是文化资源及其资产的价值依靠价值发现形成的特质。这个特质是文化资源及其资产区别于其他形式资产的最为核心的方面。文化资源及其资产的价值发现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很多时候这种价值发现取决于价值发现的能力、水平与程度,并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发现形式和发现重点不同,而出现不同的价值评判,很难经过一次价值发现就可以一劳永逸。

四是文化资源及其资产的价值计量复杂困难的特质。这一特质是由文化资源及其资产的非标准性与依赖于价值发现的特点产生的。文化资源及其资产的价值评判需要复杂的支撑服务体系,既需要法规政策方面的支撑,又需要确权、鉴定、评估、备案、集保及物流等服务体系的保障,而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极其复杂的过程。

五是文化资源及其资产可复用性强的特质。文化资源及其资产复用性强的特质主要是指,文化资源及其资产不同于其他的物理性资源及其资产,其他物理性资源及其资产越开发越少,越使用越少,而文化资源及其资产与之相反,表现在越使用越多,越开发其价值越大。

六是文化资源及其资产的需求个性化,评价多样化、多元化的特质。文化资源及其资产的这一特质,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不同对象在特定时空下对相同的文化资源及其资产的评判可能会截然不同,并且这种评判很难再重估,这一特质在传统物质资源的评价过程中是难以想象的。

七是文化资源及其资产的环境友好性特质。这种环境友好性的特质不仅仅表现在对文化资源及其资产的使用、开发,不仅不会造成环境的污染、破坏,还可以优化、净化环境等。

文化资源的这些基本特质,决定了在文化资源资产化推进过程中环节的复杂化、样态的多元化及风险的多重化。这也是我们反复强调在文化产业融资过程中需要综合性的服务平台的主要原因,而这个原因就决定了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建构发展的内在规定性。

(二)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建构的原则

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既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又是一个新的业态,无论理论界还是业界,都在进行探索,一时还很难形成系统的理论与成熟的架构,在这种情况下,提炼与梳理其发展的原则,对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建构意义重大。

一是立足于推进文化资源及其资产价值发现与实现的原则。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的建构,必须围绕能更进一步提升文化资源及其资产价值发现能力这个根本。我们知道,文化资源及其资产价值的发现与实现是一个过程,平台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寻找最有力的方法与最先进的工具,来发现与整合文化资源及其资产的价值。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就是在发现、整合及实现价值的节点上找到文化与金融对接的关联点。[4]

二是尊重文化资源及其资产的特质和内在规律的原则。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建构的基点就是依靠文化资源及其资产的特质,其创新发展的边界是文化资源及其资产的内在规律。为此,能够进一步促进文化资源及其资产的特质丰富及其内在规律发现的创新,都是应该大力发展的,反之亦然。

三是重视文化资源及其资产的价值完整性原则。这一原则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文化产品既具有物质性,又具有精神性。文化资源及其资产的价值完整性表现在文化价值是一个价值链的存在,也是体现文化精神性的重要方面,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的建构,只有不断推进文化资源及其资产的内涵进一步丰富,精神品质进一步提升,传播进一步广远,才能更好地实现其价值。

四是防止资本运作对文化的系统性进行灭失与损坏的原则。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还有一个监督监管的功能,而不仅仅是追求资本利益最大化的工具或机制,这是平台综合化服务功能的应有之义。

五是文化资源及其资产对市场与产业创造能力提升的原则。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是一个开放的平台,而不是一个封闭的机制存在。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存在的目的,就是要努力为文化市场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服务。

(三)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发展的主线

在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知文化资源及其资产的特质,并在这个基础上去创新发展。同时,还要充分理解基于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建构的原则,在关键维度、关键突破点上创新,着眼文化资源及其资产的核心价值与创造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挥文化资源及其资产的效能。

围绕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发展的主线,重点抓好文化资源系统化、文化资源资产化、文化资产金融化、文化资产证券化(大众化)这一条主线,[4]发掘与释放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的动能,推进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的发展。

五、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建构的系统分析、难点重点及创新思路

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建构研究,是在融资理论及其相关的产业周期理论、投资组合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及金融创新扩散研究理论的基础上,沿着文化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产权化、产权金融化及证券化这一主线,从文化金融产业发展的角度,研究以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的建构、运营、监管、评价与政策为基础,以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与上游——金融体系(证、银、信、保四大体系)及下游——文化产业支撑体系(确权、评估鉴定、集保、服务等)的作用机制与运作关系、路径等为重点,以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基础层——资源资本层(平台会员单位、社会资本及要素市场)及上端服务层——产业主体(提供多样化的融资形式、多元化的融资主体)的整合衔接,从而为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架构支撑、路径支援及政策与策略保障。

(一)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的系统分析

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的基本技术路线图如下:

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的主要特点如下:第一,平台功能依据文化产业行业特点,突显综合化和系统化;第二,不断提升平台的公信力;第三,完善支撑服务体系;第四,资源的整合与平台服务更加专业化、多元化和个性化,多样态参与。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的建构,需要完成资源整合支持层面的强效整合,在具备“三公”原则平台的基础上,完成政策与管理资源、市场资源、资本资源和产品资源的支持。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构建的实质在于对多样态、多元化和个性化客户需求满足的设计与实现,高效、有序、顺畅的平台化服务机制是平台构建及实施的保障。与此同时,探索在文化资源资产化、金融化投融资平台架构下的征信机制、风险管理机制、动力激励机制及法律保障机制,健全相应的文化资源资产化平台业务的担保体系和监管,对于推动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建构的难点与重点

1.文化资源的价值评估及文化资源资产化、资产金融化的过程与机制研究具有挑战性。文化资源的非标准化特性及价值发现的阶段性与过程性使文化资源的价值评估及文化资源的资产化、文化资源资产的金融化成为本研究的一个基础性的课题及难题,也是涉及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建构的一个基础性的理论难题。

2.文化產业融资主体的融资能力提升及其路径研究需关注。大多数文化企业存在单体规模不大、信用水平不高、产权不清晰等问题,金融部门针对文化产业的风控体系尚未建立。文化资产的产权关系大多模糊不清,地域及部门壁垒严重,再加上金融市场发育不充分,筹资渠道单一,投资主体多元化与融资方式多样化的能力有待加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升产业主体的能力,以及提升能力的路径研究将是关注重点。

3.文化资源资产金融化过程风险管理的结构化及金融体系风控管理的对接研究需突破。体制性的金融体系如果无法介入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那么文化产业融资就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难点是如何将产业主体的风险与信用管理,在文化资源资产金融化的过程中实现结构性的闭环控制,从而在“三公”原则运行的平台上实现与金融风险管控体系的对接。

4.政府导向、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研究需持续。在平台服务过程中,要重点研究如何实现政府导向、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根据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文化产业的融资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导向与政策引导意义重大,平台服务又必须面向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如何很好地协调这种关系,也是平台建设过程中在框架与制度设计中应重点考虑和持续推进的重要内容。

(三)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建构的创新点

1.建构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的创新发展框架。以文化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产权化、产权金融化、产权证券化为主线,以投融资导向产业政策化、投融资业态多样化、投融资主体多元化、投融资方式多选化、投融资机制市场化、投融资服务产品化为目标,建构全面而又系统的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的系统架构。

2.建构与培育完善的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支撑体系。以产业支撑体系为支持,建构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的文化资源资产化、金融化机制,并系统明确其相应的流程与规程,建立文化资源资产化、金融化机制基础上的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体系。

3.围绕文化资源资产化来进一步建构文化资源资产金融化、证券化的创新发展体系。以金融体系为基础,风控为纽带,风险结构化为核心,建构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的文化资源资产金融化、证券化的机制,并以此为依托,初步构建文化资源资产金融化、证券化的基本体系。

4.以需求为导向建构功能强大的平台服务机制与体系。以文化产业价值链为依托,以文化金融产品为重点,以文化产业主体为对象,进一步挖掘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的多元化融资主体,构建多元化、多样态融资形式的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服务机制与服务体系。

5.把握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内在规律,进一步建构平台的运营机制与体系。在建构系统的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的基础上,从产业支撑、金融体系、文化产业价值链等方面,揭示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内在规律机制与运营机制,并对其建设的目标、原则、阶段、路径、监管、评价、政策与建议等进行系统的实施性研究。

6.以平台的功能为支撑,不断完善平台的综合服务产品与内容。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宽综合服务体系的内容,其平台发展的内容还可以不断深化出以下服务性支撑内容:一是不断挖掘平台受托服务价值,尤其是产业投融资合作过程的受托服务;二是文化资产权益托管服务,包括文化产品衍生、版权银行的服务等;三是文化资源资产权益的处置服务;[6]四是文化产业类招标采购的服务,将政府的委托项目、社会的委托项目等文化资源利用和开发等业务纳入到平台上来,做好平台的项目服务内容;五是综合服务平台支撑性的服务创新。

(四)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发展的方向

当前,在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建构的探索实践进程中,实现创新升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提升平台基本功能的深化程度

面对文化资源的丰富和发展趋势,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需要不断创新发展,以提升平台的应用能力,从而带动融资能力的价值释放,其创新的基本方向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在“三公”原则基础上打造出的具有公信力价值影响的服务平台。第二,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的信息化和透明化打造。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基于大数据的信用管理功能越来越重要,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使平台的服务功能得到深度开发,大数据技术将产生积极的价值推动。第三,平台化的信用管理体系打造。在大数据系统的支持下,信用管理的价值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意义,即信用管理成为“互联网+”与数据系统推动平台发展的有力良器,能够助力实现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的信用管理和风险约束。第四,平台对接整合能力的不断提升。平台整合能力强源于平台管理能力的强大,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对接金融体系与市场支撑体系,需要强大有序的管理系统加以保障,既可以对金融体系,如证券、银行、信托、保险、基金等金融体系进行整合,又可以对市场产业的支撑体系进行管理。若将各方支撑体系集中到平台进行有序运作,必须不断提升平台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机制,并且,还要不断根据平台投融资客户需求来创新衍生平台新价值,服务客户个性化、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成为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创新升级的方向。

2.平臺多元化与适配性的价值挖掘

市场需求与平台功能需求的不断提升,基于平台交易模式进行多元化、融合化的创新发展,体现出新一轮的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的创新需求。平台多元化与适配性的价值挖掘,体现在交易模式创新与平台运营管理的适配上,即运营能力一定要符合平台的现状与需求,并且创新的基本需求同样需要建立在一定的运营能力基础上。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很多平台创新出现的问题并非全部都是“创新”有问题,而是平台运营能力出现了问题,没有完全承担起平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因此,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的构建要讲求适配,不能离开运营能力而盲目进行创新。在未来投融资平台的建设中会越来越突出适配性的重要性,适配与创新是互相影响、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此外,还要重视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的延伸性服务。需要明确平台支撑服务与延伸服务是两个发展目标,延伸性平台服务创新并不意味着是边缘性业务,延伸性服务创新会将文化资源衍生出更多的价值关联和价值触角,将不断围绕文化产业投融资价值发现和价值实现的平台业务深化。

六、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建构中揭示的问题分析

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建构过程中,因为尚处于初期阶段,所以仍然存在着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解决平台的流通问题,核心是交易问题;二是在当前情况下,传统交易体系难以破解的难题需针对性破题;三是平台化取向是完善文化产业商品化,推动资产化、金融化的关键。因此,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建构中所面临的问题,需要围绕以下方面重点分析揭示:

(一)实现文化资源资产化、金融化发展的有效形式与路径

面对越来越活跃的文化产业市场,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的建构是实现文化资源资产化、金融化发展的有效形式与路径。首先要重视交易平台功能的建设,专业化运营、职业化水平将使平台更有效率、更安全;其次投融资体系平台化是文化产业诚信机制建设的孵化器;最后以文化产业交易体系平台化的点突破来示范带动文化产业交易体系线与面的突破发展,以点带线、带面发展。在这里,平台化的实验、标示及示范意义,在文化产业发展顶层设计还不确定的情况下,其现实意义不可忽视。[7]

(二)重视“互联网+”与大数据的优势支撑作用

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建构研究的提出,正是基于当前大数据价值发现下的平台化发展优势背景与时机,由于大数据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正与文化资源数量大、来源散、形式多的特点相匹配。而且,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可以发挥数据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的大数据优势,借助平台化思路助推文化资源的价值发现及整合,发现文化资源资产化过程中所带来的新信息、新资源、新渠道,从而产生新融合、创造新价值、提升新效率。此外,两者的强强结合,都是以互联网经济与文化资源资产化、金融化的迅速发展为基础,利用平台化机制整合资源,包括跨界融合,其意义和价值,将进一步体现在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功能的完善与产业发展能力提升的实践中。

(三)具备多维度、多层面服务应用的平台功能

面对市场需求,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需更加具备多维度、多层面打造及服务应用的平台功能。要在平台功能更加综合化、复杂化的背景下,融合新技术支撑,形成以征信为抓手、信用管理为中心的运营体系。大数据已经成为未来征信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石,伴随着云计算、搜索引擎等新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征信业必将获得革命性的发展。[8]当前的互联网金融对于信用管理的研究较为丰富,对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建设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风险管理同样是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的核心,利用大数据平台优势,建立风控模型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大数据分析队伍,以此不断提高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的风险控制能力。此外,还需大力完善平台保障体系建设。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构建需进一步加强专业担保机构的服务支撑,有必要挖掘擅长文化产业商业运作的专业担保机构加以支持,构建适应于文化产业投融资特性的平台化信用融资担保体系。而且,面对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业务的发展,需进一步把文化资源资产化平台的建构置于互联网机制及信息平台架构之上,要层次清晰地认知平台构建的基本构成要素及运行规律,不能把不同层面的问题相混淆。

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的发展接下来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突破:一是要按照“三公”原则构建与打造平台的公信力,按照科学、专业、职业化的要求构建核心竞争力,提升运营水平与能力;[9]二是积极构建以文化金融产品多样化为纽带的金融体系与资产对接的机制;三是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构建要基于“互联网+”的发展机制,加强平台运营的规范管理与支撑服务体系的构建;四是与全国文化产业资产配置统一平台对接,且建设权威有力的文化产业支撑体系;五是建立资产配置统一中心平台——区域分中心——区域子平台——投资客户为主线的运营体系。[9]

当前,我国还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投资者法律保护机制不健全,治理结构不全面等特定经济发展时期的一些特点。关于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的研究,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大多是基于融资理论及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的一种概念性的延伸与实证性的描述,文化产业投融资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如何重视文化产业投融资问题和解决投融资困难的问题上,没有深入进行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建构的理论基础、发展机制、体系与框架、运营与监管、产品与服务等的系统研究,缺乏对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的整体性认识和研究,这种研究现状远远无法满足当下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需求。未来还需加强对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自身的管理和评估,加强对平台运营的过程管理,开展系统建设的跟踪评估,确保平台系统建设的良性运营,这同样是满足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系统化、长效化及科学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西沐:《互联网让传统文化焕发青春》,http://tech.hexun.com/2015-10-16/179880905.html。

[2] 西沐:《小微文化金融及其创新发展战略》,《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3] 西沐:《艺术与金融步入“热恋期”》,《卓越理财》2014年第6期。

[4] 西沐:《文化金融:文化产业新的发展架构与视野》,《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5] 西沐:《小微文化金融战略地位与格局建构》,《学习与探索》2016年第6期。

[6] 西沐:《艺术品市场创新开拓新方向》,《公关世界》2017年第10期。

[7] 西沐:《中国艺术品市场》,《美术报》2013年2月9日。

[8] 董莉:《大数据信用征战》,《IT经理世界》2015年第16期。

[9] 西沐:《应重视艺术品市场交易平台建设》,《中国文化報》2013年1月7日。

猜你喜欢
文化资本文化资源金融体系
The Great Unbanked
理性浸染:农村教育方向的回归
民族旅游村寨语言景观调查研究
“Economy”汉译名变迁的文化资本解读
武当山道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
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
论金融体系等级化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
文化资本视阈下英国绅士教育研究